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中国年轻父母爱读什么样的亲子教养书?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5/7/17 作者: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任志茜

中国正处于亲子教养观念大变革期

中国年轻父母希望,与孩子建立比自己与父母更亲密的关系,培养孩子更独立的人生。

从商报·东方数据来看,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仍牢牢占据今年上半年家教类畅销书榜榜首。诸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赢在家风》这样强调理念型的亲子家教图书在广受欢迎的同时,市场上对《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这样关注教养细节技巧的作品,也颇为关注。国外名校成功教育方法,如“哈佛家训”亦同时受追捧。从这一榜单可见,当下中国家教书市场,无论是强调观念的“道”或讲述具体应对的“术”,无论是中国教育家的理念或国外引进版,市场均对此有强大需求。(见附表)

在中国,关于子女教养的观念正经历着一场大变革。受过教育的80后在成为中国新一代父母后,越来越重视亲子关系和儿童教育。他们不满足只读国内教育名家如陶行知、陈鹤琴等的教育理念,对国外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方式有天然的接受度和开放性。他们一方面主动学习如何“科学育儿”;另一方面,既希望培养好孩子,也希望成为与孩子关系良好的父母。而中国传统的育儿观和教育观,反而被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当作反面案例。

譬如虽说父母对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爱,但从表达方式来看,中外截然相反。中国年轻父母们更青睐国外的教育理念中对孩子大声说出来的“爱”,他们认为孩子是独立的;在传统中式家教中,父母之爱含蓄内敛,孩子没有自主权和话语权,一切唯父母是从。

更重要的是,年轻父母们不愿步他们父母的后尘。在中国,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家长的人生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为了抚养孩子,中国父母往往忽视或压抑自己的人生发展需求,等到孩子长大,家长的青春年华也已逝去。不同于中国家庭父母的奉献乃至“牺牲”,在西方观念中,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制的,孩子被当作独立的个体平等地看待,孩子很早就要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还要懂得自我管理,懂得自我价值。

正如教育家卢勤所说,家庭教育的美,在于父母对孩子有“敬畏之心”,以厚德载物的情怀去欣赏他。好的教育不以孩子成“才”为目的,而是培养真正“完整的人”的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近年来,国外各种教育理念类作品被大量引进出版。在中国广受欢迎的教育家,常常是中西教育理念的合璧者或西方教育理念的摆渡人。

家教热蔓延,从出版热到培训热

出版家教书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和绘本在数字时代的遭遇类似,受电子阅读冲击较小;同时便于进行图书产业链多方面的开发。

7月14日,在一片鼓掌声中,“如何说孩子才会听”北京讲师班第五期结束,来自五湖四海14个城市的34名学员完成了为期六天的亲子沟通课程。学员们热情投入到为孩子的教育中来,甚至有哺乳期的妈妈和大肚子的幼儿园老师。在留言册上,很多学员用成就感、爱和灯塔,来形容自己的学习收获。

承办此次讲师班的是“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中国讲师资质唯一认证方青豆书坊。青豆书坊是一家小而美的出版策划机构,他们从2007年引进《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后,已在家教书领域精耕细作多年。“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系列是美国家教经典中的常青树,中文版引进出版8年来,一直是中国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家教书之一。书中的教育理念和具体操作方法,令无数中国父母有相见恨晚之感。

青豆书坊的课程培训项目负责人王媛认为,国外教育专家的水准相较国内水平更高,专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图书的实操性很高。他们能针对家长的困惑,提出具体可行的教育方法,还能把很难说清楚的东西科学化、标准化。

在对国内机构家教需求进行考察后,青豆书坊去年引进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整套课程体系,并进行了本土优化,成功将该系列打造成一门有国外师资认证的亲子沟通培训师培训班课程,一批认证讲师也应运而生。第五期培训刚刚结束,第六期将在今年9月在深圳开班。国内已经有不少针对普通家长的亲子培训课程,但类似这样做亲子沟通培训师培训的还不多。

王媛介绍说,“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系列是伴随中国父母的求知热和市场的兴盛自然而然长起来的。2007年他们策划该书时,家教书还没有成长为单独的出版类别,在书店只能先上架到“生活类”。过去对家教书做推广时,他们需要一家家找家教机构来介绍图书;但现在,是各种育儿机构邀请他们去讲亲子育儿沟通技巧,讲父母如何学习做家长。在图书和课程的推广过程中,她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养育孩子需要进行专业的学习,做父母也需要上岗证。

中国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

不论是何种教育方法,都要有希望孩子、希望人类有一个更好的将来这一目的。

李蔚红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位作家,从事母亲现象、少儿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写作。2012年,在王东华教授《发现母亲》(中国妇女出版社,2014年版)的感召下,她进入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进行母亲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王东华从事母亲教育研究近三十年,他的《发现母亲》最早推动和影响了中国的家庭教育。他们将中国孩子成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父母在家庭养育中急需纠正的一些观念,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后,推出《第一就要身体棒: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动物”》,该书已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在2014年出版。

在这些教育家眼里,中国的大部分孩子处在急功近利的教育下,他们的智力被早早开发,但身体的发育和能力却被忽视甚至出现了问题。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约三分之二的孩子出现弱、耐受力下降等问题。而身体能力是孩子美好人生的基础。由此他们提出,孩子应该“活起来、动起来、野起来”,不能被养育在“温室”里,要感受季节变换的冷暖,要去大自然里撒野,做大自然里真正的小“动”物。

虽说教无定法,市面上很多教育方式和理念,在互相交融、印证的同时,也不乏因理念不同,存在鲜明对比。对于不同理念甚至理念相左的家教书,家长该如何选择?李蔚红建议说,家长要多读一些本源性经典、少读一些支流性的图书。讲述事物本源性的书能让我们领会世界的根本性问题;如果只读一些支流性的作品,就会只了解事物表面。至于书中的教育理念,因为每个孩子都不同,在基础性教育之外,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特质去教育,不能盲从。李蔚红认为,在养育孩子的本质上,所有国家和民族都是一样的——孩子要平安成长、身心健康、学习生活技能,传承优秀的基因和文化,拥有美好人生的基础与能力。“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这样的教育理念,也许可以帮我们为孩子开创一个更好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