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一个菜鸟”畅游BIBF的一天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5/9/1 作者:


■马吉克(书评人)

网名为“二块恶魔布”的某网站图书编辑樊雅和到达新国展用了2小时14分钟。五年来,虽然她换了工作,从一大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跳到了另一家,但与法兰克福、伦敦和美国书展并称全球四大书展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依旧被安排在距离城区边界20公里外的区域举行,虽不免吐槽,但每年仍要跑去参会。在开幕当天,由于参会人员众多,早早来的樊雅和也要排队。站在一行金发碧眼与异域风情的阿拉伯“白袍”的队伍之中,樊雅和很奇怪,“今年怎么这么多人”?随着“一路一带”发展战略的提出,今年的主宾国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阿联酋,中阿两国借机希望文化交流成为新时代的“丝绸之路”。而前来参会的阿联酋人中有很多是中小出版企业的出版人,对于今年的这种机会,他们很是珍惜。

而刚刚入职不久的北京出版集团某部门的版权经理宋艳则幸运地借助证件走参展商通道第一批进入场馆,在她眼中,图书虽然屡屡被称为夕阳产业,但中国这么大,人口如此之多,阅读的需求还远远未到饱和的程度,从这一角度来看,是朝阳。就宋艳而言,她伦敦大学的外国同学中有70%都已经来过中国,其中超过50%的人在工作中涉及与华合作;更有几位品学兼优者从事着翻译、对华版权贸易、图书装帧设计等工作。宋艳的导师也曾经尝试将中国某出版社对外汉语教材的体系和标准引入部分英国中小学,但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达成协议。

此外,国外的版权贸易人员也一直在观察着中国的出版业。Matthias Wahls是荷兰人,多年来一直从事着版权贸易工作,经由他手,不少中国学术著作被国外的出版商签下,最终与德国、荷兰、英国的读者见面。他说,BIBF让中国的出版商有更多的空间,他们的展台越来越大,而且每年看上去都比前一年更大、更华丽。虽然如此,中国的出版商在选择上却越来越谨慎,对于图书的版权,他们更倾向于引进成熟、销量已经很高的产品,因为这样风险较低。也因此与中国相邻的日本、韩国等文化相近的国家总是受到中国出版商的青睐。虽然如此,于Matthias Wahls而言,他的华语图书版权输出工作依旧很顺利,这是因为中国出版商很愿意自己的产品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在其他国家出版发行,哪怕这样的贸易并不会给他们带来多少利润。“但是,这是一个纯粹的个人观点。”Dr.Wahls在放下手中的一本萨孟武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后补充道。

相比从业者会从行业专业角度看书展,读者到BIBF也是想体验一场文化的盛宴。一位陈姓读者问现场工作人员是否卖书,在得到否定的答复之后他很诧异。在表明来意之后,工作人员毛培茜给了陈先生满意的解释。原来陈先生要来逛的是北京国际图书节,这个活动在E3馆举行,这是北京国际图书节第一次入驻BIBF。北京国际图书节就是为人熟知的“地坛书市”,早年间淘书人都知道这项中国北方最大的全民阅读活动,但后来为了保护古迹,“地坛书市”被取消,更名为“北京书市”,先后在鸟巢、朝阳公园、中华世纪坛等地举办过。对此,主办方表示,入驻BIBF,一方面可以为BIBF拉人气;另外一方面,希望BIBF成为最接地气的国际书展。

每年,BIBF都会在烈日当头的8月举行,人头攒动的馆场内,诸多活动的举办,成为爱书人的灵感碰撞,空中弥漫着书的香味。而且随着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BIBF越来越专业,越来越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