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书店+”创大书城新盛景
■杨杪(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20年来,中国的大书城已形成集群,也见证了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当“文化+”、“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大书城不再只是物理意义上的面积大,而应是对用户生活方式的重构,是彰显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场所。
从大书城崛起、到纷纷涌现、到如今的转型升级,它不仅展现了出版发行行业随市场变化的演进过程,也代表了中国阅读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如今,在大书城的升级发展过程中,要重点抓住四个关键点:
首先是智能化。消费者有体验、社交、阅读、分享等诸多诉求,大书城要快速满足他们。大书城可根据消费者行为轨迹对服务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到店体验,新华文轩筹建“智慧书城”即是如此。其次是体验化,满足用户多方面、个性化的体验需求。新华文轩正聚焦学生儿童市场,尤其是低幼群体,以“专业阅读服务”为核心,提供包括儿童阅读与关联文化产品、儿童游乐、培训、绘本剧场、儿童演艺空间、文轩姐姐讲故事等综合性体验与服务功能。第三是社交化,在一个文化场所中满足各类圈子的社交需求。如今,大书城的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各类圈子活动层出不穷。新华文轩就采用“书+旅游周边产品+旅游线路产品+旅行分享会+主题活动”的模式为旅行爱好者提供交流分享平台。最后是融合创新。未来,大书城将发展成为综合性的文化平台,艺术、服饰、餐饮等都可成为大书城的业态功能,“阅读服务+”将成为新的组合方式,书与其它业态的融合创新将成为趋势。
大书城未来四个走向
■李湛军(北京发行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大书城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未来大书城的主业经营方向面临重要抉择,有四个方向值得重点关注。
一是大书城将向混合消费的文化大超市方向发展。这是因为互联网和Wi-Fi在虚拟空间越是把更多的陌生人聚集到一起相识和交流,就越需要有更大的实体空间来强化和维持这种虚拟空间形成的交流和相识,而混合业态下的大文化超市型书城就是承载这种交流和相识最适合的实体载体。
二是由于消费方式、购物方式的变化,大书城将由为读书人的买书服务变为为读书人服务。这里的区别在于,传统书店的经营行为是为买书人提供“买书服务”,经营行为比较单一;而新型书店的经营行为是为买书人提供包括购书在内的更多购买需求服务。
三是大书城的理想业态就是把自身变成一个混合消费的文化超市或线上线下联营销售的综合文化服务体验店。
四是大书城的公益读书和文化交流活动功能效用将会被越来越放大,卖书人会借助这种功能吸引更多客流,并进一步将客流变成商流、信息流、数据流,最终变成资金流。这种做法使图书被N次开发,不用非得在图书的直接销售上获取更多利润,而可以通过图书和大书城平台来创造更多盈利机会。
创新渠道让图书便捷送达
■李学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
在很多人眼里,大书城是书店标志性的存在,对书店整体运营品质的提升影响深远;而从城市发展来看,大书城更具文化地标意义。对出版社来说,大书城也相当重要。
大书城经营目前面临压力,转型、开展多元化经营可以理解,且通过为读者提供更佳、更优的阅读服务来升级。阅读确实需要指导与服务,对大书城而言,这是方向之一。书是文化服务产品,如何将单一的产品销售提升到综合性的阅读服务,除了简单的图书推介,大书城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阅读需求提供相关服务,如绘本剧、讲故事比赛等。这是大书城必须努力尝试的方向。
如今,不少大书城开始向以阅读为中心的文化服务中心转型,这为社店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大书城不仅是出版社图书的销售场所,也可以成为出版社的阅读推广基地,双方理应成为共同的阅读推广者与合作伙伴,共推阅读,助力销售。
要指出的是,大书城在做转型,多元产品经营面积的增加会带来图书销售面积的减少。对出版社来说,大书城最重要的资源是书架。书架少了,铺货率、上架率和在架时间,都会受到影响,这难免会影响出版社图书的销售。对此,我认为,现在萎缩的不是需求,而是渠道。少儿阅读需求在增长,但渠道难以覆盖目标读者群。从长远看,大书城除了现有电商平台外,要考虑多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渠道,让图书更便捷地到达终端读者手中。
智能化让大书城腾飞
■朱健安(重庆书城总经理)
近年来,大书城原有的经营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下的市场竞争,尤其是伴随着电商的兴起,原来每年销售额增长10%以上的黄金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在大书城转型升级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有5个方面:一是注重现场体验。与电商相比,实体书店最大的优势就是体验感。选购书籍时,读者不但可以看到书籍,还可以听到专业人员的讲解,参加与本书相关的主题活动。这是电商不能提供的。二是加强员工培训。当前,部分员工经营水平较低、个人素质也参差不齐,要想让大书城转型升级,人的因素是最核心的。三是进行智能化转型。当前,书城内书籍流转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入库、布展、销售到与读者互动,对书籍智能化管理不但可以提高书城对数据的掌握,还可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成本。四是加强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大书城“不触网”已经是坐井观天的落后之举,因此重庆书城也已经开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在同城业务方面尤为关注。五是营造良好购书环境。不同于主打个性化发展的中小书店,大书城面对的消费者需求层次更多,因此对大众购书的风格比较适合,对比较集中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采用店中店的模式进行满足。
(下转第82版)
《奥运读品专刊》
创办时间:2008年8月3日
《30年书业力量百版金刊》
创办时间:2008年11月18日
《60年中国书业典藏特刊》
创办时间:2009年9月29日
《中国书业实力版图专刊》
创办时间:2009年4月3日
《一五一十·中国出版成就展特刊 》
创办时间:2012年9月25日
《“中国读友读品节”专刊》
创办时间:2014年4月22日
《商报五周年珍藏版特刊》
创办时间:2000年1月7日
《商报10年纪念特刊》
创办时间:2005年1月7日
《商报15周年纪念“跃”特刊》
创办时间:2010年7月6日
《新商报·“更新纪”纪念金刊》
创办时间:2013年8月1日
《北京图书订货会专刊》
创办时间:2003年1月
《全国书博会专刊》
创办时间:1996年
《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特刊》
创办时间:2002年
《上海书展专刊》
创办时间:2010年8月
《南国书香节专刊》
创办时间:2012年8月14日
《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CCBF)特刊》
创办时间:2013年11月5日
《法兰克福书展英文版专刊》
创办时间:2005年10月14日
《德国专刊》
创办时间:2000年8月25日
《俄罗斯专刊》/《俄文版中国专刊》
创办时间:2006年/2007年
《韩文版中国专刊》/《韩国专刊》
创办时间:2008年5月/2008年9月
《法国专刊》
创办时间:2000年8月25日
《助学读物专刊》
创办时间:2001年6月21日
《高校教材专刊》
创办时间:2003年10月10日
《暑期专刊》
创办时间:2006年7月21日
《华东六少最专刊》
创办时间:2007年3月9日
《“六一”童书大展专刊》
创办时间:2007年5月29日
《全国少儿图书交易会专刊》
创办时间:1999年
《大学社订货会专刊》
创办时间:2006年10月27日
《时政主题出版特刊》
创办时间:2013年6月28日
《美联集团专刊》
创办时间:2015年6月19日
《书业人情报告专刊》
创办时间:2004年
《书业高端调查》
创办时间:2006年
《商报·东方数据专刊》
创办时间:2007年12月21日
《商报数据·民营与网销市场》
创办时间:2006年初
《商报·卷藏数据》
创办时间:2011年1月18日
《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特刊》
创办时间:2012年
艾立民
白 烨
蔡国诚
陈宝贵
俸培宗
韩建民
何春华
黄集伟
江晓原
阚宁辉
李景端
李 勇
卢周来
汤鑫华
王 竞
(上接第79版)
给一个去书店的理由
■蔡剑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
7月24日,周五,忆起这一天是邹韬奋先生逝世70周年。以韬奋先生为名的韬奋书店这些年坚持了下来,还独树一帜地引领起“24小时”之风,也的确揭示了书店转型的内在逻辑,就是从“卖书的地方”变成了“文化休闲的空间”,给读者更多走进去的理由。
当我们在忧虑实体书店出路,忧心实体店图书售卖面积不断缩减,我们到底在忧虑什么?其实说到底是客流量的问题。做书店的人(包括出版社)已不奢望每一个进书店的人,都有明确的买书目的,而是努力让更多人走进这个空间,在逛逛走走的时候,被阅读的气氛所感染,激发起买书的冲动,甚至碰撞出更多盈利可能。阅读和购买,说到底是需要被培养的。
北京图书大厦可以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吸引自然人流,民营特色书店也通过特色经营实现扩张。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曾说:“我选择了人文关怀的爱、艺术的美和人类文明社会不断的精进和创意,三个元素成了诚品的宗旨。”我想,新时代书店应有之义,读者还会进书店走一走的缘由,都浓缩在这三个元素里了。
作为一家出版社,我们欢迎书店在这些领域进行全新探索,也愿意成为书店新文化生态中的一环。外研社一直在努力,为读者提供咨询、讲座、活动等服务,不仅做好书,也赋予图书品位与价值。同时,外研社也是书店的经营者,新外研书店正在筹备中,将承载很多新文化属性。外研书店同许多大书城一样,也在不断摸索和不确定性中徘徊。想法很多,质疑也很多。但我总在假想一个普通大学生的朴素愿望:“生活就是在北京找份工作,在北外附近租间房,没事去学校学学英语,到外研书店看看书。”这也许就是我们所做事情的价值。
“组合拳”做转型升级
■赵晓明(北方图书城总经理)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图书市场受到了很大冲击,面对网络时代的困境,大书城要回避网店优势,并充分发挥地面店优势做转型。
1995年以前,沈阳图书零售市场还是一区一店的传统零售格局,在这种时代环境下,1995年7月11日,北方图书城1万平方米的卖场正式面向读者开放,成为国内首个开架售书的门店,给全国图书市场和读者带来很大的震动。
此后,北方图书城先后在沈阳市内各区及外埠城市相继开店,走出一条连锁经营的道路,品牌深入人心。
2014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止跌回暖。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我们的做法是:改变观念,调整传统的图书经营模式,通过改变卖场环境,调整业态,完善服务功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适合的品种、更丰富的活动等组合动作来充分发挥地面店的优势,全方位地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
经过上述转变动作,北方图书城已开始出现销售回升,进入上升通道,书城旗舰店回迁将给沈阳人民带去惊喜。但如何引导读者主动阅读、购书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此,我们也将不惜余力努力地修正与完善自身发展思路,给读者提供阅读、休闲、服务和活动的多元文化平台。
在变化中坚守 在坚守中变化
■甘霞蓉(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董事长)
今年1月18日,湖北新华旗下的新华书城泛海店开业,让汉口一直缺少大书城的局面成为历史。这是湖北新华积极推动“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建设,构建全民阅读活动公共服务体系的大胆探索。联想到传统书店近年所受的冲击,所面临的市场化和科技革新的双重考验,让我对此感慨良多。
在我看来,大书城如今做的事可用两句话来归纳,即“变化中的坚守”和“坚守中的变化”。
“变化中的坚守”,即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持续聚焦传统主业,做深做透,着力提升服务文化教育事业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倡导全民阅读,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湖北新华正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窗口作用,通过在全省连锁店设立“全民阅读专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等活动,为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和书香社会的营造添火加薪。
“坚守中的变化”,即积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不断创新思维模式和商业模式,推动传统书业转型升级,谋求新的突破和发展。这里,转型的关键是业态,发展的关键是平台,要围绕业态创新和平台再建来探索转型发展之路。
具体来说,首先是创新业态,全力营造“体验感”、“一站式”新环境,通过书业与相关文化业态的融合,实现从单一出版物销售商到综合文化服务商的转型;其次,加快推进实体书店升级改造,积极实施卖场倍增计划,完善线下服务渠道;第三,积极探索互联网商业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消费服务体系。
文化综合体重焕大书城生机
■陆皎(宁波市新华书店总经理)
工作30余年,我只做一件事,这就是卖书。从最初的基层营业员、采购业务员,到后来走上管理岗位,我的职业生涯全部都在新华书店。
1998年,我主持筹备青岛书城。那时大书城的建设如火如荼。我带领团队仅用半年时间就以较低成本超前完成开业筹备,开业后的青岛书城社会反响和经济效益良好,让人十分欣慰。如今,我们正在积极革新求变,更加坚守书业、扎根书业,努力把书业的气质做到极致。通过依顺时局,转变理念、体制、服务形式、经营模式,打造以图书为圆心的体验式文化综合体,不断将大书城建设推上新的台阶。
提升大书城销售涉及很多因素,如商品、服务、陈列结构、卖场环境、营销手段等。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大书城作为文化综合体的优良条件,针对读者创造并提供更好的综合体验,激发和培养他们在书城进行文化消费的习惯。具体说来,可通过数据分析、各种营销措施、调整卖场布局和商品结构等来聚人气。在此,一个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和素质不断提升的员工队伍都很重要。
抓好上述的关键点,做精细化管理,由此打造出的大书城将是一个以图书为主要载体,以文化传播与交流为主要功能,辅以展示展览、教育、培训、娱乐和休闲等诸多体验的综合文化消费场所,是城市的名片和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