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与商报同行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5/7/31 作者:


陈 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原总裁)

继续推进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

小档案

陈昕,出版经济学家、第一家试点出版集团原总裁。他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书业具有重要影响,曾在商报发表多篇引起强烈反响的署名文章。主政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期间,针对转型改制的创新思维与尝试探索,更是商报报道的重点之一。近期,陈昕在商报推出的长篇文章《数字网络环境下传统出版社转型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一经刊发,即引起业内外广泛关注。

往日观点:牢牢把握出版业的核心功能,深入挖掘出版业的核心资源,充分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重构出版产业链,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传统出版业务流程,创新出版内容的呈现方式,加快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是传统出版社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20年来,为推动中国出版业改革的深入开展,我曾先后撰写了数十篇文章,内容包括发行中盘崛起、入世挑战、出版集团组建、超级书店及连锁书店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转企改制、收购兼并、数字出版等等。在出版改革发展的许多方面我都是在全国率先作出研判并提出建议的,而这些文章大都是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刊发的,而且基本上都是用整版的篇幅予以发表,有的甚至占用了四个版面。商报还为这些文章组织了专门的讨论。例如,围绕着《图书市场呼唤中盘雄起》的文章,商报曾组织了长达半年的讨论,先后发表了几十篇文章,这对推动中国出版流通体制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见证和引导了这20年中国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

今后20年,随着中国出版业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智能互联网时代和“新硬件时代”的到来,中国出版业将完成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这无疑是500年来出版业未有之变局。这种融合发展是多样化、多层次、多环节、全覆盖的深度融合。它要求出版业在内容、渠道、平台、经验、管理等方面拥抱数字出版,打破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在内容生产、销售方面分割分离的现状,以全媒体的编辑平台为牵引,再造编辑流程,探索适应数字网络环境的新的传播和表达模式,探索新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并让融合的思维落实到每个部门,实现全员融合。当然,融合发展对于出版业而言,最初可能是“+互联网”的概念,即我们在做好传统出版业务的同时,开拓数字出版等新的业务领域。衷心希望《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能继续像过去20年那样,为中国出版业新的改革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哈九如(中国新华书店协会理事长)

与出版业共圆更大梦想

小档案

哈九如,上海新华发行集团原董事长、上海书城原总经理,现任中国新华书店协会理事长。以时任上海书城总经理的身份组建“中国超级书店联盟”,并出任首任秘书长。2006年上海新华借壳华联超市上市,5月26日,商报以《中国新华第一股借壳上市》为题报道了相关信息。多年来,他一直与商报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他对商报的踏实专业、商报人的爱岗敬业颇为赞赏。

往日观点:改革发展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新华书店过去产品结构单一,阻碍了自身发展,要进行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但要有阶段性和计划性。

60年前,商报是新华系统刊物,今天是一个社会性媒体;20年前,商报是业务性指导性刊物,现在是业内最权威的全视野、全方位媒体群,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商报的整体规模、内容范围、办报思路、发展路径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不变的是商报自始至终优良的办报传统。从企业报道,到行业报道,再到产业报道,商报的每一步发展都走得扎实、踏实,充满成绩。

科技进步造成了阅读结构、方式、要求发生了重要变化,图书发行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需求,由卖书向卖服务的实体体验店转型必不可少。不少网店已经开启了实体体验店,由此可见体验功能的不可或缺。现代书店要将阅读空间进行延伸,通过实体的物理空间给读者以感知体验,以此吸引更多读者。作为商报的老读者及商报的合作者,我对商报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出版业、传播业、传媒业的发展,相信商报未来会更好。光荣与梦想是我对商报的期待。商报曾经取得了众多值得骄傲的成绩。可以说,光荣是对商报前60年的归纳性总结;未来商报人的梦想,从现在来看,整体设计得很好,值得去期待。我也期待并鼓励商报能够更好地实现出版业乃至传播业更大的梦想。

张佩清(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原董事长)

书业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小档案

张佩清,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原董事长。作为商报1995年改版第一期“经理风采”栏目的首位亮相者,张佩清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凭着对书业的热爱,踏石留印,成就一串串辉煌,也在商报的记录版图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往日观点:开放的图书市场需要“网络化”的批发,需要更多的吞吐量大、品种丰富、发运速度快捷的批发市场,省级书店在目前及未来的图书市场中最具备条件扮演规模经营的大批发商角色,应该置身批发市场的中心位置,成为图书发行的主体。

1975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南京市新华书店工作,当时书业唯一的行业报就是《图书发行》报,它也是我工作的启蒙教材。一入门就看到了这份报纸,自此就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看了40 年的商报,我觉得商报内容上能紧跟形势,不断开拓创新。商报的经营者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办报理念、增加栏目、扩大改版、更新名称等;报纸由小版变为大开本,更加贴近改革、市场、基层与实际,内容设计上有宏观解析也有微观视角,在出版行业内拥有极高的知名度,也有效促进了基层单位的图书发行,对行业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商报从前身到现在,无不推进、引导着传统出版产业的发展和出版体制改革的进程,是行业改革发展、政策推广的宣传载体,也是行业内相互交流沟通的载体,更是咨询服务的载体。

图书发行事业不断发展,整体改革不断推进,新华书店最初的改革目标是重塑新型市场主体,现在市场受信息技术的影响,对新华主体的要求更高,也有力促进了新华主体技术水平提高与转型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书店要跟上商业现代化的步伐,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要改变观点、拓展思维,由单一书业向多元营销产品发展,要提供最优的服务与阅读体验,要在体制、机制上推进更大创新,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刘 强(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踏准时代节拍 力促品牌打造

小档案

三十多年前,刘强踏入出版业之初,即与商报结下了深缘。1995年刘强成为商报“经理风采”人物,商报以《在“欠发达”中创造“发达”》为题报道了刘强对德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的改革事迹;1996年商报专版刊发《德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总公司推出“德州模式”创造“发达现象”》,报道了刘强领导下的“德州模式”的主要经验和措施。2007年时任山东省新华书店董事长的刘强在商报发表《四维同步发力 强盛文化产业》,详细介绍了其在美国考察社会文化的所感所悟,引发强烈反响。

往日观点:出版物分销市场的开放,外资、民营、业外资本的涌入,产生了“鲶鱼效应”,为新华书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在强调新华书店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开始强调其市场属性,新华书店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

从《图书发行》到《中国图书商报》,再到《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这份报纸从创立到两次更名,都非常精准地踏住了时代的节拍,抓住了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改革发展的关键节点,充分体现了历代报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战略眼光。近年来,在多年“图书商报”的基础上,又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名为《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增加了跨界的元素,体现了互联网思维,为推动传统出版向综合传媒升级,为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而摇旗呐喊、奔走鼓呼。可以说,这份报纸的变迁,与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发展紧密相联。

对出版企业而言,不论何时都要坚持以书弘道,缔造不凡,持续打造优质品牌,实现优化发展。具体来说,品牌建设应与时俱进,既“创新”又“保鲜”,让既有品牌焕发新活力,让新品牌迅速打造影响、形成特色,让品牌美誉度、市场占有率及附加值不断提升。出版企业应围绕品牌提升竞争优势,围绕特色产品构建优势板块,以优势产品带动出版效益的增长。同时,品牌战略要与企业整体战略、新技术等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在机制、资金、人才等方面对品牌战略予以重点关注。

周立伟(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原总经理)

中国书业发展的记录者推动者

小档案

周立伟,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原总经理,擅长创造“模型”,曾被发行界称为思想者和理论家。中国书业连锁经营模式的改革者与实践者,在完成浙江全省新华连锁之后,2003年10月浙江新华率先在江苏徐州开设博库书城,力拔全国跨区域连锁头筹,使一般图书零售区域化成为历史,书业连锁经营模式进入新阶段。其提出的“书业板块结构”、“凸线理论”、“糖葫芦理论”、“两个势差理论”、“马车换奔驰”等理论,屡屡成为商报的重点内容,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往日观点:书业沿革和发展有意或无意地通过结构的调整而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作为书业也必然有一个结构调整的过程。结构调整不仅是结构优化问题,而且是改革途径优化问题。

我于1989年进入书业,如今已有26年。这二十多年,我一直将商报作为行业的窗口、信息源和平台。多年来,商报牢记宗旨、服务出版、紧跟市场、贴近读者、锐意改革、不断创新,是中国书业发展的真实记录者、改革的积极推动者、行业的伙伴、读者的益友。我和商报人的接触也很多,商报人给我的感觉是:敬业、专业、激情、高效。

1993年,我到浙江省新华书店工作,商报帮了我许多忙。当时省级店比较困难,省级店何去何从,既是当时行业面临的问题,也是我的困惑。记得有一次,我到北京的一家出版社,被对方问道:“省店是做什么的?我只知道市店。”从中可以看出,省级店在当时行业中的地位。1994年后,我通过调研,形成了成熟的想法,这些想法需要平台来发布,于是我和商报的联系就多了起来。为了宣传,我写了不少文章,都在商报上予以刊登。通过不断发声,逐步有了影响;再到后来,省级店变成行业中盘,我的思想也被大家所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商报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我感谢商报。

从2005年开始,中国出版业开始出现销库比倒挂现象(即销售低于库存),到2013年,全国图书库存937亿元,其中20%的图书在出版社内部,80%的图书都停留在书店,对出版社造成极大压力。2013年,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推行了四维测评体系,首先是在控制总量上,其次是在调整结构上,确保2年以上总库存低于30%,在库呆滞库存(不动销+超滞销)率低于30%。在这个指标的测定和约束下,近两年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库存实现有效收敛。然而关于未来的库存问题仍需思考,这一领域的突破将成为整个出版行业的福音。

王宏经(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

“商报”与“书城”共发展

小档案

王宏经作为北京图书大厦的首任总经理,曾是商报追逐采访的热点人物。1998年北京图书大厦开业,商报在头版予以报道,并对王宏经进行了采访。此后,北京图书大厦作为全国大书城的领衔者,在商报频频亮相,王宏经也成了上报率很高的“业界明星”。

往日观点:发行企业特别是国有发行企业应该以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整合,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建立经营结构,调整经营格局,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变分散经营为集约经营,规模运作,科学管理,多元开拓,坚持改革创新,促进企业发展。

《图书发行》更名为《中国图书商报》后,内容更适应市场、贴近书店,为全国零售书店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广州购书中心、深圳书城、北方图书城、北京图书大厦、上海书城等为代表的大书城发展迅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买书难卖书难的矛盾。同时,各地书城的销售快速增长,以北京图书大厦为例,开业前三年每年的销售额均以超亿元的速度增长。

1998年上半年,上海市店总经理哈九如牵头成立了由上述5家书城组成的超级书店联盟。目的是统一店堂分类标准,共享商品信息,联合采购重点图书等,并希望向其他书城乃至行业推广。

这期间,商报积极参与并跟踪报道超级书店联盟的各项活动。这些报道引起了时任中宣部出版局局长邬书林和时任新闻出版署发行司司长王俊国的高度重视。他们亲自参加了超盟在北京图书大厦召开的研讨会,专题发言给予鼓励和支持,对超盟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作用。此后全国书城在经营业态和模式上的探索从未间断。

我以为,书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要靠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其中信息共享是关键,也是基础。未来无论实体店还是网店的发展,都要打通信息通道,搭建信息平台,服务好书业。书业发展要有不懈的开拓者,他们并不孤独,商报会伴随他们一直走下去。

(下转第55版)








《奥运读品专刊》 创办时间:2008年8月3日


《30年书业力量百版金刊》 创办时间:2008年11月18日


《60年中国书业典藏特刊》 创办时间:2009年9月29日


《中国书业实力版图专刊》 创办时间:2009年4月3日


《一五一十·中国出版成就展特刊  》 创办时间:2012年9月25日


《“中国读友读品节”专刊》 创办时间:2014年4月22日


《商报五周年珍藏版特刊》 创办时间:2000年1月7日


《商报10年纪念特刊》 创办时间:2005年1月7日


《商报15周年纪念“跃”特刊》 创办时间:2010年7月6日


《新商报·“更新纪”纪念金刊》 创办时间:2013年8月1日









《北京图书订货会专刊》 创办时间:2003年1月


《全国书博会专刊》 创办时间:1996年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特刊》 创办时间:2002年


《上海书展专刊》 创办时间:2010年8月


《南国书香节专刊》 创办时间:2012年8月14日


《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CCBF)特刊》 创办时间:2013年11月5日


《法兰克福书展英文版专刊》 创办时间:2005年10月14日


《德国专刊》 创办时间:2000年8月25日


《俄罗斯专刊》/《俄文版中国专刊》 创办时间:2006年/2007年


《韩文版中国专刊》/《韩国专刊》 创办时间:2008年5月/2008年9月


《法国专刊》 创办时间:2000年8月25日


《助学读物专刊》 创办时间:2001年6月21日


《高校教材专刊》 创办时间:2003年10月10日


《暑期专刊》 创办时间:2006年7月21日


《华东六少最专刊》 创办时间:2007年3月9日


《“六一”童书大展专刊》 创办时间:2007年5月29日


《全国少儿图书交易会专刊》 创办时间:1999年


《大学社订货会专刊》 创办时间:2006年10月27日


《时政主题出版特刊》 创办时间:2013年6月28日


《美联集团专刊》 创办时间:2015年6月19日


《书业人情报告专刊》 创办时间:2004年


《书业高端调查》 创办时间:2006年


《商报·东方数据专刊》 创办时间:2007年12月21日


《商报数据·民营与网销市场》 创办时间:2006年初


《商报·卷藏数据》 创办时间:2011年1月18日


《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 创办时间:2012年















































艾立民


白 烨


蔡国诚


陈宝贵


俸培宗


韩建民


何春华


黄集伟


江晓原


阚宁辉


李景端


李 勇


卢周来


汤鑫华


王 竞















(上接第54版)

王 琦(辽宁北方出版物配送中心总经理)

推动书业发展 见证书业繁荣

小档案

王琦,北方图书城原总经理,现任北方出版物配送中心总经理。作为早期中国大书城启航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王琦与北方图书城的首批创业者们在没有现成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可供参考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大书城经营及连锁书城经营模式,成为一家崭新的现代化企业。出任北配总经理后,其主推的诸多创新做法也受到了行业关注。作为行业媒体,商报以专业的眼光,曾对这些创新与尝试进行了重点报道。

往日观点:不在意在哪儿建大厦,谁有实力、谁的服务好,谁就会是赢家。

1995年我供职于新开业的北方图书城,商报也在同一年更名改版。当时北方图书城是商报合作最早、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单位。从1995年开始到2003年前后是中国书业走过的最为繁荣的一段时光,当时超级书店、大书城接二连三地在各地出现,书业发展如火如荼。这20年来,商报的很多版面,包括对出版、零售、实体书店等经验的介绍,以及引入的很多国外著名跨国出版公司的经验介绍,对推动中国书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未来,中国书业的发展面临数字化转型。目前书业在数字化方面还没有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发展途径,特别是它的盈利模式。这方面是需要书业共同思考的问题。每一期商报我都会阅读,商报也很注重书业数字化方面的报道。如果商报能够更加深入地去挖掘这方面的案例,包括国内的、国外的经验,并解答大家目前的疑问,引导中国书业在数字化方面更好地发展,我觉得会更好。

王世钧(云南新华书店集团原董事长)

商报是我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小档案

王世钧,云南新华书店集团原董事长、总经理。她一心一意谋发展,做强做大创品牌,将云南省这个规模最大、实力最强、行销网络遍布城乡的国有发行实体,带向多元化发展之路。1997年底,其在云南新华提出的“工者有其股”的改革举措,受到时任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令狐安的称赞:这是一个新的突破。商报于2000年11月17日,以头版头条对此举进行了全面报道,并发表评论文章“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给予肯定。

往日观点:“工者有其股”的最大优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将劳动者与资产所有者一体化;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要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职工持股会作为独立法人,可以代表持股人行使股东权力,促进企业的民主科学决策。

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与革新,网店的快速发展,给实体书店整体经营带来巨大冲击,实体书店亟需改变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针对实体书店的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前行,可以说“工者有其股”是初步尝试探索,2006年上海新华传媒借壳华联超市实现整体上市,更是股份制改革全新尝试。尽管目前整体上市的发行集团还不是很多,但无论是已上市者还是谋求上市方都在尽可能地引入资本、整合资源,对业务结构、经营方式等进行了多方调整,成效初显。但这是一条艰难前行的漫长道路,对于发行集团而言,需要各方共同携手,披荆斩棘摸索前行。希望实体书店的前途更加光明。

2000年,我有幸认识了《中国图书商报》的同仁,从相识到相知,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云南新华有所成长,这其中商报功不可没。在我担任总经理的21年,商报一直伴随着我,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报不仅仅是信息源,更具很强的指导意义。我爱读商报,至今还珍藏不少,最值得我尊重和信任的是一批敬业、睿智、可爱的商报人。60年,商报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不断在走向成熟,更具时代感。值此创刊60年之际,作为商报忠实的读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商报和商报人。

曹仁杰(北京中启智源数字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尽快架构互联网体系下的信息系统

小档案

曹仁杰与商报的交往已整20年。1995年中启研发的系统软件在新华书店总店零售卖场投入使用,该卖场以在全国图书发行业率先使用POS系统,而被新闻出版署确定为“条码扫描试点店”。这一“率先”为商报在头版予以报道。之后几年,中启分别为江苏、山东、甘肃等全省新华书店配备了销售管理系统,为商报报道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新华书店实现由码洋管理到品种管理的升级,提供了典型案例。近10年来,中启研发的书业集团ERR系统和基于互联网架构的电子商务平台分别被上海新华传媒、当当网等多家上市企业采用,屡屡成为商报的报道典型。中启并与商报合作举办了“中国书业分销峰会”、“中国出版传媒业营销创新论坛”和持续四届的“全国出版物供应链论坛”。

往日观点:出版物发行业需求的不是一套固化的系统,而是需要提供能够随着企业成长而不断扩展、不断完善的协同商务集中管理解决方案。

出版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其产业链中以内容数字化、流通网络化最为明显。互联网时代,出版物供应链正在经历一场“连接、融合、创新”的深度重构。出版业利用互联网+实现融合发展,要求书企尽快架构互联网体系下的信息系统,支撑新型商业模式的运营。企业必须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提供与外部供应链节点的接口,在标准化的数据基础上,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交互。

大数据依互联网而生,出版物在线数据交换规则CNONIX也伴随互联网发展。CNONIX标准的行业应用,将极大推动行业大数据应用,实现全产业链的信息共享并保证信息及时、完整、准确。近年,中启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确定的CNONIX国家标准应用示范技术服务商,参与这一国家工程,深感责任重大,理当在行业供应链协同建设上积极探索,这其中离不开商报的支持。

我始终认为,观出版业热点,要看商报,谋书企、书业发展,要看商报。虽然现在相关媒体不少,但在获取行业信息的深度、广度和专业层面上,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是不可替代的。

王 京(沈阳出版发行集团董事长)

获取书业信息的重要渠道

小档案

王京,沈阳市新华书店原总经理,现任沈阳出版发行集团董事长。主持沈阳市店期间,建立的沈阳购书中心全面网罗人才、推进股份制改造、加强销售渠道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使沈阳市店销售步步攀升;履新沈阳出版发行集团,主抓一站式文化式综合体大厦建设。商报作为行业改革的推动者,2005年曾以《打造东北零售书业巨擘》为题全面报道了沈阳新华的经营改革成果,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之后几年,商报持续关注沈阳新华及沈阳出版发行集团,见证了它们的发展。

往日观点:大刀阔斧转变企业用人机制、全面改革分配制度、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实施企业人才战略。

我是《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以下简称商报)的老读者。20多年前,当我在辽宁省新华书店工作时,商报就是我获取销售信息和同行信息的重要渠道。商报改名恰逢其时,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报到了扩展内涵和外延的时候,通过更名感受到商报的与时俱进。

“遇见波折,用心应对,尽快转型,曙光就在风雨后。”这是我对书业变化最深刻的感受。近年来,随着网络电商的持续扩张及碎片化阅读的日趋成风,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给传统实体书店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2016年即将开张的“盛京文化商业广场”的文化综合体是沈阳出版发行集团的OTO实践方案。它将作为当代前沿的图书商城模式,从读者体验出发,集创意空间、主题乐园和文化广场于一身,致力让消费者感觉到文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