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把脉全民阅读现状及未来趋势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5/11/6 作者:


“阅读+”主题对话现场

现状和趋势一 阅读是天下第一的好事

  全民阅读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柳斌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是我一个很重要的愿望。十多年来,从八部委发布文件,到参加北京阅读节阅读季,组织实施了许多全民阅读工程,目的就是要推动城乡形成自觉读书的新风尚,推进书香中国建设,提高公民素质。

读书的意义,今天已经讲了很多,我还要再强调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革命是为了把人解放出来,不受压迫,不受剥削,让他们平等地生活,有尊严。建设社会主义是让人全面发展。我觉得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读书,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读书,一个民族的发展也离不开读书。现在世界上比较优秀的先进的民族读书都比我们强,我们这一点还差得很远。当然,过去大家还是忙于解决生存的温饱问题,人的精神发育、人的全面发展还没有很好地放在议事日程上。现在快“小康”了,必须要讲全面发展。

本次论坛讲的是阅读趋势问题,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到底现在阅读是什么状况?我经常看到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甚至于西方报刊上有“中国人只看手机、中华民族智商要退化”的评论、报道。一些国内专家学者也在担心我们未来的一代,读屏的一代、上网的一代,将来精神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所以讨论阅读趋势是有意义的。我认为,现在的阅读状况总体上是好的。第一是阅读选择的多样性。从大的方面来说,有读纸质书的,也有读屏的,无论男女、老少、城乡,读书的形式越来越多了。第二是阅读内容个性化。现在读书品种增多,少年儿童、老年人,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修养的人都能找到适合个性阅读的图书,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第三,阅读空间便利化。现在想读书非常便利,图书品种空前丰富,并且拿起手机就能读、上网就能读,多功能阅读空间在扩大,不像过去买书、借书都要去排队,读书条件越来越便利。第四是阅读方式实用化。学用结合联系得更紧密,遇到什么问题、学习什么知识、需要什么资料在网上就可以从数据库中把它调出来,即使像马列主义这样大部头的著作,通过网络关联搜索就能把相关图书找出来,写读书卡片的人越来越少。第五,阅读范围国际化。中国的阅读已经迈向了国际化,全球最新的书、学术文章成了阅读的热门货,不仅仅传承中华文化,同时了解世界多样文化的发展、多种思想创造,文化视野越来越宽。

相应的,也带来一些阅读上的问题,如无主流、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引起社会不安和非议,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现状和趋势二 碎片化和整体化阅读兼容

全民阅读的碎片化和整体化趋势

■聂震宁(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阅读的碎片化趋势大家都已经知道。之前已经有过不少对碎片化阅读的批评甚至是贬斥,为此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善待碎片化阅读》,主要是谈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不主张简单地批评乃至贬斥它。无论如何,碎片化阅读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再怎么百般诅咒它,它也回不去了,10多亿部手机90%在移动互联网上阅读,不是一番批评甚至诅咒、贬斥就能使它停止下来的,除非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手机已经是解决我们生活很多问题的主要途径,而且还不是一般的途径,是主要途径。碎片化的阅读已经弥漫在我们的生活。我本人也进行碎片化阅读。我原来不加微博,觉得微博挺闹心。后来听说微信不错,加了微信,发现果然不错。是不是读微信、微博人就会变白痴呢?这还真不好说。微信还真有许多有质量的好文章,读了是有所得的。我觉得我不仅不白痴,反过来还好像跟上时代了。

回到阅读的传统来看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只是人类阅读传统中的一种状态。早在孔子时期、柏拉图时期,《论语》毫无疑问也是碎片化的,是孔子学生后来编纂起来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一段一段警句式的文章,而不是完整的论著,后来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才开始撰写带有完整研究性的东西。而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更是不主张文章写作,他和我们的孔子一样主张述而不作,那简直是碎片化到家了。我还想过,我国清朝晚期开始出现报纸,不知道那时有没有批评碎片化阅读。报纸大多数文章难道不是碎片化吗?一份报纸,一会儿东边一个县下冰雹,西边一个县杀人放火,南边一个村出了个感天动地的孝子,不是全都放在一张报纸里面吗?从文章形态看,都是碎片,虽然有编纂者的主导思想,有价值的灌输,但是毫无疑问阅读对象是碎片的。

在数字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有了十分便捷的阅读新载体,它是电子书或者手机,我们读它的内容,内容好那就好,内容不好那我们就要提出来,出版业还要设法提供好的东西给受众。这才是善待碎片化阅读。我们的出版业、IT业和通信业,应当善待读者,要提供更好的阅读产品,而不是一味株守着一种纸介质书刊。我在文章中说道,读比不读好。过去大家没有手机阅读,可也并不读书,无非在路上侃大山,在地铁上大声嚷嚷,在公交车上隔着几个人大声说话,现在不少人却是低头看手机,这是不是要比过去大声嚷嚷要好很多。有人说他们不是读书,是看视频、玩游戏,玩游戏又没妨碍别人,更没有耍流氓,总比以前要好吧。调查数据显示,数字阅读使得我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提升很多,这又何乐不为呢?

当然,问题还是有的。碎片化的、浏览式的、肤浅的、随意性的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休闲性阅读、信息化阅读是可以的,可如果在社会上弥漫起来,人人都不读书了,那可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因为过于轻松、肤浅的阅读对一个人智性的发育会带来问题,会造成智力弱化、思维惰性的严重后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肯定需要提倡完整的阅读、深度的思考,通过这些阅读和思考,不断地锻炼人们的思维,提升社会的创新能力。可是当下,人心浮躁,交流肤浅,已经成为时代病。尽管不是我们中国所独有,但是在我们这儿显得更明显。欧美国家的网络阅读大致还停留在博客阶段,我们早就是灵活百倍的微博微信。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时候更需要提出坚持整体化阅读趋势的原因。

新东方的俞敏洪最近谈到,互联网时代需要更多推进深刻化教育。他认为,互联网时代很容易肤浅化,所以需要深刻化教育。我觉得他说的非常切中时弊。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尤其要提倡整体化阅读。我们需要更高地提升我们国民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时候,靠只言片语的阅读,靠灵光闪现的片段,完成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一定需要阅读整体的深度的东西。善待碎片化阅读,追求整体化效应,不断提高全民阅读的质量,这就是我们积极开放的阅读态度。

现状和趋势三 图书榜单带来阅读趣味

图书榜单与阅读趣味

■刘伯根(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

现在倡导全民阅读,我觉得评价的标准不仅看阅读率的高低,还要看阅读的效果如何,取向、趣味如何。所以,我想从一个出版人的角度谈一点体会。

现在阅读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来选择?我认为有三个榜单可供参考。一个是畅销书的排行榜,这个大家比较熟悉。畅销书排行榜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现在除了出版研究单位,包括媒体,像《新京报》、新浪网都在做这样的排行榜。第二个榜单,就是常销书排行榜,有一些书销量在短时期内不一定大,但是它会长期销售下去,比如说四大名著总是有人买。第三,我们有些个人,有些学者,有自己私人的读书单。普通的读者自己心中也有一个自己想读的书的单子。

这三个单子,我认为是我们在选择读什么样的书时的重要参考。不怎么读书的人,看了这个榜单以后,知道大家都在读什么书,让选择更容易。经常读书的人,也可以把榜单拿来做参考。应该说畅销书榜单往往集中反映一个时期社会的现实和热点,思想的潮流和主流,价值的判断和追求。

我举个例子,我们过去有一本书叫《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上榜单了,但是在另外场合,学术界对这本书进行价值判断时仍有争议。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的出版和大量发行,客观上代表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而且让当代一些读者在喧闹的、竞争很强的社会环境当中求得一分心灵的平静,应该说是对社会现实和思潮的直接反映。

进畅销书榜单的不一定都是文学著作,比如说《邓小平时代》,大部头几十万字,还有《陈寅恪最后二十年》、《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等,这样的书也进入畅销书榜单了,这说明现在读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追求,对于还原历史场景的需要更加关注。

第二个榜单就是常销书榜单。这个榜单上的书是人类经过长期选择留下来的精华,比如四大名著,外国的文学名著,还有一些基本的工具书,这样的图书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和浓缩。因为积淀时间比较长,这样的一些榜单可以满足读者求知、修身、职业等需要。这个榜单对于出版社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为如果一个出版单位总有那么一些书能够长期被读者关注,长期在市场上销售,就说明这个单位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集团常销书的销量这几年也是在不断增加的。

第三个榜单就是个性化或者说私人的书单。这个可以是自己心里无形的,也可以是名人推荐。在出版界既有二八定律,现在有一个统计,5%的图书品种,主要畅销和比较好销的,占了60%以上的图书的销售,赢得了最多的读者,这是二八现象。但是另外一方面,每年只销售一本以上的图书也在大量增加,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碎片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互相影响,阅读的个性化取向越来越明显了。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要给读者提供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选择,如果有足够的能力,给读者生产一些小众的书,这些小众的书在互联网上可以实现零库存,实现POD,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但是总量没有那么大的书。

现状和趋势四 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让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李湛军(北京发行集团董事长)

通常一个国家全民阅读量的大小往往能反映一个国家社会进步、文明程度的高低,因此我理解党和政府之所以倡导全民阅读,是力图让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

全民阅读肯定要具备一定物质条件,过去当我们物质极其贫乏的时候,阅读只能是少数人的事。由于它是一种奢侈品,通常也只能成为皇家贵族或者是有钱人享受的一种奢侈生活,那时还谈不上全民阅读问题。人类社会较早一些时候出现大众阅读,应该是从从事宗教活动或者是整理修订医学药典开始。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大众读书的条件越来越普及了,阅读才渐渐成为平民百姓能够享受到的事。阅读或者书籍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载体,阅读不仅是学习和生活工作的方式,还可以是陶冶情操、养心悦目,让精神充分享受的生活方式,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学习和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思想和道德力量。

我认为之所以有很多人不爱阅读,是因为阅读还没有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的阅读是出于功利性或者目的性,比如考大学,考公务员,出国留学,资质考试等等。应该说功利性和目的性驱动的阅读是阅读的重要动力,一般不需要开发,只要动力在阅读就在。比如说古时的科举考试,人们为了中举,可以做到头悬梁锥刺骨,因为他有内在的动力。但问题是一旦功利性和目的性不强的话,也就是说当预期性的目的达到后,自然也就容易失去阅读的动力。

其实把阅读当作一种学习和工作的方式,与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并不矛盾,现在的问题是社会环境给阅读和学习太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的暗示和教导,容易忽略阅读本身还带有的陶冶情趣、修身养性的愉悦功能。应该说功利性和目的性是推动阅读的有效动力,没有学习和工作上的动力需求就没有阅读的基础和市场。但没有阅读爱好和习性的养成,只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阅读也很难有阅读的升华和习性,最终无法形成生活方式。两种阅读动力相比,我认为后者更需要多多地培养,而且一旦养成便具有持久性。

我们要在追求学习和工作方式的基础上,把阅读引导到更开阔的视野和生活习惯上,否则很难改变目前国人不看书的问题。因此如何从阅读中寻找新的生活乐趣和新的生活体验,是全民阅读推广中需要更多考虑的问题。要让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是需要政府和全民来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说出版发行更多更丰富更好的图书,提供更优美、更舒适、更便利的阅读环境。二是需要全民逐渐养成一种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而不仅仅是有需才学。三是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不要赋予太重的责任和使命,比如说要成才成家,要出类拔萃,要改变人生等等,这种教导和暗示容易让阅读缺失很多乐趣。

作为图书发行人,我想首先谈谈我们的打算。核心打算是要转变经营理念,由过去的为买书人买书提供服务,转变为为买书人的更多需求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其次我想提出一些建议。一是希望各行各业加大对书店公益功能的打造和投入。二是希望各行各业加大对作家和作者的宣传和推荐力度。三是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处理好几个关系:内容生产和渠道之间的关系、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关系、精品化和大众化阅读的关系、政府支持引导和市场推广的关系。

最后我对全民阅读未来大趋势做个预测,阅读的动机除了功利性、目的性之外,也来自于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全民阅读将会推进阅读的内需动力结构向复合型结构发展。也就是说,阅读既是我们的一种学习和工作方式,同时还将会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两种方式相得益彰,从而让阅读渐渐成为国人一种须臾离不开的生活方式。一个富有阅读的民族,会是最富有思想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的民族,当然也会是劳动力素质最强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