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保罗·伊凡斯
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上海共识
宣读人:韩建民(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
2015年8月19日
为积极推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深化中外学术交流与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和学术成果,增强中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在第三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举办期间,经与会近50家中外学术出版机构负责人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如下。
一、以在全世界出版和传播当代中国学术精品,推动中国学术出版更好、更有效率地“走出去”为己任,努力提升中国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鼓励学术界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国形象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展示和理解。
三、向海外传播的学术出版物要真正代表中国学术水平,或反映国际学术前沿,或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帮助全球读者准确、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
四、加强学术出版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国际学术出版标准,遵循国际学术出版规律,打造一大批经得起国际学术图书市场检验的原创高水平出版物。
五、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出版界、学术界之间的融合创新、沟通合作,携手共进,在“走出去”过程中形成合力,使更多中国优秀学术出版物进入国际主流发行传播渠道。
六、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政策的发布和解读平台,国际学术出版新趋势的研讨平台,以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工作交流、洽谈、合作平台。中外学术出版机构将携手努力,充分发挥其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互联互通功能,成为中外学术界和出版界的沟通桥梁。
1 政府与大学的声音
运用数字化技术 助推学术出版“走出去”
○阎晓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
第三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是以大学出版为基础办的一个非常好的论坛,而且越办越好。
首先,所谓学术出版,学术是源,出版是流,出版要紧跟前沿的步伐,把最好的成果出版和传播出去。对有些尚在形成过程中的学术成果,出版也要提早介入,并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其次,学术出版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终端、云计算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要探讨采用新的传播方式,使学术出版物更便捷地送到需要的读者手中。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转型,要留意数据分析技术,始终跟踪前沿。在推动学术出版“走出去”方面,政府要有更大作为。希望大家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在总结“十二五”、谋划启动“十三五”的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重点支持。
做强专业出版 促进中外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邬书林(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十多年来学术出版“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版权输出品种进一步增长,输出引进比例进一步优化;二是随着对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重视,政府有关部门对“走出去”的鼓励和支持力度日益加强;三是中外出版机构对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作方法不断创新。
要构建良好环境、用好信息技术,推动中国专业出版健康发展。一是找准专业出版在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加强国际合作保护知识产权,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环境。三是抓好学术规范。四是用好信息技术进步的历史机遇,特别注重数字化、平台化、工具化、协同化。
“走出去”是对大学学术出版的必然要求
○林忠钦(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
“走出去”是对大学出版的要求,优秀的学术著作和教材是大学科研和教学成就的重要标志。在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学校应对学术出版“走出去”给予高度重视。建设一流出版社,进一步提升出版“走出去”水平,是我们提升学术梦想、增强中国学术出版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经历两届“走出去”论坛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走出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包括《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三种外文版版权输出,与德古意特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光物理研究前沿系列》,以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证据文献集成》等。学校要继续把学术出版“走出去”纳入学校国际化建设整体布局,并予以支持。
融通中外 创新协作
○朱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学术出版新趋势的研讨平台,以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工作交流和合作平台,吸引了国内外知名学术出版机构共襄盛举。学术出版“走出去”,对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提升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水平和层次,要结合数字化趋势,融通中外、创新协作。
2 中国出版机构的声音
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五个融合”
○李岩(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中国学术出版要更好地“走出去”,需要树立互联网背景下转型与融合的思维。一是深化出版内容的融合。出版“走出去”要符合海外市场需求,符合我们自身文化特色的交流。二是深化出版与技术的融合。要有互联网思维的引领,进一步激发学术出版和“走出去”。三是深化出版与品牌的融合。品牌既是核心竞争力,又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通行证。四是深化出版与资本的融合。我们的立足点需要放在采取独资和本土化运营的方式。五是进一步实现出版与制度创新的融合。
发挥教育出版资源优势 走国际化出版道路
○苏雨恒(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拓展学术服务产业链,为作者和读者、编辑和技术人员、产品研发和营销等环节建立有机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实现学术出版内容服务功能,高教社启动了学术著作和学术期刊内容融合的书刊联动网站建设。同时,尝试从出版源头开始数字化图书出版业务,提升学术出版业务的数字化水平。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出版学术精品,以传播优秀文化、介绍中国学术、加强国际交流为己任,使学术出版始终走在世界学术前沿。
大学出版社未来新动向
○宗俊峰(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
学术出版既是大学出版社肩负的光荣使命,也是大学出版社实现发展的根本路径。大学出版社有必要,也有能力不断提升出版功能、发挥独特作用,把中国大学的一流学术成果以更广泛、更深入的方式,纳入到国际学术文献之中,被国际科学共同体所讨论和接受。我们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和母体大学增强资助力度,关心支持大学出版社把“走出去”工作推进到更高的水平。
携手共进 让学术出版“走出去”
○王明舟(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
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
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经过三年来的成功运作,已经逐步发展成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工作的交流合作平台,发挥着使中外学术界、出版界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的桥梁作用。推动中国出版物的国际化要求中外出版社更深层次的合作,因此我们需要多重视与国际学术出版市场接轨,多加强我们的学术著作出版规范,多交流研讨学术出版的经验和成就,多谋划设想未来发展的新模式。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未来需要我们精诚合作,携手共进。
人文社科出版“走出去”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
○金鑫荣(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
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人文社科出版“走出去”显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文社科学术图书“走出去”能帮助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制度和观念。但是目前中国的人文社科学术著作相对其他分类的输出来说比较困难。中外出版界的交流融通,对于推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路线图的实施,有很好的启示。
国际合作未来发展需注意的五大要点
○袁亚春(浙江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
对国际合作的未来发展应注意的五个要点。首先,中国智能城市建设推荐图书,应该是中国中长期发展的研究项目之一。第二,学术走出去,人文社科不能缺少。第三,体会学术出版走出去,既要走出主流语种的国家,也不能忽略小语种的国家。第四,出版不仅仅是图书的出版,还要有学术和文化的服务。 第五,探索和创新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3 外商声音
国际学术及专业出版新趋势
○布莱恩·戴维斯(爱思唯尔科技图书副总裁)
目前国际学术及专业出版有四大新趋势:一是交叉学科研究数量的增长。爱思唯尔和其他出版社需要探索如何通过把内容按照用户使用需求而不是图书类型标签化,让在线图书内容更容易被搜索到;二是阅读习惯的改变。出版社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生产和传播适应不同媒介和频道的内容的同时实现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三是图书管理员需求的变化。出版社可以通过在线使用数据使图书馆管理员可以更好地了解投资回报率,帮助他们以最优化的方式分配预算;四是,中国科研出版产出的增加。
大数据时代的创新
○叶路(施普林格自然科学与工程编辑总监、
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施普林格的“图书度量系统”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参考价值。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施普林格以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多大影响力,多大反响,读者的接受程度如何为基础,寻找到的一个在线分析工具叫是“Bookmetrix”中文称作“图书度量系统。”这个工具的优势既免费,又可以整个行业共享。因为只有数据越多,它的信息越准确。这个工具目前只是初步阶段,但已经得到了读者的广大好评。
把握图书输出内容 避免 “水土不服”
○保罗·伊凡斯(世哲出版社亚太区总裁)
如果一本书要在国外成功,首先,要清楚翻译作品仅仅是版权输出的第一步,不能只把书翻译好然后卖给国外公司就以为大功告成了。其次,最好的方式是在版权输出之前,了解国外市场究竟要什么,适当调整图书的内容,确保适应国外市场,不然很有可能导致在中国非常畅销的图书却在国外“水土不服”。我们要明白一本书的好坏很大程度体现在是否有人愿意读它,如果没有人阅读这本书,那它就没有价值。
4 学界声音
学术出版融合发展的新建议
○郝振省(中国编辑学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
国内学术出版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三个方面要努力。一是完善同行评审制度,建立学术品牌。第二是尝试国际化组稿,构建学术出版核心战略。要大胆尝试国际输出,在全球领域寻找作者,由内向外推动出版制度的国际化进程,组建国际化推广平台,赢得全球学术出版话语权;三是尝试出版机构的集团化运作。学术出版机构应高度重视数字版权,不仅要完成数字化、格式化转换,同时要为大数据的检索打好基础。
如何让“走出去”的图书经久不衰
○潘光(上海世界史学会会长、
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
在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意五个问题:第一是中国的图书,要想真正走出去,一定要有厚重的学术底蕴。第二,学术著作走出去还是要有一定的通俗性,要能让外国人看的懂,看的进去。第三就是翻译。翻译很重要,如果不能做双语效果的图书,那么翻译的功夫就要做足。第四是市场运作和国家的支持相结合,保证优秀图书真正“走出去”。第五就是要精雕细琢和与时俱进。
中国出版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评价及提升
○李本乾(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通过中国出版物贸易竞争指数、显示性比较有优势的指数和进出口的显示优势指数三个指标来衡量我国出版业的竞争力。那么中国出版产业如何提升竞争力呢?第一是中国出版产业要经过赶、平、超三个步骤。第二,坚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并重的策略,提升中国出版产业整体竞争力。第三,我们要聚焦中国文化锻造中国出版产业链,提升整个出版行业的产业链。第四,技术驱动与受众需求双重驱动。
紧跟潮流 正视潜在问题
○宋军(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部长、
企业工作办公室主任)
“图书度量系统”是一个非常便捷的软件,用分析的方法把一本图书评价出来,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潜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同时版权保护也要改革和创新。在未来方面,不只是出版界的融合,也是跟新技术的融合,我们出版界要走出世界,乃至在世界整个舞台跟大家合作和共享,甚至跟大家共同竞争。但是,也需要做好预案,现在的数据、评价系统太强,让出版社跟工具走,会不会导致最后改来改去全世界的出版社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