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出版业“招声”四起应者几何?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5/5/8 作者:刘志伟

从2010年开始,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连续6年开展书业人情与福利调查,成为品牌专题之一。在文化产业利好、出版单位持续深入转企改制的大背景下,“书业人情”又将出现哪些新变化、新动向?

2015年调查继续面向国有、民营出版发行机构,围绕薪酬福利、人员招聘、培训考核等主题,涵盖从高层领导、中层负责人到普通员工,既有资深业者的感悟,也有老员工在新业务上的拓展经验,还有新社长新总编的声音……透过“人情报告”这一独特视角,客观反映书业现状,为出版企业如何抓住“人”这个最关键的生产要素,提供样本与思考。(相关链接:详见本期“2015中国书业人情报告”P2~P8版)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志伟

招!招!招!出版业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急需人才。

通过持续数月对业内招聘信息的关注,记者强烈地感受到2015年出版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无论传统业务还是新兴业务,“招”声一片。

出版企业招聘力度缘何加大?

一方面是传统业务的存量人才流失趋势难挡,迫切需要人力补位。曾经,出版是一项颇令人向往的职业,“文化”、“体面”的标签一直是其优势所在,但在市场竞争的拷问中,上述标签的吸引力却日渐式微。就出版人才的流向来看,一是另觅“梧桐树”,其中互联网企业占据大部分,包括门户网站、电子商务、信息科技、游戏公司、广告公关等等;二是成为“创客”,自媒体、自出版等新的平台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利用传统出版积累的人脉资源和对社交网络的熟稔运用,独立运营小微团队。从“城内”走向“城外”的人中,不乏一些已经位居高管的精英人士。

另一方面则是新兴业务求贤若渴,招人不易留人更难。除了传统出版主业不断扩大品种规模、深掘细分市场蓝海带来的人才需求外,对于不少正处于转型期、成长期的出版企业更因新兴的非出版业务布局,刺激了对跨业、多元等新技术、新领域人才的需求。

出版企业招聘难度缘何加大?

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较之以往,出版企业招聘的难度也在加剧。

过去,出版企业大多是在毕业季招人,主要是弥补因为老员工退休产生的岗位空缺,而大多数岗位也都能通过网络、校园招聘、熟人推荐等传统招聘渠道, “百里挑一”、“千里挑一”,优中选优,最终顺利招到合适的人。

而近两年,HR们越来越头疼——不只是从一年一次招人变成了一年四季招人,更让他们着急的是,看似学历高、经历炫的人才不少,但真正热爱出版、愿意沉下心深耕出版的人却是“众里寻她千百度”。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动辄近万的薪资标准、形形色色新兴行业看似轻松有趣的工作环境,相比之下,出版业的吸引力在哪里?图安逸的看不到足够的安逸,而是分解到人头的指标压力;求刺激的看不到足够的刺激,数字出版等新业务大多难逃传统体制的束缚……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中日益凸显的问题无法忽视。以招聘理工科为主的专业出版社为例,就面临着理工科优秀出版人才尤其是“理工男”难觅、高层次领军型人才难觅的严峻形势。特别是在上海、北京等生活成本较高的一线城市,不少毕业生尤其是男性面临着现实生活的压力,理工科男生更愿意选择薪酬相对较高的技术或营销岗位。

出版企业用人难度缘何加大?

即使是招到了合适的人才,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也是新课题。值得注意的是,80后乃至90后逐渐在出版企业崭露头角。但新生代往往有独特思维方式,令传统企业管理层感觉难以驾驭。其实,只要深入了解他们的新思维和新学习模式,重视其观点,发挥所长,便能有效管理这批生力军。迎接新世代员工,为新世代员工提供舞台和机会,也将成为企业转型的潜力和动力。

当然,出版业不可盲目招聘,还应有所规划。不少受访者都认可这样的观点:“出版需要复合型人才,也离不开专业型人才”。出版链条中,专业型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潜在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一位优秀出版人的全程操作与“跟踪”,而那些多面手式的复合型人才也将在市场化的浪潮中得到更多的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