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最好的教育是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摘要:
《大学之路》吴军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8月版/72.00元(上、下册)
关键词 大学 教育 人生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英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系统地介绍了英美名校的特色和差异,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并且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
○郑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那就是不让别人感受到你在教育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为人知却又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吴军的这本《大学之路》可以说深谙这种教育的精髓,没有一般教育类图书正襟危坐、居高临下、指点江山的姿态,而是从自己的求学之路谈起,再到以一个父亲的角色,帮助女儿在英美选大学全过程的展示,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还有英美各个大学的特色分析融入其中,让读者感到实实在在,娓娓道来,颇能接受与认同。
谈到写这本书的初衷,吴军说他1996年到美国读大学,就感叹美国和中国在高等教育上的巨大差别。与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和日本在办学上喜欢按照一个标准模式进行努力所不同,美国的大学,尤其是有较长历史的名牌私立大学,比较强调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并且尽可能的把这种优势放大。而美国在过去的100多年中之所以能够稳定发展并保持领先地位,根本原因是它的教育制度能够吸引优秀的学生到美国读书,这些人大部分留在美国工作。这样美国可以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从而在各方面保持竞争力。多年来吴军就特别想把他所认识的美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介绍给国内的读者。
还原美国高等教育的全貌
“单纯论述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很枯燥的,正好我的女儿准备上大学,在给她选择学校的过程中,我也做了很多对比、考量。”吴军认为,从这个角度来写这本书,就决定了他对那些名牌大学偏共性的地方介绍得少,对于它们的差异和各自特点则着墨较多。比如斯坦福大学强调创业特色,麻省理工强调学以致用和动手能力,普林斯顿和耶鲁强调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哥伦比亚大学强调在学生培养上宽容和自由的一面,杜克大学强调本科生的个性化培养以及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而读者正是在了解这些不同特色的同时,在心中还原出美国高等教育的全貌。
谈到很多读者最关心的为什么现在亚裔学生申请美国一流大学越来越难的时候,吴军认为,最关键的是亚裔学生和父母的价值观、财富观、对成功的认知和对美国社会的认知妨碍了亚裔学生进入美国名牌大学。亚裔学生的家长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名校,为的是迅速提高社会地位与获得财富。而美国名校的教育理念是要让学生首先成为合格的“社会人”,美国精英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吴军介绍,在尖子生云集的哈佛和耶鲁,都不强调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而强调培养孩子各种优秀品质,比如拼搏精神、团队精神、领导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所担当、刚毅勇敢的人才是未来的领袖。吴军认为,如果家长和孩子不能理解、认同美国这些名校的精神, 不仅难被录取,就是进了名校,也未必能学到他们的精髓。“最有名的就是虎妈蔡美儿,她千辛万苦把女儿送进哈佛,但是女儿毕业后却要进入军队服务,这恐怕有违虎妈的初衷。但实际上,我倒是认为,虎妈的女儿是学到了哈佛的精髓。”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
其实,相比中国的家长热衷于让孩子上名校。美国的家长认为孩子所受到的最好的高等教育是对他帮助最大的大学,而不是名气很大的学校。吴军说,在大学之路上,一个人不在于走得快,而在于走得长。中国的家长无形中给孩子太多压力,踏上大学之路有时成为家长实现自己梦想的延伸。年轻人容易有逆反心理,听父母说得多了,即使觉得有道理,也会烦的。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久而久之,变成了被动学习。很多学生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自认为,总算完成了家长交给他们的使命。于是孩子进入大学就放松了,不想学习了。“遗憾的是,人生是场马拉松,即使拿到了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也只不过是在马拉松的赛跑中取得了一个还不错的站位而已,人生这所真正的大学的路途才刚刚开始。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笑到最后的人是一辈子接受教育的人。”吴军说。
谈到自己对女儿梦华、梦馨的教育时,吴军认为首先是不能让孩子害怕学习,其次是要由着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与家长有代沟,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对于家长的话,孩子们是将信将疑的。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亲身实践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建议还是有价值的,从而与家长达成某种程度上的一致。
吴军认为他自己大学生涯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了多少知识,而是从老师和同学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正如著名教育家约翰·纽曼所说,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具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时,即使没人教,他们也能相互学习。吴军说:“感谢母校清华大学将许多优秀的年轻人聚集起来,让我们相互影响,相互学习,这些,才是我终生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