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美国书展专题报道组 任江哲 任志茜 渠竞帆
5月31日,2015美国书展落幕。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美国时间5月29日下午6时,中国出版展团版权输出1328项,引进462项。(链接:2015美国书展专题报道2~7版)
美国书展上的中国作家
刘慈欣是中外成功交流的一个剪影,在此次书展上大放异彩。
美国书展第二天,就有报道说中国作家活动现场门可罗雀;还有报道说这事儿很正常,因为美国文学太牛,美国读者也太保守,这也导致他们几乎不读翻译过来的作品,对海外作家不那么热情;也有报道认为,这是不了解美国书展的国内记者的妄自菲薄,并将美国书展前三天是专业场、之后才是公众场的议程作了普及,还特别提出《三体》的作者、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在此次书展上大放异彩,海外读者排长龙追捧。
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刘慈欣幸运的是,当很多中国作家的海外粉丝在吐槽作家作品的英译版水平时,他已经拥有了一个同样杰出的译者刘宇昆。别忘了,刘宇昆可是科幻小说星云奖的得主,而刘宇昆在翻译过程中与作家的多次沟通和磨合,也保障了译本的同样完美。除了译者给力,像《纽约时报》等传统媒体对刘慈欣的报道和推送,美国读书网站对其作品的一系列评论,以及将拍成电影的消息,都成为刘慈欣被更多美国读者关注和了解的推手。
刘慈欣是中外出版成功交流的一个剪影。近年来,中国与国际的交流和对接日益紧密,以中国在多个大型国际书展中担任主宾国的角色为例,从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2012年的伦敦书展,到今年的美国书展,主宾国活动越来越多,专业出版论坛和作家活动越来越多。今年美国书展更是有8场重大活动、4场出版高峰论坛、50多场出版交流活动以及近50场作家学者交流活动及中国图书销售推广活动、6场文化艺术展览等近130场主宾国系列活动轮番上演。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都在客观上反映了中国政府对文化“走出去”的重视。正如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所说,推动中国优秀出版物走向世界,同时引进国际优秀出版物,促进中外出版交流与合作,这是在重要国际书展举办中国主宾国活动的意义所在。
可以说,以此次美国书展为契机,小到每一本参展书,大到每一场交流活动,都经由精心设计,每一位参展的中国出版业代表,都是中国出版业乃至中国文化的名片,向世界展示中国风采。这一切,都让美国乃至世界更好地感知中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
张拥军、李岩、蒋茂凝、陈英明、宋建新、谭汶、李建臣、李春良、徐炯、安思国、赵勇、方正辉、黄强、张志华、赵东亮、傅伟中、李清霞、吴小平、佘江涛、田海明、李家巍、朱勇良、安国庆、何祖敏、李湛军、高继民等中宣部、总局、各地新闻出版广电局、出版发行集团的负责人参加书展。(下转第5版)
(上接第1版)
中美文化交流大势下的亮点审视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不仅是出版人的心声,也是行业在高度融合的社会进程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中美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乃大势所趋。目前的国际书展主宾国,中国更多的姿态还是以新闻发布会、签字仪式等形象展示,坐下来谈生意的人少。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林阳认为,生意要坐下来谈,在书展上预约会面和谈判非常重要,在谈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生发出合作的火花。
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展示仍然是中国书业参加海外书展目前必不可少的功能,从中已经看到更多的中国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部分出版社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选择推送中国文化实力和中国学术水平类图书,以反映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发展的最新趋向。例如外研社——施普林格“中华学术文库”此次在书展发布,“中国主题、世界传播,推动中国学术经典‘走出去’”,外研社社长蔡剑峰说,“中国学术出版以‘传统’为支点,以‘合作交流’为杠杆,撬动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文明板块新碰撞。外研社愿与国内外同行一道,肩负起呼唤、构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社会责任。”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不仅是出版人的心声,也是行业在高度融合的社会进程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走出去,能看到更宽阔的风景,才会懂彼岸和此岸的异同和距离。例如,学习出版社社长董俊山和北京发行集团董事长李湛军都是第一次直接参加国际书展,他们用“非常有收获”为参展作总结。而李湛军专程来考察和采购外文原版图书,正是因为国内需求越来越大。国外出版人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国内出版社“走出去”的经验,读者对传统图书的追捧,以及展会布展节俭实用,文化氛围浓重,客户络绎不绝、氛围热烈等等,都给他们以直观冲击和思索。
以美国伯克莱加州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周欣平为代表的诸多北美图书馆界大腕和学者不少是第一次参加国际书展。一直以来,图书馆人都惯于在馆界进行沟通和交流,但今年的馆藏论坛,让他们有机会直接表达对出版界的意见和建议。周欣平希望出版社能通过海外图书馆界的意见,提高出版质量,让双方受益。
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四大国际书展之一,每年的美国书展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近百个国家的上千家出版机构参展,为各国参展商提供一个观察国际图书出版业态、互通有无的学习机会。论坛高水准是此次亮点之一,如中美数字出版论坛、中美文学翻译论坛、中美教育出版论坛和中美图书阅读推广论坛,以及以“出版中国”为主题的50余场出版交流活动,这些都极大丰富了书展内涵。
数字时代,中外出版业更需合作走出本土化之路
此次美国书展的另一特点是合作,一方面利用相互优势合作,另一方面“本土化发展”成为“走出去”的有效途径。
国内诸多出版集团已经与世界各国出版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如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已经在法国巴黎、日本东京建立了出版机构,在美国纽约等地建立了博库书城海外连锁书店和网站,在全国率先走进非洲,与非洲出版社开展广泛的合作出版;又如时代出版传媒在版权输出、合作出版、实物出口、文化服务贸易、境外投资、高端交流等领域均表现突出,国际业务辐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合作伙伴多达200个,文化国际贸易总额达70亿美元,为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作出示范;还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和美国加州中文教学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对外汉语有声分级阅读文库”,中国出版社利用内容优势和品牌优势,同具有科技优势和市场优势的美国公司强强合作,互利互惠,开创了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新模式。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张秋林在10年前来过美国书展,他回忆说,当年的美国书展规模很小,来的人不多,但今年中国作为主宾国,感觉大大不同。参加书展的专业人员来得越来越多,图书版权交易比过去更活跃,成效也大很多。4年前麦克米伦世纪出版品牌成立,今年扭亏为盈。此次书展期间,张秋林率队去了麦克米伦的美国总部,探讨深化双方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对双方在全球范围的出版资源进行进一步整合。除了共同搭建国际出版营销平台,还将策划符合国际市场的选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再如,民营的南京扫扫看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携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扫扫看数字出版平台亮相美国书展,该公司基于这一平台为中国主宾国展团制作了“BEA-CHINA”手机APP,并通过在参展图书的腰封上增设二维码来提供更多信息,这是中国出版首次在国际书业会展上注入数字化元素,是组织和服务上的重要创新。扫扫看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出版企业的“走出去”不光要在版权和产品上“走出去”,更要在模式和服务上“走出去”。
在经历了版权贸易、合作出版等摸索与积累之后,外研社认为“本土化发展”才是真正“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外研社北美海外中心”已被列入日程表。用蔡剑峰的话说:“外研社的国际化之路走了30多年,正酝酿着一种质变、跨越和爆发。”在他看来,唯有实现“机构本土化、人员本土化、内容本土化”,才能逐步实现传播产品和传播对象更加精准的定位,共同为中美学习者和读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样,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安庆国透露,他们正在筹备“文轩北美文化交流服务中心”,进行国际出版和文化交流,拟将“轩客会·格调书店”品牌推广到海外市场。
凤凰传媒集团2014年以8500万美元完成了对美国出版国际公司PIL的收购,这是中国出版业迄今为止最大的跨国并购案,初步实现了在全球电子有声童书市场的崭新布局。同时,凤凰传媒还在英、澳、加等国设立了子公司,就在5月,该集团又在纽约新开设了投资控股公司,这个公司将作为凤凰传媒在美国的重要投资管理平台。目前已经签下了第一单业务,在芝加哥购买的办公楼将为他们在美国开展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需更好地传播中国好声音
大型书展是推介中国文化重要的渠道和平台,但如何贴近海外需求,最终还需要西方改变对中国的认识。
在宣传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多思考的,恐怕是“如何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今年美国书展上,很多留学生志愿者普遍感到信息沟通不畅。例如,听到中国作家签赠遇冷,志愿者中国留学生黄同学很是着急。据她观察,周围有很多像她一样的志愿者其实都愿意去参加中国作家签赠会,因为前三天专业场所有的书都是免费签售,只有一些摊位销售的周边产品需要购买;但她们因为不清楚活动具体举办地而作罢。她们通常通过美国书展的专属APP来获取信息,但那上面中国主宾国的活动并不多,而不少作家是被安排在中国主宾国区,这导致很多人找不到活动信息。
谈及中国文化输出,一位资深版权经理曾比喻说,当你吃到半饱,有人递给你一种不熟悉的食物,并说这是免费的,你会欣然接受吗?
“中国力量并非仅仅看金融影响力,还要看文化影响力。只有爱你,才会跟随你。”西班牙著名出版机构LID集团总裁马赛力诺在今年美国书展的一次中国主宾国活动致辞时这样说,他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经典文库”的西语版出版商,目前,西班牙地区是中文图书需求增长最迅速的地区。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可以说是今年美国书展活动最多的中国作家,因为3天安排了10场活动,他在与美国作家帕特里夏·基弗就反战儿童文学进行探讨时,嗓子都哑了。两位作家分别讲述了各自的写作故事,动情处,记者看到有人在抹眼泪。故事因为蕴含人类的共同情感,因此能打动人心。不过,曹文轩对美国读者显然有一点看法。他一直在想,假如哈利·波特不是英国人而是中国人写的,会在世界上有这么大的发行量吗?他自言自语,“肯定没有,能否接受都是问题,这说明西方对中国文学有着长久的误解,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学”。
“那中国作家该怎么办?”记者追问。
“莫言得诺奖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中国最好的文学就是世界一流水平,只不过,他们懒得了解我们。”“这样的大型书展是中国文化推介重要的渠道和平台,但最终还需要西方改变对中国的认识。慢慢来,让中国经济再强大一些”,曹文轩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