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走出去”更要“走进去”看高端人士怎么说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5/8/28 作者:王婷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王婷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或许已成为当下所有出版人的心声,成为行业在高度融合的社会进程中向前发展的推动力。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不仅“走出去”还要“走进去”,如何利用国家政策来为出版“走出去”添把火?这些都成为出版人和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或许我们能够从8月25日举办的“2015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自2003年首届论坛举办至今,北京国际出版论坛已经走过悠悠12载。本届论坛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联合主办,采用主、分论坛结合的形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严隽琪,中宣部副部长庹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出席论坛并致辞。

《自然》杂志全球执行主编暨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地区总监尼克·坎贝尔博士、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亚非、荷兰威科集团全球新兴与发展市场首席执行官科琳·桑德斯、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岩四位主论坛演讲嘉宾,围绕论坛主题一道探讨了新时期出版业发展的国际化新趋势与动态、新方式和策略,为国际出版合作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为中国出版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路径1 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速,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隔阂、认知的差异,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发展的迫切要求。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的国际传播总方针。这为中国出版“走出去”提供了最基本的遵循与首要前提就。

庹震认为,出版企业应该始终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不管出版市场形势如何变化,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依然是出版的核心要素,能够繁荣发展的出版企业必定是能够提供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吴尚之表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有高质量的内容,中外出版交流合作要始终将内容品质放在首要位置。

对此,王亚非深表认同,“做好内容,才能做好产品,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开展国际合作才会有基础。”王亚非表示,安徽出版集团与国家级文博机构合作,策划推出的重大出版工程、精品工程,举办“走出去”选题策划大赛等等,都是在为国际化战略打好内容资源基础。

而一些版权输出“大户”感受尤为深刻。在“‘一带一路’与出版业的机遇和挑战”分论坛(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分论坛)上,五洲出版社副社长荆孝敏向记者讲述了她印象尤为深刻的一件事。2013年,土耳其出版社引进五洲出版社“中国神话故事绘本”,翻译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文化隔阂。在中国,所有的人都知道后羿、女娲,但是土耳其人却不懂。土耳其出版社要求换个称呼,如果换了称呼就很大地削弱中国特色。“我跟他解释,这种称呼是中国的符号象征,好比伊斯兰神话中默罕穆德的作用。”在她的解释下,土耳其出版社接受了她的建议,在图书上注明女娲、后羿等名称的中国意义。据荆孝敏介绍,自2009年到2013年,五洲传播出版社共输出了429种版权,占版权输出半壁河山。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好的内容,还需要有效的方式。李岩表示,为加快中国出版集团“走出去”步伐,“我们大力推动核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商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据了解,不久前刚落地俄罗斯的中国出版集团 “易阅通”平台,签约海外电子书达200万种、电子期刊近1万种、全文500多万篇,成为国内最大、国际领先的数字资源中盘商。据李岩介绍,中国出版集团正在计划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建设成一个内容权威、知识精确、具有互动性的百科知识平台。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丰富完善“中华经典古籍库”,目前该古籍库收录了中国最权威、最专业的古籍3亿余字。这些数字化的内容与产品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更为便捷有效的方式。

路径2 不仅“走出去”,还要“走进去”

一直以来,出版国际化都在讲“走出去”,但更重要的是要“走进去”。对于中国出版业与出版企业来说,“走出去”是个机遇,它意味着更广阔的市场与更丰富的内容。但是“走进去”却是个挑战,如果只是简单地走出去而走不进当地的市场,走不进当地读者的内心,这恐怕并不算真正的国际化。

对此,庹震表示,应该坚持差异化与本土化并重的措施。他认为,出版企业应实施差异化战略,了解国际出版市场的地区差异,找到自身优势和国际市场中的差异定位,形成独特的产品和服务特色。此外,出版企业“走进去”,关键是以当地读者为主,形成本土化的出版思维理念,实现管理、技术、产品、渠道、从业人员本土化。

实施资本运作,建立合资企业、收购国外企业等成了中国出版“走进去”的妙招。安徽出版集团“走进去”战略第一步,就是建立海外产业实体。目前安徽出版集团在俄罗斯、波兰、斯洛伐克、黎巴嫩、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已经设立了6家合资或者全资子公司,初步形成合作出版、出版物实物出口、文化及电子传媒产品出口、境外创办实体、文化装备出口等6大“走出去”板块,辐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王亚非认为,出版只有“走进去”才能融入国际文化产业体系,才能发现机会、创造机会。

在如何更加贴近外国读者方面,更多的出版机构则选择主动搭建外向型与自荐性平台,拓宽海外实体与虚拟渠道。在“一带一路”分论坛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王壮表示,目前该社正稳步发展建设实体渠道。据悉,北语社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设立148个销售网点。王壮还说,未来北语社将在海外设立更多的销售网点,发展更多的经销商,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虚拟渠道直通国际市场是行业趋势,一些企业在原有资源优势和渠道优势的基础上主动搭建自身的虚拟渠道。五洲传播出版社搭建了“that’s books”平台,此平台有英文、西文、阿文和法文四个语言版本,在线销售几千种多文种纸版书、电子书等出版物。目前,该平台已有30多家出版社、3000多种图书。

而在中国出版业“走进去”的路上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翻译。严隽琪表示,出版企业“走出去”需要做好翻译人才培养工作,“要积极遴选建立一支熟知海外读者思维方式、阅读习惯、语言特点的中青年翻译人才队伍”。为解决翻译问题,中国出版集团成立的“译云”平台是国内最先进的在线数字翻译平台,目前该平台市场估值近10亿元。李岩表示,国际化战略最重要的环节是解决翻译这个瓶颈。就在近期,中国出版集团联合光明日报召开第二届出版翻译恳谈会,会上,中国出版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明年将会继续举办出版翻译恳谈会,聚集更多优秀汉学家、翻译家资源,进一步充实翻译家资源库,解决翻译瓶颈。

路径3 借力国家政策“健步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已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吴尚之表示,“一带一路”给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出版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出版业应当借此东风寻觅拓展“走出去”的新商机。吴尚之还承诺,政府将组织实施出版交流合作的重点工程项目,打造丝路书香共同体,形成出版资源互联互通、渠道共享共用、内容共同开发、产业共同发展的出版交流合作新格局。

在政策的鼓励与引导下,一些出版社纷纷申报国家重点工程资助。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北京龙之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4家单位提出丝路国家汉语品牌教材建设与传播项目、印度汉语学习网等项目,这些项目已经纳入“丝路书香工程”汉语教材推广类首批项目。

一直以来,出版国际化的视线总是投向欧美地区,但在欧美以外的国家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据阿联酋出版商协会主席及阿联酋茉莉花出版社执行总裁麦尔燕·舍纳绥透露,中国文化产品在阿联酋地区有着广阔的市场。她告诉记者,目前阿联酋地区对中国文化甚是喜爱与追捧,随着中阿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在阿联酋的中文学习需求越来越大,而阿联酋的中文教学才刚刚起步,政府虽已开设中文学习课程让学生学习中文语言基础知识,但还需要更多的中国文化产品来丰富阿联酋图书市场。

对于出版业来说,申报重点工程、获得资金支持无疑是推进内容“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但长远来看,如何借助国家重大战略生产制作适合“走出去”的出版产品,则是需要长期努力的方向。李岩表示,中国出版集团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作为国家队,中国出版集团近年来积极发掘“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出版潜力,尤其是面向阿语地区展开出版合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论坛集萃

李岩(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四项优势、五大战略“建设国际著名出版集团”

作为中国出版产业的龙头企业,中国出版集团在国际化方面具有四项基本优势:一是资源优势。集团在众多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拥有比较丰富的资源以及优秀的经营队伍。二是项目优势。集团的版权输出综合排名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打造了多个国际重点产品。三是渠道优势。集团初步搭建了一批海外出版发行网点,承办了多个大型国际书展,出版物进出口业务在全国名列前茅。四是品牌优势。集团拥有一批历史悠久的著名品牌和充满活力的成长性企业,并与众多国际著名出版企业和版权代理商强强联合,建立了比较深入的项目合作关系。

未来5到10年,中国出版集团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国际著名出版集团”。为此,集团的战略思路是:一是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和“中国发展道路的学术化出版”这两个中心话题;二是坚持“近期做响、中期做开、长期做强、总体做实”的基本方针;三是形成欧美、新兴国家、亚非拉主要国家和周边国家四个市场逐步开发的基本格局;四是开辟重点进入高校、进入研究机构、进入公共图书馆的主要路径;五是加强资本、渠道和选题开发的重点合作。根据这一基本思路,近三年来中版集团已向海外输出了2000多种图书版权,与剑桥大学出版社、纽约大学出版社达成“中国近现代经典文化丛书”的战略合作协议,准备向欧美市场推荐400种经典的学术文化著作。

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国际化战略插上数字化的翅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新业态下文化交流的宏伟图景,让人热血沸腾!同时,随着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逐步实现,13亿人口的文化消费潜力和创造潜力喷涌而出,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和民间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又为我们提供了源源动力。这一切,都为中外出版界深入合作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携起手来,通过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模式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外出版产业的合作、共赢和长远发展。

王亚非(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五个转向”推动出版国际化

融合发展是出版产业的形势,更是未来发展的动力和趋势,要想在全球出版格局内有所作为,必须突破一国的局限,把产业融合放到国际大市场中运营实施,重点要在观念上、战略上、模式上发生转变。

从近几年探索实践来看,在融合背景下实施国际化战略,我认为,应该重点推动“五个转向”。

一是由“国际延伸”转向“国际融合”,要围绕互联网产业,整体性、系统性推动出版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融合发展时代,如果还是固守产业链延伸,就会丢掉很多机会,丧失很多资源。产业融合则是全方位战略,它既是内部融合,又与外部进行共享互补,能够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实现资源一体化发展。二是由“走向世界”转向“走进世界”。“走出去”是国际化发展的基础,“走进去”才能融入国际文化产业体系,才能发现机会、创造机会。三是由“做单一内容”转向“做融合产品”。有了内容没有产品,国际化也不过是向互联网“平移”内容,缺乏吸引力。有了以“产品”为核心的运营方式,我们才能去掉“搬运工”形象,真正去分享互联网的产业价值。四是由“服务读者”转向“开发用户”。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读者,而是用户。做服务是单向的、平移的,做开发是互动的、增效的。五是由“独立研发”转向“全球联盟”。作为传统出版企业,技术研发力量是弱项,仅靠单个企业,队伍素质、转化能力等明显不足,必须依靠合作的力量、引入外部智力、面向全球发展。

融合发展的国际化战略任重道远,只有开始,没有止境,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持续努力,需要创新的韧劲,需要探索的精神。融合时代正在到来,全球化是基本方向。面对来自全球出版市场的竞争,传统出版不是毫无优势,我们的优势就是内容链、供应链、服务链等方面的资源。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发挥优势、拥抱变化、敢于变革、创新发展,就能在出版融合发展的国际化格局中赢得地位和荣誉。

尼克·坎贝尔(《自然》杂志全球执行主编)

《自然》将助力中国学术出版发展

中国市场对《自然》杂志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认为这个市场将会给我们的全球业务带来巨大的收获。2014年中国出版了超过6000种书籍和期刊,数量巨大。《自然》不单关注数量,也重视质量,我们注意到,中国自然科学出版质量也在迅速提高,说明这一市场的发展有多么迅速。

《自然》希望帮助研究人员有更大的探索和发现,在整个研究领域我们都能够提供帮助。《自然》杂志在自然科学上有优势,另外,合作伙伴施普林格也给我们提供了帮助,通过《自然》的出版物,《自然》将对研究界和学术界产生更加深远、更加广泛的影响。《自然》还给研究人员、研究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并且提供有效的信息,我们也希望帮助科研人员克服困难。

研究人员是《自然》的核心合作伙伴,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服务,并且能够帮助大家减少研究成本。《自然》可以给科研机构提供支持,可以将学术出版商联合在一起,提供共享的高质量的出版物。对于研究人员和作家来说,《自然》将进一步开发更快速的资源获取的工具,为商业伙伴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我也很关注教育领域,支持学生和机构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学习,我们提供一种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帮助教育机构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成果。

官科琳·桑德斯

(荷兰威科集团全球新兴与发展市场首席执行官)

出版企业如何持续创新?

荷兰威科集团有175年的历史。2014年,我们的总利润超过了37亿欧元,在40多个国家设有办事处。

过去10年中,威科在不断地进行转换,从传统的印刷出版商变为数据出版的服务商,网上静态内容变成软件内容,然后变成大数据大分析。客户也有很大的变化,他们不仅需要信息,还需要工具和解决方案,威科给他们答案,使他们可以在非常复杂的现实中快速地作出决定,所以威科要针对此作出相应的改变。威科现在所做的就是重新定位自己,产生创新的文化。这个文化将指导威科如何投资、进行组织、对员工进行奖励。威科的创新战略有3个支柱:第一,将8%~10%的收入投入到新产品中,威科的投资是持续的,产品以固定比例增长;第二,创造出全球平台组织,进行数字投资;第三,对员工给予年度创新奖。

威科一路走来不容易,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教训:第一,一定要倾听客户的声音,这样你们就可以提供最先进的解决方案;第二,一定要有高效的运作,找到高增长的区域;第三,保持你们的灵活度,让你们的战略投资、运营都同步化,快速实施;第四,一定要保持创新,不断进行改变,不断地优化和聚焦,提供给客户最好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