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图画书在中国的演进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5/10/20 作者: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林 致 采写/整理

实际上,原创图画书的萌生与整个社会对于图画书的接受度提升息息相关,更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在教育理念的转变密切相关,近十年来图画书市场迅速崛起,不仅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明天出版社等专业少儿社推出大量图画书产品大举进入该市场,外研社、中国电力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或通过自组,或通过与蒲蒲兰、启发文化等民营工作室合作,也纷纷涉足图画书出版领域,图画书出版呈现出市场需求旺盛、竞争日益激烈的态势,原创图画书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中慢慢孕育而生的。

中国的图画书传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图画书完全是舶来品,但事实上,从五四新文化启蒙至今,在一百年不到的中国现代文明进程中,中国是有自己的图画书传统的。只是图画书非常寂寞且边缘化,所以几乎一直都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我国的图画书总体而言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从1922年4月起,当时的重要儿童出版物《儿童世界》开始刊载“图画故事”,以几幅甚至上百幅图画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些为故事所配的图画,画风质朴简洁,具备良好的说故事能力。可以被看作中国儿童图画书的萌芽。

1950~1960年则是中国原创图画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时的图画书题材多元,尽管印刷粗糙,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儿童读物插画界的老一代画家是赫赫有名的艺术大师。如漫画家张乐平的《三毛》、华君武的黑白画《大林和小林》;版画家黄永玉的《叶圣陶童话选》;画家黄胄的《绿色的远方》和程十发的《红楼梦》;装饰画家张光宇的《神笔马良》;画家董辰生的《黄继光》等作品。另外有许多作品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性创作,如杨永青的《五彩路》、林风眠的《江上渔者》、傅抱石的《满江红》、华三川的《白毛女》、杨文秀的《小医生》等。这些作品以传统风格的水墨画、工笔重彩为主,而且已经将传统文化中的民间艺术、版刻、敦煌壁画的元素运用到童书插画中了。在1950~1960年代,连环画是图画书发展史中的一个门类,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涌现了许多大师。

随后,“文革”后期也出现了充满童趣的作品,比如《小马过河》,它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70年代中期出版,是根据1973年的年画改编的,还有80年代的《阿不加和中国医生》《岩石上的小蝌蚪》也是很不错的作品。上世纪90年代是出版界对图画书整体接纳的开始,包括对图画书编辑理念、创作理念、设计理念的学习。从1999年至今,我国出版界对图画书的三波引进浪潮,为图画书市场的培育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引进图画书第一波

1999~2000年间,引进图画书主要有三块:春风文艺社的雅诺什绘本10册、21世纪的恩德童话绘本6册和“彩乌鸦”等15册德国图画书。它们都来自德国。它们被引进曾经为前几年的图画书推广和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一批先知先觉的儿童文学研究者和发烧友们,津津乐道于它们的故事,几年间也说遍了中国内地,培育了一群忠诚的图画书读者。但可惜的是,它们在重版和再版时,由于翻译、编辑、校对、装帧、印刷等多方面的原因,在整体质量上不尽如人意。

值得一提的2002年

2002年,有三件事对推动内地图画书的影响重大。第一件事是幾米绘本热。它让人们“发现”了绘本——这个词汇代表着一种新的图书形式,先在大人圈中热起,再波及到孩子们中间。它的实际作用,是让读者反过来“发现”了儿童图画书的存在。这个折返曲线虽然说来有点荒谬,但事实如此。第二件事,是《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新蕾社)的出版。在这本书中,五位儿童文学界的名家正襟危坐地讨论起图画书专题,在其中的专章中讲述了一些经典的图画书,包括前面提到的雅诺什和恩德,还有如《爱心树》《失落的一角》《活了100万次的猫》《母鸡萝丝去散步》等等,他们也没有想到,这些理论性话题的举例能在短短几年内得以出版。这本书对于理论界和出版界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第三件事,以红泥巴为代表的专门童书推广机构诞生。在此以前,一方面,童书的生存完全依赖图书市场的自然选择,优秀的童书(特别是新兴的优秀图画书)常常面临着被湮灭的危险,出版社找不到图画书的出路,即使出版了也往往被压在库底;另一方面,读者在整体上并不专业,辨別和使用优秀童书的能力较弱,同时也很难有渠道能接触到图画书。童书推广机构在两者之间架设了桥梁,以书为媒,让读者与出版社获得充分交流的机会,教孩子与好书联姻。正因为这样的联姻,图画书才有了生存的契机。2002年,除红泥巴外,日本白杨社驻北京办事处(现蒲蒲兰公司)和扬州“亲近母语”实验课题组也都在各自的领域中积极活动着。

“玩票”性质的引进第二波

吹响第二波号角的是一只小老鼠。它本来呆在书里,开始看起来还有点郁闷,百无聊赖中抠破了书页,接着咬开一个小洞,探出头来——哇,如此精彩的世界!瑞士女画家莫妮克的“无字书”系列(8册)(明天社2003年3月版)最令人惊叹之处,就在于它们没有一个字,但一千个读者可以讲出一千个故事。它对小读者的想象力是一种挑战,对大读者的心理承受力也是一种挑战——没有字的书,居然要掏12元买1本,在出版社看来几乎铁定亏本的定价,在普通读者看来却有点像“打劫”——这种价格上的心理反差,一直在折磨着图画书,似乎很难走出困境。

《无字书》在传统图书渠道上举步维艰,但在新的推广渠道中却渐渐被读者接受。价格并不是造成两者差别的原因。实际上,早在2000年,河北少儿社出版的原创的“无字书棒棒糖卷”(8册)定价就极为低廉,而且后来也被证明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但它在市场上同样一筹莫展。这样的图书想要生存,需要读者发现其内在价值,并广为传播。

2003年底,《爱心树》《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上大圆满》(简体中文版)(南海出版公司出版)面世。美国谢尔大叔的这三部代表作是那种能在5分钟内读完,却能让人回味一辈子的震撼之作。不过以当时的眼光来看,简直前卫得过分,它们虽然是图画书,但图画的线条简单得令人咋舌,而且还是黑白的。就好像是约好的一样,2004年初,接力出版社推出了另一套美国图画书经典之作“阿罗系列”,它同样以线条的简洁和想象力的丰富著称,而且定价还相当便宜。

在2004年“六一”节之前,又有几家出版社几乎同时推出了重量级的图画书,包括现代图画书的开山之作“比得兔的故事”系列(中少总社)、日本登陆世界舞台的图画书代表作“可爱的鼠小弟”系列(南海出版公司)、“恐龙的温馨故事”系列和“莎娜的绘本”系列(北少社出版)等。

2004年10月,《活了100万次的猫》(接力社)的面世也给读者带来好一阵惊喜。与第一波相比,这一波的引进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在各方面都做得更专业一些,整体质量基本过硬,堪与原版书相比较。不过出版者对读者的接受度和市场的反应仍然毫无把握,因此多少是带有试探性的,用一位出版人的话说带有“玩票”的心理。不过结果比他们预期的好得多,这批书虽然都曾遇到过一些困难,但在大家的努力下,它们得以不断地再版。

引进图画书第三波

——信谊风潮

第三波引进的主角是“信谊世界精选图画书”。2004年12月,当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信谊图画书《鳄鱼怕怕牙医怕怕》问世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它。《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是日本图画书大师五味太郎的代表作,创意奇特,幽默至极,非常适合亲子共读和表演。不过它的画风并不投好一般读者,因此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但不久之后,信谊公司推出的《爷爷一定有办法》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而在2005年3月后推出的《猜猜我有多爱你》更是掀起了一阵图画书阅读的热潮。

由于必须“全球统一造货”(即由英国出版商指定并监制印刷),《猜猜我有多爱你》曾以29.80元的定价创下了当时单本图画书最高的定价纪录,但这并没有妨碍它以相当快的速度销售、一印再印。至2007年,它在国内已销售近10万册,跻身于畅销书的行列。其实,并不是所有读者都认同这个故事,包括来自英语世界的读者也有批评它的,认为它过于“成年人视角”,总在暗示大人对孩子的爱远胜于孩子对大人的爱。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毕竟创造了一个奇迹,它让许许多多的读者参与了图画书的传播和讨论。

到目前为止,“信谊世界精选图画书”大概出版了23种,虽说不上本本经典,但也本本堪称一流,除了前面提到的几种外,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还有《逃家小兔》《驴小弟变石头》《母鸡萝丝去散步》《雪人》《小蓝和小黄》等。这个系列的整体质量非常好,口碑好,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某种程度上的“行业标准”——精装图画书的质量范本。因此,它们在整体上也自然形成了一种品牌。从出版的角度看,信谊图画书在一定程度上的成功,给众多跃跃欲试的出版人打了一剂强心针,直接带动了近两年的图画书出版风潮。另外,信谊图画书从一开始就坚持大众与专有渠道的双线推广,成效显著。时至今日,图画书在国内显然已经度过了市场对它的认知期,作为一种全新的图书样式,出版界对图画书达成共识——图画书是儿童出版物的最后一块蛋糕,伴随着出版界对图画书的大量引进和原创,以及阅读推广人的努力,图画书阅读理念逐步被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国内掀起了图画书出版和阅读的热潮,图画书成为童书界的热门话题和业内焦点。

(本文材料由接力社调研团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