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攀 倪成
20年前你在做什么?当我们向一些受访者抛出这个问题时,电话那头有沉默、有唏嘘、有感慨、有爽朗笑声。对下面这20位受访者而言,20年前他们或是刚走上工作岗位,或是已小有成就,甚或做着跟书业不相关的事。但20年过去,他们大都已成为独当一面的大腕。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大书城始终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当回顾大书城这20年时,自然很有必要请他们来谈谈亲身感受和体会。这些采访汇成了下面这篇20年·20人的专题报道,看看大书城经营者、出版社负责人、一线门店员工是怎么看待大书城的前世今生,以及最重要的,大书城未来将走向何方?
找准模式的大书城前途光明
■哈九如(中国新华书店协会理事长)
1994年广州购书中心开业,这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出版业的必然需求,是书业发展的重要标志。随后,国内掀起了大书城建设的热潮。
20年来,大书城模式的成功在出版业、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20年后的今天,电商迅速崛起,对大书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品种齐全为王的大书城经营模式,受到了电商“无限”品种展示、销售的强势竞争。现代人阅读结构、方式、需求正变得多元,大书城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需求与压力,由卖书变成卖服务,向体验店转型已成必然。目前,各地都有不少大书城成功转型,在新一轮发展中为自己找到了新定位和新的发展道路。
近期,中国新华书店协会打算牵头重新成立中国超级书店联盟。我们看到,大书城在出版产业发展中有新一轮机遇,前途光明:大书城是城市的文化地标、文化名片,功能性作用将更为凸显;伴随着书业整体发展,传媒产业和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媒产业由狭窄变成宽泛的产业,产业发展窗口作用通过书城的物理窗口进行集中体现;大书城作为发行行业的领军旗帜,是整个图书零售业最先进的技术、理念、管理及最值得自豪的人才聚集地,将成为行业的旗帜性标杆;大书城作为全民阅读基地的作用无可替代,大量活动在书城进行,起到了带动、吸纳、融合、辐射的功能,将对阅读推广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改造痛点赢回消费者
■王忠义(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
大书城是我们努力打造的一个实力风向标,长期以品种齐全、面积上万、装修考究、服务规范、大而全、高大上、阳春白雪作为考量标准,这在传统商业模式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年,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读者消费、阅读方式的改变,大书城必须转型!
在转型过程中,大书城要做到形转而神不转,要明白大书城是干什么的,要想清楚为谁而干。无论怎么转,图书主业不能偏废,做文化的情怀不能改变,为消费者服务的理念不能动摇。
有四个方面须引起重视:重新定位实体书店在多渠道中的角色,这将是一次机会;消除渠道壁垒,实现各渠道一体化无缝衔接;打造贴心的配送服务,最大限度优化供应链,提供快捷方便的配送选择;进行个性化的互动,实施精准营销,持续改进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
我一直认为,实体书店一定不是负担,一定是优质资源。未来的大书城应是时尚的、科技的、温情的、充满人文气息、能满足顾客多元消费体验的文化聚集之地、精神栖息之所。2014年,我们在杭州开设了悦览树24小时书店,集咖啡美食、人文交流、阅读体验等于一体。一年多来,悦览树不仅被网友评为中国最美书店之一,而且吸引、带动了整个解放路书店的客流和销售。我想说的是,读者离开书店,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书店了,而是不喜欢传统书店的一成不变。这就是说,我们要找到自身的痛点并积极改造,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心。
大书城要成为城市的“文化会客厅”
■于慧丰(河北省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大书城,作为中国书业零售市场的“风向标”,它的风云变化总是代表着一种潮流和趋向。如今,全国各地的大书城纷纷举起城市文化综合体大旗,干劲十足且成效初显,一些大书城甚至实现异地拓展。
在当前国家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大书城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春天。跨界经营、融合发展如今已成为大书城建设的主流,但经营者应对此保持足够清醒,有理性认知。
大书城一定要坚守图书主业,以书为中心,引入与文化相关的商业业态。要突出书店特有的文化内涵,强化实体店与网店相比最具优势的体验功能,持续不断地开展各种传播快、粘性强、接地气的文化活动,使大书城真正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
同时,大书城要随着产品结构的调整、营销方式的变革,转变传统的经营与服务理念,由“售卖图书”转向“服务读者”、由“经营产品”转向“经营卖场”,把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平台功能,植入到卖场经营与管理之中,提升现代化营销水平。
在我的设想中,未来的大书城应该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和地域元素,卖场环境、布局、品类、业态、服务等全面契合当地读者的消费需求和购买习惯。具体来讲,我认为应基本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功能齐全,业态丰富,能为读者提供一站式、复合型服务;二是环境温馨,服务到位,让读者在充满文化气息与人文关怀的氛围中,在视觉、听觉、内心感受上获得愉悦感和超值服务;三是活动精彩,体验丰富,使读者与书店之间、各种经营业态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让读者认可大书城的品牌与特色
■沈育明(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董事长)
广州购书中心的诞生和20年后装修升级,这两大节点让我印象深刻。
1994年11月23日,广购落成并开门迎客,“羊城日日书市”由设想变为现实。开业初期,在经营管理广购近2万平方米的大卖场时,由于当时国内同行没有样本可做参考,我们只能向当时在广州做得比较好的大百货、大酒店、大厂矿取经,并且在广购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此,广购从1994年开业初期年销售6000多万元到年最高销售4.7亿元,一直跻身全国单体书城经济效益排名前三甲,开业初就成为全国大书城建设的样板。
然而,20年后,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广购不论硬软件,还是经营业态都落后于市场需求,销售也出现了拐点,亟需进行升级改造。2014年年底,广购克服重重困难,启动全面装修升级改造工程。2015年春节前,广购一期装修完成并复业,立即吸引广大读者,受到广泛好评,也得到市场认可。这说明,我们在开展广购转型升级各项工作时,秉持初衷、坚守品牌、与时俱进的既定方针是很正确的。
如今,大书城要提升销售的关键因素是让广大读者认可你的品牌和特色,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未来将涌现越来越多的大书城,进一步打破传统大书城“大而全”的局面,朝着精细化、定制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
大书城转型成大势
■于殿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广州购书中心10周年纪念庆典上,我曾写过一篇大意为“百年树木,十年树人”的文章,讲述我与广购“正气、和气、大气”的十年交往。大书城是社店合作的重要窗口,双方要齐心合作来服务读者、推广阅读。
大书城是市场发展的结果,如今开启的新一轮转型升级,也是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对自身经营的不断完善,既是形势所迫,亦是大势所趋。如今,很多大书城缩减了图书经营面积,扩大非书品经营。这让很多人觉得会减少上架图书的品种,但认真分析来看,大书城新书多、品种多而全,但实质在精细化经营上一直有所欠缺。我了解到,目前大书城平均品种动销率约为30%,很多无效品种是一种浪费,而改造后的大书城,普遍对采购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且对上架品种严格把关,由此动销率反而有所提升。
同时,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有活力、广受关注的大书城不仅是单一的图书销售场所,更是城市文化中心。这表明,大书城要改变传统经营理念与方式,增加更多不同的文化服务,提升书店附加文化价值,由此来吸引读者。在这个过程中,大书城首先要坚持卖书、卖好书,这是必须坚持的职业操守与商业伦理。其次,要通过组织以图书为核心的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来吸引更多读者,这是大书城的核心本质,也是其区别于其它商业形态的关键所在。第三,要将服务理念放在首位,通过多元服务和现场体验,提升读者购书的附加值。最后,大书城要适时开展线上线下结合,通过自营线上网店及配套服务,把更多读者留下。
理想的大书城是智慧书城
■涂华(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
江西新华文化城如今已成为南昌市的文化地标,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2013年10月,时任南昌市委书记参观完文化城后说:“这个项目非常好,是南昌市提神的项目。”听到这句话,我非常感慨,记忆深刻,这是对大书城建设的肯定和赞扬。
在这个大书城纷纷转型升级的当下,要始终坚守两点。一是要以文化为中心。大书城的创新和转型,不能脱离文化。文化是核心,是纽带,也是大书城区别于网络书店、数字出版以及终端阅读的最大优势。围绕文化不断提升阅读和消费体验,大书城才能形成自身的差异化竞争力。二是要以读者为中心。要认真把书卖好,要围绕读者的需求来开展工作,这是大书城任何时候都要坚守的,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大书城与网络书店、数字出版以及终端阅读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优势。我始终认为大书城有很强的生命力,只要经营模式等方面调整到位,前景将一片光明。我心中理想的大书城是智慧书城,即线上线下融合的书城。它除了可以从空间、业态、地面营销等线下层面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业态和独特的阅读与消费体验,而且可以通过微信商城等线上渠道,为读者提供在线查询、下单、支付等完整的线上服务。这种实体店体验和线上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便是时下被频繁提起的O2O模式。
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平台
■肖陵(重庆新华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3年8月3日,著名主持人杨澜携新作《幸福要回答》来重庆书城签售的一幕让我记忆犹新。当天天气炎热,但挡不住众多粉丝的热情,小到6岁孩童,大至耄耋老者,他们一大早就把签售现场围得水泄不通,场面蔚为壮观。这就是好书的魅力,名家的魅力,更是大书城的魅力!
大书城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其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传播先进文化、涵养书香社会、推进全民阅读、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品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重庆新华正加紧推进解放碑时尚文化城、重庆中心书城及区县中心书城建设,搭建覆盖重庆城乡的主流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消费平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劲的硬件支撑。
大书城的坚守,不是被动守摊子,而是站稳脚跟、稳扎稳打,在主动作为、巩固拓展中坚守,在调整结构、创新经营中重生。为此,大书城首先要实施卖场装修改造和形象靓化工程,使其成为真正的文化地标、读书乐园;其次,要调整经营结构,提高卖场坪效,让“黄金口岸”产生“黄金效益”;第三,要做足“体验”文章,增强读者粘性,让读者想来、愿来,流连忘返;第四,要狠练“内功”,提升服务品质,改变老国企“门好进、脸难看、书难找”的问题,提高读者现场体验的满意度。
尚书不唯书 求利不唯利
■尹昌龙(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
大书城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存在公益性特性,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我对大书城经营的思路是:尚书不唯书,求利不唯利。
1996年,第一代深圳书城罗湖书城的开业,首次引入超市售书模式;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来访深圳,两次参观深圳书城中心书城,2012年深圳市组织相关部门回访该组织时,博科娃对深圳书城给予高度评价,她说在中国这种欧洲少见的大书城里,能够感受到中国读者热爱阅读的风气,其间亲情与书香相融合的场景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2014年,引入了影城、增加了餐饮和休闲餐、推出创意小店的第三代南山书城的改造完成,这是我在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工作中对大书城印象最深的三件事情。
这三件事以及不断变化的书业市场竞争形势,不断修正着我对大书城的功能与作用的思考。书是书城的主旋律,是书城永远的根本。书城人流的形成,吸引力的增加,书是第一推动力。书是书城的光,没有书的书城是黑暗的,大书城要坚守图书。尚书不唯书,是指大书城要打造休闲生活的概念,要转型为文化综合体,提供一站式综合性服务,满足读者的多元、多种需求。目前大书城都在探讨转型升级。我认为方向是在不改变主业前提下,转变业态经营模式。为什么有些传统实体书店会倒闭?但有的大书城日均会有五六万客流,业态的选择与调整是关键。大书城与小书店的根本区别在于业态变化。业态调整使书城有了创新力与生命力。对业态分布,可以围绕读者休闲生活进行设计,可以看书、听讲座、看电影、就餐、参加文化活动等;业态调整是革命性需要,通过转型升级实现规模化效应,使大书城区别于传统书店,打造大书城新的主力。求利不唯利,则主要从大书城作为城市文化中心与地标的功能而言,可能有些大书城卖书不挣钱,但可以为老百姓提供阅读便利,大书城所信守的为公益服务的准则,也不能动摇。
(下转第79版)
《奥运读品专刊》
创办时间:2008年8月3日
《30年书业力量百版金刊》
创办时间:2008年11月18日
《60年中国书业典藏特刊》
创办时间:2009年9月29日
《中国书业实力版图专刊》
创办时间:2009年4月3日
《一五一十·中国出版成就展特刊 》
创办时间:2012年9月25日
《“中国读友读品节”专刊》
创办时间:2014年4月22日
《商报五周年珍藏版特刊》
创办时间:2000年1月7日
《商报10年纪念特刊》
创办时间:2005年1月7日
《商报15周年纪念“跃”特刊》
创办时间:2010年7月6日
《新商报·“更新纪”纪念金刊》
创办时间:2013年8月1日
《北京图书订货会专刊》
创办时间:2003年1月
《全国书博会专刊》
创办时间:1996年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特刊》
创办时间:2002年
《上海书展专刊》
创办时间:2010年8月
《南国书香节专刊》
创办时间:2012年8月14日
《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CCBF)特刊》
创办时间:2013年11月5日
《法兰克福书展英文版专刊》
创办时间:2005年10月14日
《德国专刊》
创办时间:2000年8月25日
《俄罗斯专刊》/《俄文版中国专刊》
创办时间:2006年/2007年
《韩文版中国专刊》/《韩国专刊》
创办时间:2008年5月/2008年9月
《法国专刊》
创办时间:2000年8月25日
《助学读物专刊》
创办时间:2001年6月21日
《高校教材专刊》
创办时间:2003年10月10日
《暑期专刊》
创办时间:2006年7月21日
《华东六少最专刊》
创办时间:2007年3月9日
《“六一”童书大展专刊》
创办时间:2007年5月29日
《全国少儿图书交易会专刊》
创办时间:1999年
《大学社订货会专刊》
创办时间:2006年10月27日
《时政主题出版特刊》
创办时间:2013年6月28日
《美联集团专刊》
创办时间:2015年6月19日
《书业人情报告专刊》
创办时间:2004年
《书业高端调查》
创办时间:2006年
《商报·东方数据专刊》
创办时间:2007年12月21日
《商报数据·民营与网销市场》
创办时间:2006年初
《商报·卷藏数据》
创办时间:2011年1月18日
《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
创办时间:2012年
艾立民
白 烨
蔡国诚
陈宝贵
俸培宗
韩建民
何春华
黄集伟
江晓原
阚宁辉
李景端
李 勇
卢周来
汤鑫华
王 竞
(上接第78版)
“变、改、管”三字真诀
■刘浩(江苏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
大书城之所以称“书城”,而不是“商城”,在于坚守了图书主业。这种“坚守”尤为珍贵,它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前进的力量。
我们看到,单一的图书经营业态不是扩大图书销售的唯一条件,适度多元不仅不会影响图书销售,反而能积聚人气,间接拉动图书消费。这要求书店转变观念,以书为核心,引入多元品,打造生态圈。坚守主业和多元经营不是相互对立,重点要强化图书经营的主体地位,充分满足广大读者的购书需求。坚守主业不等于坚守面积,关键要看网点覆盖面、图书市场占有率、服务精细化、读者满意度等多个目标。同时,多元经营必须强调与图书主业的关联性、协调性,不能不加选择、盲目多元,甚至一租了事,这破坏了整体形象。
作为从事发行工作33年的老新华人,期间多次经历了书业发展的变迁,但在不同时期、不同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变、改、管”三字不动摇。“变”指书店在每一时期为适应读者要不断进行变化与改造:从柜组到开架售书,表面是售书形式的变化,更深层是新华人不断改革、创新求发展;从文化窗口到文化空间,这种变化更体现了新华人对网络冲击的快速适应。“改”是指从坐商改为行商,强调店外销售、注重团供,强调店内店外销售相结合。江苏有11家5000平方米以上的书店,都已彻底改变店外销售的服务理念与观点。“管”是指大书城在各项管理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江苏新华的门店以行业标准为基础,以管理与服务来衡量并进行评标、评星,由此不断提升门店的整体经营水平。
大书城亟需重塑文化价值
■江利(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20年的工作历程,每每看到在卖场里读者席地而坐捧书静读,都让我内心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充实。这个行业薪资微薄,然而不少员工数十年如一日全心服务读者,他们对这个行业的一腔情怀也让我十分感动。
我刚进入书业时是在采购部门,先跟着老法师们(上海方言,指师傅们)学手艺。虽有俗语“先吃三年萝卜干饭”,但三年学艺时间只过了一年,恰逢上海书城开业暨第二届上海书市开幕,我被调至筹建中的上海书城企划部工作,接着又被调到上海书市活动组,并在上海书城开业后正式进入书城企划部工作,遂坚守至今。
今天,书业转型这个从商业角度来看再正常不过的状态,因图书的文化属性,而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在转型的过程中,大书城要坚守文化价值,以搭载多元化的平台和产品来塑造文化价值。大书城要转变对图书单一业务的依赖性,通过多元化的产品和业务以及各种增值服务来反哺图书主业,这是大书城,甚至各种特色书店赢得生存空间的必由途径。
未来的大书城会是一座城市的大书房,一处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与现在相比,读者作为主体的地位会更突出,静态的图书陈列展示会逐渐变得动态起来,组成一本图书的不同元素以不同的方式让读者立体地接触和感知,并且深入到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影响和引导读者的生活。
专业人才打造专业书城
■刘学林(昆明书城经理)
每次看到一些70后、80后父母带着孩子徜徉在书架之间,讲述他们和大书城的故事,传递与大书城结缘的记忆,是最让我感到自豪的时刻。
在现今残酷的竞争环境下,大书城仍要坚守书的主体地位,要将书所承载的文化传递给广大读者,引领他们的文化消费。梁文道在《常识》一书说,书店卖书是“常识”。如今竞争残酷,我们确实做了一些本末倒置的事情,同时被不断的“跨界”,生存空间被挤压,但我们最终还是要回到书上来。
专业是基石。书城要走专业化道路,打造专业的管理队伍、员工队伍,成就专业书店(并非狭义的专业门类书店)。通过不断磨练自己的专业精神来赢得广大读者的信赖,真正实现“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
各类人才是提升销售的关键因素。大书城如今需要三类人:既懂书又懂商业经营的管理人才;既懂书又懂销售的专业导购人员;既是各行业、各门类精英,又愿意参与到书店经营中,将书中最先进的知识传播到广大读者中,引领大众阅读的精英。
技术同样影响大书城发展。如果按需印刷技术得到推广,印刷成本降下来,供应商与零售商找到合适的商业经营模式,如通过版权交易来实现利润分成,这将是实体书店脱离无效库存“苦海”而腾飞的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