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
摘要:
完善文化消费市场,还有多远的路要走?《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3)》报告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为1万亿元左右,缺口超3万亿元;中国社科院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文化产值比上升至3.48%,而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率却下降到2.20%。需求存在但如何挖掘是目前文化消费需解决的问题。
文化消费,无论是怎样的形式,说到底还是供需对接的问题。在对接中,既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更要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说:“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在不断增长,但是不能只强调文化数量上的增长,还要强调文化产业在质上的内涵式发展,以及科学、有序发展。”
地方文化消费季效果明显。“第三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显得格外热闹。来自北京市文资办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10日,累计消费人次4857.41万,消费金额112.1亿元。与第二届消费季相比,消费人次增长28.8%,消费金额增长10.1%。同时,整个惠民文化季期间,网上消费金额55.67亿元,占消费总额的49.7%。为期三个月的“第二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期间,直接参与52项重点活动的人数达6865.88万人次,直接带动文化消费46.67亿元,较首届分别增长295.82%和82.3%。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2月29日,南京市首个城市文化消费服务平台“文客网”上线,为文化消费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选择。
文化消费试点大幕拉开,实现从补贴生产到补贴消费的一次转变。2015年,文化部开展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项目。据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吴江波介绍,作为研究文化消费政策的课题,该项目从全国东、中、西部选择典型地区,分别为东部的北京市海淀区,中部的安徽省合肥市和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部的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采取不同的促进文化消费的措施进行政策试点。试点中,东部试点通过政府搭建O2O大数据平台拉动文化消费,在中部通过公众号引导消费者参与,刺激自主文化消费,在西部则提供文化消费补贴培养消费习惯。通过对接当地居民消费习惯与消费需求,挖掘文化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