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向经典提问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6/1/5 作者:


《文学经典·故事·方法论》刘俐俐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版/38.00元

○刘海燕

学术研究本质上是反思性的,提出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学术创新和学术进步的必然途径。读《文学经典·故事·方法论》时,强烈感受到的便是作者立足当下对为何以及如何阅读文学经典的反思,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则是从新角度向文学经典提问。作者独辟蹊径,关注和探讨了一般读者对文学经典的阅读。她认为,一般读者对作品的喜爱以被其感染、激动和引起联想为基本前提,那么研究一般读者阅读文学经典就可细分为如下问题:哪些作品会成为一般读者文学欣赏的对象?这些作品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形成的?有怎样的艺术机制?为什么读者会喜欢这些作品?

一般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叙事性文学作品时,主要关注点是故事,因为讲诉和倾听故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这是一般读者以故事为中心阅读叙事性文学经典的“人类本性基点”,也赋予了从故事阅读角度研究一般读者阅读文学经典的人类学依据。基于此发现,作者推进问题:是否可能形成适合指导一般读者以阅读文学经典中故事为主要线索的文学经典批评方法论。对此问题的回答乃作者此书最为重要的理论目标,她具体表述为:“尊重一般读者以故事为切入点阅读文学经典的规律与特点,顺着故事如何被阅读的逻辑,立足于文学批评,自觉运用与之适应的各种方法,从理论上说清楚读者在故事中获得什么体悟的文本根据,即小说艺术效应如何形成的机制。并能从意义角度,描述小说作品中故事的方式,阐述对故事的理解及其意义。”

故事理念的文学批评观,在作者看来既是一种批评思想,也是一种批评原则,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方法。体现在具体的研究中,故事理念下的文学经典研究,基于文本阅读体验,在理论推演和个案分析相互结合双向互动的方式中进行。作者选取古今中外十数篇经典作品,从作品内外精神同构、系统观、宏隐喻、口头与故事相同、互文、品味与辨析讲述者、文学文体学等视野对之进行了重读和批评实践。或许是因为作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般读者的经典重读,其预期社会价值之一也是指导中小学教师以及一般读者阅读经典,所以作者对上述批评方法的命名更为具体,而没有采取学科共举的方式。但整个批评实践中,其关涉到的学科有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美学、文艺心理学、叙事学、口头诗学、民间文艺学、等多个学科。在多学科交叉的视野和方法中,作者的学术立足点始终是文学,面对文学现象,提出和思考文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