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夜雨
融合出版将成为“十三五”时期中国出版的主题。在传统资源建设上,馆社店三方业务工作一贯关系清晰。自数字资源建设启动后,图书馆、出版社与馆配商三方业务边界发生变化,并造成业界困扰,三方角色亟待重新审视。
馆社商高度关注图书馆资源建设新模式
2016年1月初,以“出版社融合发展与图书馆资源建设”为题的第五届图书馆资源建设学术交流论坛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图书馆馆配工作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BALIS资源协调中心主办,旨在加强图书馆资源建设经验交流,探索馆配主体各方的利益平衡点,最终促进三方之间的和谐联动,健康发展。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邬书林作了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努力提升学术出版水平》为题的主题演讲,希望图书馆人把握图书情报工作的挑战与机遇。他认为,图书馆人要坚守图书情报的本质功能,努力提升水平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关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表示,融合出版将成为“十三五”时期中国出版的主题。中央对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高度重视,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对于整个出版业尤其是传统出版业吹响了新的号角。他预测,在“十三五”时期,学术产品供应与学术产品消费将实现双向增长。从消费端来说,市场需求大幅增加,数亿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的高端文化需求将释放;从供应端来说,纸书采购总额保持稳定,数字资源采购尤其本土数字资源的采购将持续增长。在融合出版背景下,出版社与图书馆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上,将形成新的合作模式,形成良性互动。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图书馆馆配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郑岩,BALIS资源协调管理中心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熊丽,人天书店集团董事长、全国馆配商联盟理事长邹进以及来自北京地区和其它省市的图书馆、馆配商、出版社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武汉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张洪元、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郑兰、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钱崇豪、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采编部主任韩淑红、美国EBSCO公司大中华区副总经理公丕俭受邀发言,进行了学术交流。
馆社商角色亟待重新审视
由于数字资源平台的行业变革特性、内容集成特性、流程集成特性,我国数字资源建设启动后,馆社商业务边界发生变化,造成业界困扰,馆社商角色亟待重新审视。张洪元在主题演讲中提出,在当下的数字资源建设中,要重构业界秩序,馆社商角色应如何作为。他认为,在目前的数字资源建设上,馆社商业务呈现出明显的融合性特点,馆社商业务关系已从过去相对单一的线性模式,转变为多维立体互动模式,只有三方合作,形成合力,才能共赢。
出版社应向海外出版商学习
张洪元观察到,目前,国外出版商已介入图书馆整个数字资源建设与处理过程,已形成基于平台的完整工作链,表现在出版社在出版的厚度与广度方面不断拓展,并以各种方式提供出版服务;大型出版商基本不再依赖中间商销售,而是自行制定销售许可、销售策略,主导销售,提供并决定文献的多种采购方式;负责自产资源的组织与揭示,如提供元数据、编目数据、目录甚至部分书影等;提供统计分析,参与用户培训与服务等售后服务;以及负责文献存储等。
而国内数字资源售卖仍为传统出版与销售行为模式,且出版社能力不一、诉求不一,局面僵持。譬如他认为,多数出版社具备图书数字化能力,但多数出版社不具备图书数字出版能力;代理商销售则常常有平台无资源。国外出版社做法值得中国出版社学习和参考。
虽然整体上图书馆纸质图书采购比例下降、采购副本量减少,但图书出版品种数在增长,且图书供给在增加,收藏价值仍在,纸质馆配市场规模仍在增长,纸质图书维持生存和发展仍有空间。而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采购,目前绝大部分是国外资源,剩下的配额也主要被技术商或平台商所把持,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出版能力建设和数字产品供给方面有大阔步发展的潜力。如2015年,社科文献出版社数字资源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正式用户数量为 130余家。因此,谢寿光判断,伴随国家融合发展政策的推出,各出版机构应重新定位,坚持立足内容,在发展方向、业务模式、经营管理模式、思维模式上有所改变,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上深度融合。社科文献社也将通过资源整合、基于数据库产品的技术研发,全面推动出版社的角色从产品提供商转向专业知识内容服务商。
高校图书馆要建设新的采访策略
就高校图书馆整体来看,由于读者使用需求的变化,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流通量逐年减少,利用率下降,图书馆核心业务传统馆藏建设地位出现动摇。随着图书出版行业的融合发展,高校图书馆采访策略也将进行相应调整。
钱崇豪提出建立馆藏分类五大管理体系,即基本馆藏品种优选、辅助馆藏扩展需求、核心馆藏学科覆盖、资料馆藏形成特色,使馆藏建设更加精细化。馆藏分类管理对采访要求是,订单按学科门类、教学层次分类;进行全品种覆盖;建设回溯采访专用平台;加大数字资源发展,尤其电子图书采访方面,高校中,最受欢迎的电子图书是教学参考书。
具体来说,即在基本馆藏建设方面,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听取专业教师的意见,对相关的专业图书采取品种优选的策略,建设针对性的教学参考馆藏。在辅助馆藏建设方面,为满足扩展阅读需求,兼顾其他专业图书和修养类图书的采访,选择经典和重要的图书,优选高品质的版本,作为全面馆藏的必要补充。在核心馆藏建设方面,根据学校的重点学科布局和馆藏的传统优势,确立核心馆藏,对相关图书实行品种覆盖的策略。在资料馆藏建设方面,在数字化阅读普及的大环境下,重视资料性文献的采访,作为纸质文献采访的一个重要关注点。重视会议录、手稿等非正式出版物的采访,使之成为特色馆藏。在其他馆藏建设方面,严格控制考试类、休闲类图书的采购,通过配置电子图书和其他数字资源方式满足相关的合理需求。
馆配将成为电子书主渠道?
邹进在2015年一直致力于其电子书平台畅想之星的推广,他认为,目前图书馆主页登录人次、电子书下载数量、虚拟参考咨询等指标已经全面超越读者到馆人数、图书外借册次和咨询台接待人数,未来的图书馆将以移动阅读为主要的阅读方式。也因此,他提出,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三大件是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书,而馆配将成为电子书的主渠道。就其搭建的电子书平台来看,他认为要建设成集版权管理、新书发布、电子书采购、销售、借阅和知识发行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和知识发现平台,最终让出版人、馆配商、用户、读者都在一个平台上运作。
郑岩则关注数据标准化问题,他提出,目前国内图书馆数据标准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如,首先编目数据不统一,图书数据参差不齐;其次,与国际标准衔接不畅,我国国内数据标准由全国图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来制订,标准主要集中在资源加工、编码、标识和术语,但缺少管理、服务以及数字图书馆相关标准。而且由于标准制定起步比较晚,与国外在标准衔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三,电子书标准不完善,国内市场存在多个不同标准,而且标准间互不兼容,既浪费了资源又阻碍了产业发展。
要破解这一难题,郑岩同时提出了规范我国图书馆行业数据标准的三大呼吁。一是根据中国市场特点和市场管理体制,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并约束行业相关单位遵照执行。二是标准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纸质图书和数字资源标准化,而且还要兼顾馆藏、经费、各类型服务、图书馆规划和世界主流标准的衔接等等。三是出于数据规范化和成本考虑,建议数据由出版社按照统一标准制作,馆配商和图书馆一起共享资源,从源头上解决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也避免浪费。他同时认为,此项工作初期出版社投入较大,应该共同呼吁将其作为国家战略,从源头形成统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