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2015年陆续出版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海颖
8月23~24日,由中国出版集团、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第二届中外出版翻译恳谈会暨“一带一路”出版论坛在京举办。在为期2天务虚求实的互动中,中阿出版商、版权代理商、汉学家、翻译家、作家、学者以中国出版集团版权输出签约特别是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签约项目为基础,以“中国文化——出版与翻译”为主题,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出版合作展开研讨,在出版产业与思想文化两个维度上深入寻求“交融互鉴、合和共生”之道。
作为这场活动的主导者,中国出版集团紧扣政策趋势与发展现实,以愈发主动的姿态以及更加有效的举措,深入践行企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以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命担当。恳谈会期间,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谭跃还接受了英国《书商》、美国《出版瞭望》网站及澳大利亚《图书与出版》三家海外媒体的专访,对相关发展战略进行解读,本报将于近期推出深度报道;本报后续还将推出“一带一路”主题报道,敬请期待。
大战略下搭建大平台
“一带一路”,这一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为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带来了政策契机,为出版带来了外向型的发展思路和空间,而翻译是其间的重要纽带。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表示,第二届恳谈会紧扣“一带一路”战略,围绕当前出版“走出去”的关键环节,抓住重点出版项目的签约落地,探索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新路径、新方法,体现了中国出版国家队的文化使命和担当。希望着重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着力翻译出版一批反映当代中国主题的图书,特别是要重点翻译出版一批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梦和当代中国价值观、中国道路的出版物,重点翻译一批反映当代中国发展变化、中国文学艺术、学术研究成果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物;二是推动更多外文版图书的出版,让更多国外读者尽可能及时方便地看到中国图书;三是着力提高图书的翻译质量,加强对翻译图书出版编辑质量的管理,对翻译作品要优中选精,对翻译质量精益求精;四是重视翻译队伍的建设,为中外翻译家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鼓励海外汉学家、翻译家、作家翻译出版中国的图书,特别是要遴选一批高水平的翻译专家队伍,立足国内,面向海外,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外向型编辑出版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下转第2版)


表1 中国图书世界馆藏影响力评估出版社推展
(上接第1版)在中版集团2013年提出的国际化战略工作“六个要点”中,翻译是重点,即建立国外译者名录、实施重点翻译项目、做好翻译人才培养工作、建设国际一流翻译平台。为了将此项要点落到实处,中版集团2014年举办第一届中外出版翻译恳谈会。对于再次举办此活动,集团总裁谭跃表示,中版集团十分愿意扩大开放、拓展交往、结识更多朋友,在务实合作中增进友谊。“一带一路”沿线几十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这不仅赋予出版促进人类文明传承、促进人类共同智慧的光荣使命,也将给中外出版交流合作创造历史性的机遇,为出版工作提供丰富的选题资源和市场空间,这也是将本届恳谈会主题聚焦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出版合作的基本原因。在两天内,中版集团不仅将与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埃及、格鲁吉亚、阿根廷等国家及阿拉伯地区的同行达成20多项版权签约,还将深入探讨中外出版业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如何进一步密切不同领域的合作。中国出版集团期待与国外同行加强版权、翻译、联合出版、产业融合、数字出版、营销渠道建设、跨国兼并重组等重要方面的合作。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谈道,文化软实力建设既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支撑。作为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和出版问题亟待深入探讨。此论坛将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交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表示,翻译仍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瓶颈。中外出版翻译恳谈会为作者和译者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译者和作者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代表,其合作需要双方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市场需求的高度契合。当下国际文化交流更为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将越来越多。
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郭义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巡视员陈英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三局副局长李智慧、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月沐等出席活动;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王涛,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岩主持论坛相关环节。
经过为期两天的交流和碰撞,第二届中外出版翻译恳谈会圆满闭幕,中版集团还为对其国际化战略作出突出贡献的5位合作伙伴颁发证书。王涛在闭幕式上总结了此次恳谈会的新特点:一是主题新。二是领域新。三是形式新。四是传播形式新,会议邀请国内20多家中国主流媒体和商业媒体进行报道,包括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互联新媒体。中版集团与知名的学术文化媒体光明日报联合举办此次活动,创新了传播形式。本届“恳谈会”邀请到英国《书商》杂志、美国《出版瞭望》网站与澳大利亚《图书与出版》杂志,其报道将扩大集团的海外影响力。针对活动所作的专题微信短时间内获得较多关注。
观全球出版论合作主题
为了实现深入、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此次恳谈会经过科学设计,首先有6位主讲人以全球出版特别是中国出版在全球的影响力为话题,引领与会者观形察势。
美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恩道尔在“一带一路:共创欧亚新世纪”的主题演讲中对整体经济大势进行深入分析并指出,文化交流是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翻译恳谈会这样的论坛是努力的重要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有很好的文学作品,彼此之间可进行文化对话,出版图书。未来5年充满挑战,但也会带来巨大回报。
伦敦书展主席Jacks Thomas表示,中国市场是她重点关注的两大区域市场之一,中国市场在国际上影响力不断增大,为国外业者提供了很大机遇,很多来自中国的图书可以成为外国买家的选择。伦敦书展上有超过600个谈判交易桌被使用,国家间的版权交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频繁。出版人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市场,还要看到多种连接世界的发展,要有合作意识,“一带一路”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奥地利出版咨询专家威森巴特在《全球电子书年度报告》中指出,西方的纸质产品销量几乎都在下降,全球出版业发展平缓,教育类图书有所增长,但增长不多,出版面临巨大挑战。目前,英语国家的出版商约有30%收入来自数字出版,而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特征。但是,数字化并不是这个行业最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在于全球化的出版交流和共享,这在互联移动时代体现得更明显。在恳谈会现场,中国对外翻译公司发布“中国核心语汇”。
在随后举行的“一带一路”主题论坛上,十多位国内外尤其是阿语地区的知名出版商、翻译等,围绕“‘一带一路’大战略背景下的中外出版合作”和“中国出版集团面向阿语地区的海外选题、出版和翻译”两个主题进行发言,从出版、翻译、传播等不同角度阐述中国出版的潜在发展方向。埃及智慧宫文化投资出版公司创始人、阿拉伯国家出版商协会中国总代理白鑫表示,中埃出版机构间已经达成了很多版权方面的合作,希望下一步双方可以合作建立图书编辑室及在阿拉伯地区开一些专门卖中国图书的书店,甚至可以超越图书出版领域做一些文化产品,比如微电影、电视剧、电影,通过各种文化载体把中国深入地介绍给阿拉伯地区。巴德勒大学语言与翻译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马伟丽建议,双方应重视培养新一代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中文系学生,从中发现较高能力的翻译人才。如建立中阿研究所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请他们以散文形式来写自己的国家和对方的国家,继而译成对方国的语言,并将作品进行遴选加以出版。
大会还设立了若干平行分论坛,分别以“中国文学走出去”、“中外翻译”、“中国出版走出去”为主题进行深入交流。
实现资源聚拢和版贸签约
在此次恳谈会上,中国出版集团所属单位与海外出版商就版权输出举办盛大的签约仪式,共有24项版权输出签约。除欧美等传统输出市场,集团加强了与“一带一路”及周边国家的版权输出合作,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坦、土耳其、印度、阿拉伯国家等等 。签约仪式不仅充分体现了恳谈会的务实性,更体现出了集团今年版权输出的丰硕成果。
其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多语种版权输出签约,成为亮点之中的亮点,体现了中版集团主题出版策划的国际化意义。此外,中国出版集团与T&H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联书店举行《秦崩》、《楚亡》韩语版权输出签约,及《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英语版权输出签约。中华书局进行《建筑的意境》的韩语版权输出签约,《老子注释及评介》英语版权输出签约,及《论语译注》印度语、土耳其语版权输出签约。商务印书馆与格鲁吉亚方面签署版权输出合约。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美国书评出版社及南美两家出版社签署版权输出合约。中国对外翻译公司与阿根廷大陆出版社及伊泰勒公司签署版权输出合约。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与LID公司签约。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华文出版社与阿拉伯出版商签署版权输出合约。
通过此次恳谈会,中国出版集团还取得以下“实效”进展:发掘并推动更多的版权输出和合作出版项目签约,特别是合作出版项目;推进“一带一路”项目及与周边国家合作项目的策划与设计;与更多海外出版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与知名代理机构建立合作,以代理海外版权为突破口,获得更多中国优秀作者的海外版权及海外代理权;聚集更多优秀汉学家、翻译家资源,进一步充实翻译家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