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那些游走于“城里城外”的勇敢者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5/5/8 作者:孙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孙珏/采写整理

编者按

出版圈是典型的朦胧型行业:圈外人不了解,就知道是个“文化行当”,对于圈内世界跃跃欲试;圈内人也有很多人被磨得有些累了,或因自我发展突破需要,跳了出去……当然,如同其他行业一样,城里城外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很正常。但背后,出版圈也有很多独特的元素。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本期推出“2015书业人情报告”,特设“城里城外”专版,邀约多位在出版这座围城内外游走的人,说说自己的曾经、现在和未来,以及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勇敢迈出了从圈内到圈外OR从圈外到圈内的步子。

从图书推广人到绘本妈妈

■田若葵

一晃,离开职场已一年多了。大学毕业后,在出版圈摸爬滚打六七年,要不是因为“想做一个更称职的妈妈”的原因,我现在有可能仍混迹在出版圈。

大学读的新闻传播,毕业后,阴差阳错进了一家业内的出版专业报纸,然后又阴差阳错因为一次采访,被某出版社(当时的采访对象)邀请过去做媒体推广,从一开始的懵懂摸索,到后面独当一面负责全社的图书推广宣传,一晃6年过去了。出版社的工作很适合我这种有家室的女孩子,朝九晚五上班,稳定;接触的都是图书和文化人,氛围好;虽然是做媒介推广,但跟一般行业的企宣又非常不一样,没有那些乌烟瘴气乱七八糟的东西。工作内容也比较丰富灵活:围绕各种图书的宣传周期,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准备各种宣传文案和资料,给媒体朋友发送各种新闻通稿、新书文摘、连载文档、专题策划案等;在各大网络门户广电媒体移动终端媒体上进行图书的曝光宣传;带着作者进行各地的新书发布会、现场签售、读者见面会等公关活动;安排作者进行一些线上线下的专题采访等。还有一年几次的各种类型的书展上的整体宣传……事情繁琐,但我乐在其中。

随着孩子慢慢长到3岁,我逐渐意识到,自己陪伴她的时间真的太少了,错过了太多她的第一次。这种心理挺折磨人的。于是跟先生一商量,马上达成一致:先辞职,回家用心陪孩子,免得以后心里有遗憾。初离职场,回到家庭,一下子松懈了,各种不得劲。毕竟第一次卸下身上的工作,不用惦记着给媒体的稿子,不用算计着这月的曝光次数达标没有,不用鞍前马后小保姆样伺候难缠的某些作者,不用牺牲双休日陪孩子家人的时间穿越大半个北京城去办媒体发布会……但是新的挑战也来了。孩子工作日白天一直是老人帮忙带着,老人带孩子从来不会说半个“不”字,所以我刚接手时候,有两大难题:一是厨艺零基础的我需要尽快学会做饭,喂饱一家三口;二是如何应付被老人宠溺得有些娇气任性还处在第二个叛逆期的3岁小朋友。那段时间挺难熬,主要是跟孩子的磨合比较痛苦,头3个月,小朋友和我经常一起嚎啕大哭……后来慢慢顺手,孩子也渐渐摸清了“妈妈的底线”,知道在妈妈这里,不是一切OK的。我也渐渐摸清了孩子的秉性,不再因为她的小脾气而沮丧或者着急。

在那段时间里,要感谢在出版社工作时候的一点浸淫和积累。因为社里有家教亲子育儿图书板块,我做了很多育儿书的推广宣传。潜移默化中,24小时的带娃“菜鸟”,除了从厨艺零基础到HOLD住家常菜、锅仔、汤粥……还花了很多心思来经营和女儿的亲子共读。得益于出版圈的工作经验,我对于挑选适合孩子的绘本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会根据孩子发育成长的需求购入各种主题的国内外优秀绘本,孩子在我的引导下,也养成了自我阅读的好习惯,每天都会自主自发地去书架上拿书翻阅,一看就是一个多钟头,数次在绘本堆里睡着。

根据我这一年多全职的经历,发现自己对于学龄前孩子的教育引导、亲子沟通互动这些领域,非常有兴趣和热情。短期计划是,今年下半年进入相关机构做摸底工作,学习积累攒经验了解市场运作等,过几年时机成熟,自己创业做学龄前早教。

从文化交流使者到童书“小蚂蚁”

■张静琳

在涉足童书出版行业之前,我也一直算不上是个安分的人:从传统纸媒,到门户网站,到外国驻华官方文化机构,每一次的转型跳跃,都可以说是一次从头开始学习的过程。许多人听说我在当了妈妈之后,开始涉足童书行业,第一反应往往是,祝贺你,“做了个顺其自然的选择”。然而,诚实地说,这并非一次“为了孩子”的选择。

早在2011年、我还是个单身女青年的时候,因为工作关系,有幸参与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开馆后、首次国际性大展“启蒙的艺术”展相关工作。当时,我主要的工作是协助主办方,在展览期间,策划并组织一系列面向中国观众的博物馆公众教育项目。其中有一次活动,恰以“启蒙运动时期的儿童及家庭生活”为题。如同当时我们从德国请过来的专家寇杜拉·比绍夫曾专门撰文写道的那样,启蒙运动期间,“童年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对孩子的教育开始被视为是人性教育的先决条件”。在儿童教育中,最重要的媒介或手段之一,当属专门为孩子编写的童书,大约是1750年开始,由教师和牧师编纂的儿童书以崭新的形式大量出版。当时展出的展品中,有好几件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出版的、给小学生使用的ABC识字课本,应当感到赞叹的是,两个世纪以前的儿童书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而且非常注重传播知识的方式方法,绝不是枯燥地“填鸭”,而是“通过形象化每个单词”来让孩子们理解并记住单词的首字母。

如果说,以前做纸媒、做门户网站、做文化交流,都是为了追逐大事件、大项目,为了一些高大上的目标而努力,当我看到那些展品、听到那次活动的讲解时,我第一次对自己提出了反问:有没有可能把自己的工作范畴缩小一点,为中国的小朋友们接触并认知这个丰富的世界做出点贡献,从而成为一个“小写”的人?

我的答案不必再说。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光鲜的机构,成为了一只向着童书这座以前从未踏入的宝山前进的小蚂蚁。目前,我和我的小伙伴——非常有意思的是,她是我在外国官方机构工作时的同事,而她也和我一样,曾在传统媒体工作过,现在也已成为了一名妈妈——经营着一个小小的微信公号:瞳伴(Tongban_2014)。作为非专家、非先锋、非育儿圈成功人士,我们不煲鸡汤育儿经、不随意讨论人生,而是借助这个小小的管道,分享一本又一本我们认真读过、并深深为之感动的童书。

涉足这个领域后,我亲身参与过一些有关探讨中国童书未来的活动,也阅读过不少有关这方面的分析材料。客观来说,或许每个涉足这个领域的人,都得面对并承认,我们的童书行业要像欧美那样,营造出相对成熟、且有过一两个世纪文化历史积淀的行业生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积极地想,我会认为,一个行业、一个真正生机勃勃的行业所应该呈现出来的状态应该是,这个行业所有相关链条上工作着的人,首先能够体味到职业的尊严,进而能够感受到工作的快乐,那么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中国的童书行业已经在一路小跑,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尊严和快乐,而非仅仅金钱或者名誉。

从结构设计工程师到教材编辑

■舒 恬

2007年,我从北京一所理工科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初涉职场的我最终选择了一家小型环保仪器公司,成为了一名结构设计工程师,主要工作是与研发小组讨论,根据设计需求,将整体产品分解成零件,根据其功能设计出尺寸、材料、性能符合要求的零件,并在电脑上绘制出图纸,联系机械加工厂试制,进行组装,并不断进行改进。每天的工作简单而有趣。

一年后,公司生产部门的经理离职,产生了一个空缺,我就这样成为了公司年纪最轻的中层领导。岗位的变化让我的工作一下子就充实起来,每天要处理很多方面的问题:生产进度和供货周期问题、供货商的合同和付款问题、备品备件的质量问题、员工招聘问题、质量体系认证的问题……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逐渐适应,我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了解了小型企业生产运作的过程,也在工作中固化了很多良好的习惯。在我与这家公司签署的劳动合同即将到期的时候,我心里开始彷徨。工作虽步入正轨,当初的新鲜感渐渐远去。如果继续留任,也还不错,但升职的可能几乎为零;而对于机械专业的我,跳槽去其他环保企业,专业不占优势;如果开始创业,风险也相对较大,我的性格也不是很适合。

此时,我想起了3年前曾向我抛来橄榄枝的机械工业出版社,当时由于出版社的招聘周期长,我就先签约了第一家单位。在出版社面试时,与负责招聘的编辑室主任聊得不错,于是互留了电话,逢年过节都互相问候。于是我怀着不安的心情,拨通了原先那位主任的电话,询问是否有空缺,没想到当时正好有新人招聘计划。经过了一系列招聘流程,我顺利来到机工社,成为一名机械专业大学教材策划编辑。

新的岗位,新的行业,一切从零开始。由于我上大学时,用过的很多教材就是机工版的,因此对一些产品还比较熟悉;加上我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与作者的沟通几乎没有障碍;另外我还经过了3年企业历练,因此,我做教材策划编辑有着独特的优势。幸运的是,我又遇到了一批好上司。当时分社从社长到编辑室主任,都十分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我到社里后,由编辑室主任亲自带我,在学习加工稿件的同时,便参与到分社组织的组稿、营销等活动中,让我的工作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幅提升。

我转行后,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从朝阳的环保行业跳到“夕阳”的出版行业,并且放弃了原先优厚的待遇。但我很高兴我能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虽然没有任何职务,但我在业界顶尖的出版社,我面对的作者,也是业内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虽然我只是一名普通编辑,但通过经年的努力,在我的作者圈中树立了影响力。虽然传统出版面临诸多挑战,但我心中仍充满希望:只要我们开发出符合教学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素养、能力和知识,方便老师教学的产品,我们的工作就有价值。

从客服代表到高级总监

■温 温

千禧年盛夏,21岁的我怀揣着一本过期的会计证书、一本珠算一级证书,以及一本羞于出手的中专毕业证,只身到上海。

清楚地记得,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就业办兼职,职位文员,负责管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资料,租住在老式洋房里的我,每天下午搭公车外出工作,晚上由当时男友如今孩子他爸,自行车接回。回想起来,诸多感慨如潮涌。2002年~2004年,我在前公司(麦考林国际邮购有限公司,主营项目是家居用品、健康用品、服饰等)客服部,从一名一线客服代表,通过部门海选、员工投票,成为一名管理人员。犹记得那时候会收到客户的亲笔来信,一般皆为投诉或建议,偶有表扬,当中就有我的一份,其实我处理客户问题的水平在部门并无突出,也不够灵活,最大的亮点应该在于服务态度,无论客户投诉或是一味的争吵,基本上在我的温柔处置之下,都能化解一二,最终解决。我是性格棱角分明的天蝎座,只是在工作中,领悟到了温柔礼让的重要性。在客户服务领域内有一句话,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一直铭记于心:“对待客户要像对待自己的恋人一样”。

2004年初,自认为累积了许多工作经验,可以独当一面,请辞后,在一家招聘网站检索到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的招聘广告,那个时候的我,以为梦想离我很近,尽管招聘的职位仍旧是从前客服部的管理工作,我仍旧想借此一步一步走向它。由于我在麦考林的工作经历以及面试表现,使得我初试和复试顺利通过,也是在盛夏,我来到了九久。

事实证明,2004年的我,尚且年轻,工作中只有满腹热情还不够,更需职业化的打磨,因此我一路跌跌撞撞从部门主管到部门经理,直到高级经理、总监。今年是我进入九久的第12个年头,我从客服部走入了发行部,从事着发行部数据分析和运营管理工作,每天面对大量公司出版图书的相关信息:书名、ISBN、定价,横向纵向的比对,加印参考,库存分析……面对数据,固然枯燥无味,甚至有时打不起精神(老板请忽略这句),但我有一个提升工作效率的心得:制作“工作日志”,并有效执行。用一张电子表格,以周为单位,把每天或下周甚至是下个月要做的大小工作,用提纲的方式记录在表格中,注明日期星期和进度,如遇突发事件,及时补充到表格中,这样一来,就可以按照“工作日志”推进工作,效率极高,尤其适合具有“拖延症”的职场人士,同时可以在事过之后,于必要之时反查过往记录,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便是如此。当我还在客服部的时候“工作日志”就开始启用,时至今日,深受其益。

从中学教师到文学编辑

■时祥选

我的出版梦始于初中。初中阶段,《读者》《辽宁青年》等杂志让我萌生了编一份杂志的愿望。高中阶段,我用笔记本,仿报刊格式,设各种栏目,手抄文章,名之曰《同乐》,在同学中传阅。1992年,我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期间创办班报《心花》。

虽向往做一名真正的编辑,但机缘未至,毕业后,我到沈阳铁路实验中学做了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之余,我发起成立文学社,创办社刊《阳光》,刊发师生的文学作品,并积极向有关报刊推荐,有几十篇文章被转载,社刊也升级为校刊。这给了我收获的喜悦,但就教学而言,我并不称职,上课更多的无非是照本宣科。而且,想在高中阶段让学生原本较低的语文水平有较大提高,很不现实,学生会明智地选择其他相对容易提分的学科作为“恋爱”对象。我无力改变这种状况,于是更迫切地希望做真正的编辑,因而格外注意出版单位的招聘启事。

1999年,辽宁出版集团旗下出版社联合招聘,我顺利通过笔试、面试,有了到春风文艺出版社实习的机会。我实习不久,社领导班子就经历了一次大调整。一位新领导找我谈话,很严肃地对我说:“你要有选题呀,没选题怎么要你?”我在压力中前行,并幸运地得到多数领导的认可。看到市场上文学年选类图书较多,但真正面向大中学生的数量并不多,做得上规模的还没有,我提出做一套大中学生的文学年选,选题得到批准后,开始物色编选者,其中中学生小说、散文找了办《阳光》时认识的《中学生博览》的编辑钟平,她又推荐了一位老师,她们联手做。这套年选上市后,反响不错。中学生散文那本里,选了郭敬明的一篇《我上高二了》。由此,我和郭敬明有了联系。这位四川小伙子在2003年之后的几年里“步步高”,成长为少男少女的偶像,我也因他而成为所责编图书销量过百万册的编辑。春风社2003年4月成立青春文学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之初,成员只有我一个人。我积极联络张悦然、蒋峰、那多等青春文学作家,春风社的青春文学类图书市场占有率一度领先其他出版社。2004年,我又受命创办《布老虎青春文学》双月刊,实现了编杂志的愿望。

春风社是我出版事业的起点,2007年年初我离开社里,在明天出版社北京编辑部服务近一年,又回到春风社,后于2009年1月到辽宁人民出版社工作至今。在辽宁人民社这几年,我策划了“学生备考实用小手册”“大家讲义”“大家语文”等书系,编辑经验更加丰富,人生经历更加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