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岛幼八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倩
又是年关岁尾时,各大媒体都在紧锣密鼓地盘点这一年的成果,回望这一年走过的时代风景。2015年中国有哪些文化人物值得关注和铭记呢?又有哪些人物搅动着时代,站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呢?本报编辑通过对2015年的剔爬梳理,盘点出以下热点人物和致敬人物,供诸君参考。
致敬人物
胡耀邦:诞辰百年纪念会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2015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为了纪念,人民出版社及时推出《胡耀邦文选》,收入了胡耀邦1952年5月至1986年10月间的重要著作77篇,约49万字,包括文章、讲话、报告、谈话、批示、书信、题词等,相当一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胡耀邦文选》的出版发行,对于广大干部群众深入了解胡耀邦的思想业绩和革命精神,深入学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是党史、国史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
钱穆:通晓经史子集的“一代宗师”
2015年7月30日是国学宗师钱穆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被中国学界誉为通晓经史子集的“一代宗师”,学术界各种纪念活动络绎不绝。钱穆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钱穆受到史学家顾颉刚的举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作为史学大家,钱穆主张通识的史学观,强调科学治史,以经治史。
汪国真:他的诗歌曾影响一代人
2015年4月26日,著名诗人汪国真因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终年59岁。“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句脍炙人口的诗歌就出自汪国真之手,他的诗歌在上世纪90年代曾风靡一时,深受当时中学生和大学生喜欢,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新诗精选集《青春在路上》(新华出版社)刚出版半个月,他就驾鹤西去,着实令人遗憾。该书收录了汪国真的诗歌、散文、绘画等作品,这也是汪国真生前的最后遗作,首次让读者近距离、全方位了解多才多艺的跨界奇才汪国真。
孙幼军:中国首位安徒生奖提名者
2015年8月6日,当代著名童话作家孙幼军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去世,享年82岁。孙幼军的一生著作等身,除了大量的童话故事外,还有诗歌、散文、小说、译作等作品形式。在所有作品中,他最喜爱的还是童话创作,他几乎将自己一生的光阴都献给了孩子们。孙幼军的童话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善于用简单、幽默的语言塑造生动形象的童话人物,作品中宣扬了优秀的传统,却不失对儿童的关怀和爱,透露着游戏精神。创作于1961年的《小布头奇遇记》是其初期的成名作,足足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凭着这部作品,他在1990年获得了国际安徒生提名奖,他也是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作家。
草婴:唯一获得高尔基文学奖的中国人
2015年10月24日,著名俄语翻译家草婴(原名盛峻峰)在上海华东医院因病去世,享年93岁。草婴虽然走了,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但凡热爱俄罗斯文学的人,都应该感谢草婴,因为正是他以一己之力耗时20年将俄国著名小说家托尔斯泰的作品全部翻译成中文,他是我国首位翻译肖洛霍夫作品的翻译家,他还曾翻译过莱蒙托夫、卡塔耶夫等人的作品,他一生都在为人们打开瑰丽的俄罗斯文学宝库而努力。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高尔基文学奖的中国人。
董鼎山:中美文学交流的杰出使者
2015年12月19日,旅居纽约的著名作家董鼎山在纽约一家康复中心逝世,享年93岁。生命不息,写作不止,直到逝世前几天,他还在给媒体供稿。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董鼎山就在《读书》杂志开设《纽约通讯》专栏,向中国介绍西方当代文学现状,成为当时中国知识界开眼看世界的重要窗口。他是中美文学交流的杰出使者,被誉为“美国文学大使”。董鼎山的文字,既非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也非绮丽浪漫的抒情散文,而是读书与思考的随笔漫话,这些文章传递了大量欧美文学界、出版界的信息,受到国内读者的广泛青睐。
向天堂中的文学巨匠们致敬
2015年被人们戏称为国际文坛的“灾难年”,继1月29日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因肾衰竭在澳大利亚诺福克岛的医院去世后,在这一年3月末至4月中的短短20天之内,国际文坛又相继陨落3颗巨星。3月26日(当地时间),瑞典著名诗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在斯德哥尔摩逝世,享年83岁;半个月后的4月14日,德国著名作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在吕贝克去世,享年87岁;时隔数小时后,噩耗再次传来,素有拉丁美洲鲁迅之称的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辞世,享年74岁。上述相继驾鹤西去的文坛巨匠们都曾为我们创作过经典的文学作品,考琳·麦卡洛因的《荆棘鸟》,特朗斯特罗姆的《记忆看见我》,格拉斯的《铁皮鼓》,加莱亚诺的《火的记忆》等,曾经都是人们争相捧读的经典作品,有的甚至被同行和文学爱好者奉为圭臬。他们的离去,对国际文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我们向天堂中的文学巨匠们致敬。
热点人物
余秀华:以诗歌为杖 化苦痛为力量
2014年9月,《诗刊》当月号以《在打谷场上赶鸡》为题推出余秀华的9首诗歌,11月23日,其微信公众号平台“读首诗再睡觉”再次推送了她的《你没有看见我被遮蔽的部分》; 12月15日,余秀华到北京参加“最底层的人”诗歌朗诵会;2015年1月,余秀华的诗爆红朋友圈,随后数百家媒体跟踪报道,超千万次转发,上亿次阅读,并引发民间对余秀华诗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同时国内两家知名出版机构一个月内出版了她的两本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湖南文艺出版社)和《月光落在左手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余秀华的走红真可谓是“网络速度”。余秀华 1976年生于湖北农村,出生时因倒产缺氧造成先天性脑瘫,这让她的身体落下残疾。但这一切似乎与她的诗人角色毫不违和,她认为诗歌就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在自己的身体摇晃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她的诗有着大胆的想象和刻骨铭心的爱,语言也具有直击读者内心的力量,她的诗苦痛但不阴暗,大胆而又清纯,充满阳光,甚至有人将其誉为“中国的艾米丽·迪金森”。
柴静:不是多怕死 只是不想这么活
2013年初,央视记者柴静推出自传性作品《看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讲述央视十年历程,告白个人成长经历,备忘中国社会十年变迁。图书面世当月,销量过万,并持续畅销。2014年初,柴静从央视辞职。一年后,2015年2月28日,柴静用《看见》所得版税推出了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这也是柴静辞职后首度公开亮相。纪录片中,柴静披露了自己离开央视的原因,并称在自己怀孕期间,女儿被诊断有良性肿瘤,出生后便要接受手术,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柴静对雾霾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她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因此,柴静开始了这个调查。纪录片一上线就被刷屏,单日点击量逾万,并引发网民对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柴静说:“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千千万万的人都有柴静的想法,但只有柴静为这句平常不过的话付诸了行动。面对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和不时光顾的雾霾,我们到底该如何预防和应对,或许我们都该看看这个纪录片。
敬一丹:退休后谈央视成长记
近年来,退休、养老一直是普罗大众关注和热议的话题。2015年4月,60岁的敬一丹从央视退休,写下回忆性文字《我遇到你》(长江文艺出版社),讲述自己在央视的成长磨练记录以及央视品牌栏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节目的历程,这也是中国社会变迁众多细节的实录,亦是中国各层百姓感人感伤故事的集锦。不论是敬一丹坎坷的求学经历,中年再创的央视磨练、央视节目的反思反省、记者良知、新闻理想,还是全民关注的新闻热点,生动的百姓故事,都在书中充沛着感人肺腑的力量。图书甫一面世即引发销售热潮,作者本人也被邀请到全国各地做演讲。与敬一丹的退休相比,央视各大名嘴的辞职创业更加吸引眼球。继央视一哥崔永元辞职之后,柴静、张泉灵、李梓萌等一线主持也紧随其后纷纷出走第一媒体,选择自己创业,由此引发的主持人辞职创业潮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传统媒体式微、大众创业高涨的大环境下,媒体人的集中出走创业,也并非央视一家,2015年多家传统纸媒和网媒的主编或业务骨干也纷纷选择辞职创业。
刘慈欣:创造中国科幻文学纪录
科幻文学本是小众读物,尤其是硬科幻作品,但2015年由于刘慈欣的《三体》(重庆出版社)获得雨果奖而被国人誉为“科幻元年”。美国时间8月22日晚,备受瞩目的雨果奖在美国西雅图揭晓,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雨果奖,创造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一个纪录。《三体》是作家刘慈欣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主要讲述了中国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故事。早在2014年该小说的英文版在美国上市,就曾获得美国科幻奇幻协会“星云奖”提名,并得到美国读者的青睐。在世界科幻界,雨果奖和星云奖被公认为是最具权威与影响力的两大奖项。《三体》的获奖,美籍华裔科幻作家、该书译者刘宇昆功不可没,正是因为他的卓绝翻译才使得《三体》这部中国硬科幻作品得到美国科幻界的认可和青睐。
屠呦呦:首位获得诺奖的中国女科学家
在获得诺奖之前,或许没有几个人知道屠呦呦这个名字。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获奖消息揭晓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在第一时间推出了中国生物学家饶毅等撰写的《呦呦有蒿》,书中首次披露了屠呦呦以及青蒿素研究独特而漫长的科研历程。随后,人民出版社又推出了全面完整记录屠呦呦人生经历的传记《屠呦呦传》,通过对她本人及其亲友、同事、学生等的探访,以及130余幅她本人珍藏的照片,为读者展现了一位杰出女科学家成长、学习和工作的独特经历。
大冰:真实的故事自有万钧之力
“二流主持人”逆袭成为“一流作家”并非没有可能,百万畅销书作家大冰就是最好的例子。2014年10月,“二流主持人”大冰推出暖心故事集《乖,摸摸头》(湖南文艺出版社),讲述自己十余年的江湖游历及其朋友们的爱与温暖的传奇故事,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至今已销售150万册。2015年8月,大冰推出新作《阿弥陀佛么么哒》(湖南文艺出版社),依旧是独一无二的江湖故事、特立独行的泼墨文笔,但新作愈发有情有义,有如一碗酒,可以慰风尘。新著上市3个月,狂销80万册。书中的12个真实江湖故事,既有弥足珍贵的亲情,也有真心不渝的生死爱情。这些故事与风花雪月无关,与鸡汤小清新无关,有的只是无畏的奋斗和孤身的寻找以及疯狂的爱情和极致的浪漫,12个故事,12种真实,给所有心怀希望的人们以温暖和光芒。
阿列克谢耶维奇:以独特视角书写战争的残酷和真实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素来争议不断,今年也不例外。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宣布,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A.S.阿列克谢耶维奇因其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消息一出,各种评论铺天盖地,很多人问:阿列克谢耶维奇何许人也?在此之前,国人对其或许知之甚少。她擅用与亲历者访谈的方式写作非虚构作品,记录“二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大奖揭晓之后,其中文简体字版权拥有者磨铁公司在第一时间组织策划、由九州出版社出版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重磅作品《我还是想你,妈妈》和《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前著讲述孩子们眼中的战争,记录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幸存儿童的口述战争记忆;后著记录女人眼中的战争,详述了100万苏联女兵参加“二战”的历史事实。作者从女人和儿童的视角书写了战争的残酷和真实,使读者对战争亲历者带来的强烈震撼感同身受。
中岛幼八:以亲身经历为中日两国友好做见证
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为纪念这一盛大庆典,相关读物可谓汗牛充栋。2015年7月,一个日本遗孤撰写的回忆录《何有此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简体中文一面世,即受到媒体和读者的格外关注。这是一部感动中日两国的感恩与励志之书,一位执著的日本老人,用50年人生回报中国人15年的养育之恩;同时这也是 一部个人史,书写了日本少年在中国北方农村长大成人的传奇经历。由于该书,更多日本人正在被改变。该书作者中岛幼八是一名日本的中日友好活动家,他始终对中国怀抱感恩之心,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中日两国友好做见证。这也是他70岁高龄写作该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