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非虚构持续火热 文化随笔聚焦阅读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5/11/6 作者:


关键词 诺奖 非虚构 阅读 生活

10月份非小说类作品在诺奖文学的带领下,呈现出一种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非虚构写作依然火热,轻阅读随笔聚焦生活,思想文化随笔则关注深入阅读和出版文化。看着这些深度而不失轻松的作品,让人有一种想要马上阅读的冲动。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倩

文学的诺贝尔效应

北京的金秋,秋高气爽,蓝天白云,正是赏景最佳季,也是读书的好时期。10月份到底有哪些值得阅读和收藏的非小说类作品呢,且听小编一一道来。从美国作家刘伟的《寻路中国》(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1月版)、《江城》(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1月版)到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版)、《出梁庄记》(中信出版社,2014年4月版)再到阎海军的《崖边报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版),近年来,非虚构的写作一直是热门,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也颁给了一位非虚构的写作者,理所当然,10月首推的非小说类作品非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莫属。

2015年10月8日,素有“诺奖最具争议奖”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瑞典文学院宣布,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A.S.阿列克谢耶维奇因其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阿列克谢耶维奇何许人也?国人最早知道她,或许是因为她的那部有关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图书《切尔诺贝利的回忆》(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她用与亲历者访谈的方式写作非虚构作品,记录了“二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消息一出,老东家磨铁公司在第一时间推出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重磅作品《我还是想你,妈妈》(九州出版社,2015年10月版)和《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九州出版社,2015年10月版)。前著讲述的是孩子们眼中的战争,记录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幸存儿童的口述战争记忆;后著记录的是女人眼中的战争,详述了100万苏联女兵参加“二战”的历史事实。阿列克谢耶维奇从女人和儿童的视角书写了战争的残酷和真实,使读者对战争亲历者带来的强烈震撼感同身受。同时,中信出版社宣布,即将推出由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吕宁思翻译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二手时间》(中信出版社,预计2016年1月上市)。与前述作品不同的是,该书的书写对象不再限于局部战争和核电站,而是扩大到了整个国家:苏联解体之后的俄罗斯。作者的采访从1991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2年,可以说这是她写得最慢的、也是最有野心的一部作品。相比于前著,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受访人在心态上的不同:受访者不再悲痛,但都流露出冷漠、虚无和失望的情绪,大部分人对这段历史和自己的国家都怀着爱恨交加的情感。

谈到诺贝尔奖,就不得不关注多年来一直陪跑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除了创作上的陪跑,现实生活中他也是一位跑步爱好者。积极地选择磨难,就是将人生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村上的生活哲学。开始作家生涯之际,村上春树就开始长跑。“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每当村上长跑时,脑海里就反复出现这句话。《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10月版)是村上春树最受欢迎的随笔集。他将这些年来在路上一面奔跑,一面思索的东西集结成书,诚实地书写跑步,真实地书写人生。

记录真实,还原历史,是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哈拉兹蒂的共同目标。作为匈牙利的当代重要作家,哈拉兹蒂被誉为“匈牙利道德勇气的标志性人物”,其早年写作的《工人国家的工人》以地下出版物的形式在匈牙利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东欧国家相继制定了新闻出版法,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审阅制度。《天鹅绒监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10月版)即是哈拉兹蒂有关这方面的重要著作。这是一部探讨东欧“被囚禁的艺术”、泄露统治者内心秘密的地下文学,由一个天生爱唱反调的人以一种“御用作家之良心”的口吻所写就。该书可看做是东欧审阅制度发展的历史缩影,记录了1970年代后期东欧社会文化生态和文艺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对于我们了解冷战结束前的东欧及其文化观念具有很高的价值。

作为同行,华裔记者白晓红比上述两位非虚构写作者或许更加勇敢和敢于冒险。她以极大的个人勇气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英国各个地下产业,暗访不为人知的隐形生产线。《隐形生产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9月版)即是她暗访英国非法劳工生存状况的纪实文学。作者以跨越国界的视角客观叙述,呈现了在英无证劳工的艰苦经历与种种遭遇,揭露了当下英国“血汗工厂”的真貌,真实记录个人境遇与社会制度的种种弊端,同时反思资本世界中利益锁链对人性的扭曲与伤害。

温暖治愈随笔温暖生活

所有你苦苦追寻的,时间会给你答案。《时间会给你答案》(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年10月版)是一部温暖治愈系随笔集。这不是鸡汤文,而是最接地气的真故事+小道理,写出了普通人在这世上所要经历的生活、情感、工作等,用诚恳的语言,让读者从中能找寻到自己的影子。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是把自己活成一种方式,活得没有时间、年龄、性别,与光阴化干戈为玉帛,云山梦水,且听风吟。看似薄情,实则深情。《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年10月版)是知名文化学者雪小禅的全新散文集。作者用深情的笔触记录身边那些真实存在、精神强度饱满的低温女子,以阔大的方式书写人的际遇、浩瀚万物、小而美的素直精神。生命的表达无需外放,真味归于平淡。阅读该书,会让人看到理想化的生活是真实可行的。

有人说,生活的美好,就是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10月版)是新锐小说家、暖文女神卢一桐的最新随笔集,书中记录了66个走心小故事。阅读该书,犹如海边寻贝,不经意间就发现沉睡的记忆,散落在时间里的碎片,看似独立,却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条早已修葺好的幸福之路,但我们却可以拥有另一种完美人生:美好的生活就是不外乎心有所愿,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让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好的时光。《最好的时光刚刚开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年10月版)是知名杂志主编、媒体人小木头的经典随笔文字结集。这些文字见证了朋友圈既文艺又接地气的生活智慧,让假装坚强、内心迷茫的女人彻底释怀和成长。

文化随笔关注阅读和出版

文化学者止庵素以“阅读研究深入细致,文风洗练”著称。《风月好谈》(商务印书馆,2015年10月版)延续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收入其近期的文化随笔和阅读札记,包含对鲁迅、周作人阅读和研究的一些心得,也包括对侦探推理小说、“古拉格”等历史文学、外国文学出版引进等方面的札记。作为文化随笔与阅读札记,作者的文字不饰抒情,不做高谈阔论,从具体话题入手,细节处略作生发对相关人物、作品和历史文化命题自有其态度,也有较高的可读性,可为大众读者提供深入阅读的样本。

近期有两部知名出版人书写的关于阅读和出版的著作非常值得关注,《舍不得读完的书》(商务印书馆,2015年8月版)和《做书:感悟与理念》(商务印书馆,2015年10月版)。前著系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聂震宁关于阅读、书籍乃至出版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随笔和评论及演讲文字。作者从业数十年,对阅读的价值、出版的意义及前景有着长期而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体悟,并以“阅读”为切入点,对整个文化生态有着深入的思考,这是一部出版人以“读书人的立场”写就的读书之书。后著是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关于出版的经验分享。该书被誉为出版人的五堂课,爱书者的启示录。作者以从事出版30多年的丰富经验,结合大量精彩、鲜活的案例,讲述编辑的思路和策略、经验和教训,讨论编辑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出版的理想理念,编辑的书事书情,做书的感觉感悟,尽在作者现身说法中,无不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除了上述作品外,值得关注的作品还有《中国之韵》主编俞悦的文化随笔《小物语》(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10月版),书中文章篇幅短小,视角独特,感悟奇绝,在文字间自然地流露出对灵性生活的追求、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当代知名作家蔡小容的《她从聊斋来》(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5年11月版)的文字皆由作者阅读《聊斋》体悟而成,文章曲折多变,一时情爱,一时惊骇,一时谐趣,一时缱绻,内中充满着作者调控的呼吸与节奏;北京作家宁肯的微博文字结集《思想的烟斗》(商务印书馆,2015年10月版)把2012年到2014年的1000多条微博和近百张照片重新整理,以一个作家的敏锐和一个思者的追索,不倦地诘问、省察,充满了时间的密度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