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志伟
近年来各类学术、专业译丛再次成为出版界的热点,且多以丛书形式面市,方兴未艾,蔚为大观。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自1981年编辑出版,至2011年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当代学术思潮译丛”与“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即所谓“黄皮书”、“黑皮书”也曾经流行一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译介西方思想理论方面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像“学术前沿”、“社会与思想丛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等都是该社的代表作。如果对这些系列产品进行归类,不难发现此类学术、专业译丛在选题策划上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方面是对现代、后现代思想的解读和反思以及对相关学术领域中知识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则贴近实务,关切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例如译介能源、技术等前沿领域著述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再发展。
学术策划关注前沿领域
眼下的图书市场中,现当代西方思想家的著作仍颇受追捧。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思想热”中实际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最关键的问题是,对书目的遴选是否精当?是按照一定的学术脉络、思想风格来严肃地选题还是跟风冒进,盲目地追赶“理论”时髦?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近日由西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精神译丛”(第一辑)首批书目的确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西北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马来举例说,该译丛特别选入了法国哲学家乔治·康吉莱姆的《正常与病态》,该书是国内翻译出版的第一本康吉莱姆代表作。之所以会选入这本书,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我们现在仍然处在结构主义这一知识运动的洪流之中,但当我们逐渐熟悉了结构主义的一大套词句时,往往就会遗忘它的某些源头,康吉莱姆恰恰是这场知识运动的重要知识来源。”
在马来眼中,另外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于,该译丛所收录的这些著作实际上都内含着一种“阅读的艺术”。也就是说,这些著作并不是一些大而化之、泛泛而谈的高头讲章。相反,它们都是通过对思想史上既有的经典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从而得出自己的思想论点。因此,每一本书都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独特的阅读过程,比如巴利巴尔对斯宾诺莎的解读,朗西埃对亚里士多德及柏拉图的解读,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的解读等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主打的“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等学术著作也是这一细分领域中的代表,专门关注西方的前沿哲学思想等国内出版的空白领域。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金鑫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是李泽厚曾对中国知识界所作的断语,这一倾向今日仍然存在。有感于此,南大社的“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所收书目偏重统观性的思想著作,尤以法、德等欧陆国家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品为主,关注人的根本情况,对所有人文学科都具有扩大视野,促进思考以及相互参照的作用。而“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则是该社在2014年新培育的品牌,围绕德勒兹、阿甘本、齐泽克、巴迪欧、朗西埃、德里达、鲍德里亚、维利里奥等一批被称为“激进思想家”的当代学人作为选题之源,甫一上市便受到学界的欢迎。
不仅仅是现代思潮方面的译丛,围绕一些学术的源流和发展,许多出版社也推出了相关作品。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办副主任张家珍说该社的“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即是如此,可以借此看出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史研究脉络。上古社以出版汉学家川胜义雄的《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为契机,进一步拓展范围,更广泛地向中国学界介绍日本的中国史研究成果,并希望川胜义雄推荐一批能够代表日本研究水准的著作,尤其是能够选择那些在开阔视野下关注社会与人文,或运用新的方法和理论并在实证研究中取得成果的著作,故此促成了该译丛的策划。
专业选题关切社会所需
习近平主席提出我国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目标,这标志着绿色低碳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低碳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的新兴学科,为增进低碳发展政策效率提供了富有价值的顶层决策工具和决策信息。但当前出版业内这方面的图书还非常少见。
在此背景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国际合作部主任李季顺势策划了“低碳经济译丛”。她向记者透露,“我爱人研究低碳经济,他帮我引荐清华大学教授何建坤,作为我国低碳领域的权威人物,何教授碰巧也想策划这样一套作品,帮我推荐和联系了多位这个领域的专家”。
清华大学何建坤教授主持,东北财经大学和能源基金会计划合作共同推出“低碳经济译丛”在紧张的筹备中,陆续有作品面世。据李季介绍,该译丛集聚了以斯特恩为代表的全球低碳经济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对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低碳产业和碳市场,有全景式概览,也有专业深度解析,研究领域涵盖促进低碳发展的财政政策、能源、投资、技术、碳市场、法律、金融等领域,同时包含了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经验。
相似的案例,还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姜新祺带队策划中的“世界光电经典译丛”。该译丛由叶朝晖院士担任编译委员会主任,面向世界光电学科前沿,关注光电学科和国家光电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为我国光电学术界、产业界和科技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资料。
值得提醒的是,该丛书作为201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也反映出近年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一些特征趋势。在往年的申报中,一些出版社更注重大型文库类项目,一部文库要做几十年,结果申报成功率并不高。相反,有些出版社确立了申报时更多聚焦全国及世界前沿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及重点领域的选题,即便属于专业视角,但也应市场之需可以入围基金。
除却上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学术译丛渐受瞩目,在人文社科层面的学术译丛在策划中同样可以关注社会热点,出版贴合当下所需的作品。许多细分的读者或许都可以发现,译林出版社的“人文与社会译丛”的策划思路正遵循着这样的一个特点。
记者联系到译林出版社人文社科部主任陈叶,该社的品牌产品“人文与社会译丛”自1996年筹备,1999年推出首批图书,历时近20年,迄今已出版百余种经典。在她看来,“从人文思想进入社会”,不断关注中国社会当下,尝试提出更适合解释本土现象的理论,是丛书十多年来始终不渝的初心。以赛亚·伯林著作的译介,使得两种自由概念在这个个体往往被集体遮蔽的社会里深入人心,宽容与价值多元的理念亦被广泛传播与认同;简·雅各布斯情之所系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令我们不能不回头去深思中国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所得与所失,乃至有“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的追问;《学做工》对英国工人阶级子弟“子承父业”现象的文化解析,无疑为我们理解被城乡二元结构所撕扯的农民工子弟群体提供了有力的认知工具和比较平台。具有相似策划思路的还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4年主打的“理想国译丛”,包括了包括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康纳·奥克莱利《苏联的最后一天》、奥兰多·费吉斯《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通过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帮助读者面对复杂与高速变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