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王婷 马雪芬 田丽丽
自1815年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创刊至今,中国期刊已经走过200年的征程。200年间,中国期刊与中国命运紧密相连。如今,在信息化浪潮澎湃激荡的国际大势下,在中国谋求“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期刊再次迎来了历史的关键节点。
为期3天的2015中国期刊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刊博会”)于9月18日~20日在武汉举行,以“新常态、新融合、新发展”为主题,立足融合创新、转型发展,为在挑战与机遇并存中砥砺前行的中国期刊探求新出路。
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宣布开幕,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前光及湖北省相关领导等参加开幕式。
记者从刊博会组委会获悉,本届刊博会成果颇丰,展品达2.6万种、5万多册,包括海外期刊、图书、音像制品、数据库等;策划组织各类活动117场,比上届刊博会增加50%;共吸引了45万人次参观,现场销售和订货码洋达4.1亿,共签订、达成交易意向和协议180多项。
纸媒未死 期刊发展正当时
吴尚之表示,“过去的一年,我国期刊业积极应对各方面的严峻挑战,仍然取得了较好成绩”。2014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966种,总印数31亿册,年经营总收入212亿元,利润总额27.1亿元。这些数据打破“纸媒已死”的传言,中国期刊的发展正当时。
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月沐在刊博会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实和数据表明,“纸媒已死”并不成立,甚至未必是“纸媒黄昏”,更不是单个传媒企业的“黄昏”,“新媒体冲击是客观存在,一定要正视、高度重视,必须有危机感、紧迫感,但不要怕,既要勇于去变化,去融合,又要有定力,做到极致化、特色化。”在本届刊博会上,中版集团携55种报刊参展,《三联生活周刊》《当代》《文史知识》等期刊久负盛名。据了解,2013年、2014年,中版集团旗下14种报刊发行量呈小幅增长趋势,10种基本持平;25种报刊营业总收入呈增长趋势,8种基本持平。据孙月沐透露,中版集团明年还将推出一份新刊。
“期刊不死”,中国期刊协会民营发行分会常务副会长段艳文肯定地表示。对于众人唱衰期刊的论调,在他看来,是因为目前大环境下实体经济发展呈现下行态势,各行各业发展都遇到了新问题,期刊业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但无论何时,期刊依旧被大众需要,行业对期刊的未来要有信心。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纸媒未死,期刊发展正当时”,这不仅是出版人的共识,也是读者的共识。“虽然网上有免费的内容,但还是会买喜欢的杂志,纸质的触感、观感更舒服”,一名特意赶来观展的武汉大学男生如是说。
而刊博会现场的人气更有说服力。在9月19日和20日的大众场,随处可见背着大包、拎着袋子的读者,各大展商都使出浑身解数自我推销。湖北期刊馆搭建的神秘“时光隧道”吸引观众为之驻足,站在绿色的光雾和纵深的长廊中,挥一挥手,大屏幕上花瓣纷飞。以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知音传媒集团、特别关注杂志社等为代表的鄂版期刊组成了一道二维码墙,展现出当下期刊的另一张面孔。湖北长江电影集团在其展位设立4D电影放映区,不少观众带上4D眼镜亲身感受。中版集团展位上围满了人,集团旗下中华书局举办的猜诗谜活动气氛热烈。广东省高度重视本届刊博会,派出集团期刊方阵(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中国最美期刊方阵、精品期刊方阵、学术期刊方阵、侨刊乡讯方阵5个方阵,围绕“粤刊阅好——新常态新发展”的主题,全面展示南粤期刊风采。虽然展区位于二楼,也并未进行特装,安徽出版集团的期刊群仍然吸引了不少现场的读者。中南传媒旗下十余种纸质报刊和数字媒体、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品集群整体亮相,呈现了极具规模的全介质全媒体产品。北京出版集团、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期刊总社、黑龙江出版集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内蒙古文苑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等,纷纷策划互动性和推广性十足的现场活动,成为刊博会现场的人气聚拢点。
在媒体转型期,优秀的纸媒才能真正胜出。本届刊博会,总局发布了2015中国“百强报刊”评选结果,《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读者》、《收获》、《西北研究》等一批报刊榜上有名。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总局进口管理司司长蒋茂凝、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张拥军、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孔德龙和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邓务贵、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张良成等出席发布会。
“互联网+” 融合转型正当时
尽管“纸媒未死”,互联网所带来的危机却不可忽视。此次刊博会,一系列以“新融合”、“转型”为主题的论坛、研讨会同时上演,如中国期刊媒体国际创新发展论坛、数字出版高峰论坛、全国党刊融合发展高层研讨会、中国报刊发行高峰论坛等,海内外业界资深人士共同探讨期刊未来,商讨期刊如何融合转型。
9月18日,全国出版集团(社)报刊联盟正式成立,许多报刊界重量级嘉宾与会,对联盟的成立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联盟成立将为出版集团(社)报刊的发展开辟合作共赢的新天地,创造新机遇(链接:相关报道详见9月22日1版《社办报刊转型期共谋未来》)。
在9月19日的“媒体融合之势下的期刊发行新业态”主题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频教授表示,传统期刊转型不仅仅是加上互联网的传播方式,而是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整体转型。他指出,“传统期刊向数字期刊的转型,不是数字媒体融入传统媒体,而是传统媒体融入数字媒体”。
中国期刊出版界都在积极地与互联网进行嫁接,努力将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进行融合。在刊博会现场,随处可见各类期刊的微信、微博二维码、数字借阅机、电子报刊 APP终端体验等。在中国邮政展台上,工作人员通过LED互动显示屏、一体化电脑、iPad等多种数字阅读终端,向观众推广“中邮阅读网”,多种书刊集成在这个平台上。期刊出版界在出版理念、出版模式、传播方式、营销手段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探索,顺应新技术、新平台、新应用流程再造,努力推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展位,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将图书中的图形立体呈现出来的体验活动引得小朋友们踊跃参与,通过iPad扫描图书看到的三维动物、人物等,引得他们连连称奇。该社数字出版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加大在数字化技术方面的投入。
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部长谢艳丽连续参加了三届刊博会,对本届展会颇有感触:期刊与新媒体如何融合发展几乎占据了业界关注的全部眼球。从今年参展商的构成中增加了今日头条、京东这样风头正劲的网络巨头便可见一斑。新媒体觊觎的是传统媒体的内容,传统媒体也在各种突围与抗争,价值链的改写与价值分配体系的重塑已经在所难免,希望是在融合中转型,而不是被步步蚕食。
然而,融合转型不仅是对各期刊单位技术上的要求,更是对其发展模式的要求。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认为,对传统媒体而言,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物理捆绑,而是有机的化学变化,甚至是一场革命性的“转基因”工程,而其中最大的难点就在于传统体制机制的打破、重组和融合。对此,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坦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融合发展要有成功的商业模式,才能实现持续发展。他认为,融合发展也好,兼并重组也好,最终都要落实到体制机制的改革上,让体制机制“活”起来,真正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面向世界 走出去请进来正当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走出去”“引进来”成为中国期刊持续发展的另一战略动向,刊博会则为国内外期刊商搭建了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不仅邀请了海内外的期刊单位,还首设期刊“走出去”平台。据统计,2015刊博会共有4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独立参展的书刊代理商和出版机构突破50家。
“一带一路”国际期刊出版论坛、华中国际版权高峰论坛、低碳经济论坛等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化的主题论坛,成为本届刊博会的亮点。来自英、美、日、德、法、俄罗斯、荷兰、瑞士、阿联酋、印度、尼泊尔、韩国、新加坡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行业标杆企业负责人担任演讲嘉宾,带来了与众不同的视角和声音。
与历届刊博会不同,本届刊博会首设主宾国。作为主宾国,在韩国期刊协会及旅游局的组织下,韩国共有650种期刊参展,涵盖时尚、女性、时事、教育、旅游、体育、文学、幼儿、科学、制造等多种类别。在韩国馆中,随处可见封面精致唯美的期刊杂志。精美的设计、时尚的效果,“韩流”给人全新的阅读体验,引来众多女性观众的驻足。韩国馆负责人表示,刊博会已经在国际上形成影响力,韩国的资讯与世界优秀刊物相遇,可以打通未来合作的通道。据悉,我国目前已经有十多种刊物与韩国期刊达成了合作意向。
与国际期刊“走进来”的高涨热情相比,中国期刊“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而本土化则成为中国期刊“走出去”的绝招。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一支外宣期刊队伍,中国外文局(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率领8家期刊单位、31种期刊精彩亮相本届刊博会,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告诉记者,这些年外文局旗下海外期刊一直在推动本土化,如在国外建立自己的采访队伍,雇佣当地员工,利用当地的销售渠道,加大在北京总部的外籍员工的作用等,“中国期刊‘走出去’不是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走进去’”,“走进去”最重要的是要贴近读者。对此,外文局旗下期刊不仅将期刊的策划端口前移,让驻外人员参与每期的选题策划,还将期刊的发行端口前移,利用当地发行队伍和发行渠道来强化发行成效。
从1815年至今,中文期刊一直与中国发展共命运、同呼吸,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见证者,还是历史的推动者。正如吴尚之指出,在新形势下,期刊界要着力抓好内容建设;要着力推动融合发展,实现深度融合;要着力加强精品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名刊,重点培育一批大刊,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核心竞争力强的新型期刊出版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