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她们在2016想什么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6/3/8 作者:


张 辉

女性、音乐与出版

■莫蕴慧(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

“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女性创造历史的见证,回首女性为争取自身权利和解放的漫漫长路,我们可以看到她们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努力的身影。在音乐领域,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例,传统的西方音乐研究都是以男性为中心,女性鲜为历史记载,长期以来我们心中热爱的音乐家大多为男性——大多数人只知道舒曼和门德尔松,却不知道克拉拉和范妮,也不知道瞿希贤和周小燕,虽然她们拥有不输给男性的音乐天赋和后天努力。所以,我们更应该记住她们的名字,不光因为她们是优秀的女性,更因为她们作为音乐家为音乐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而在当今出版业,无论是在作者群体还是在出版人行列,男性与女性并无本质差别。这也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可以真正意义上拥有与男性相同的平台与机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出版人中的女性,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应该比男性先天具备一种优势,那就是更加懂得“孕育”。孕育一本书如同孕育一个孩子,我们或许会具备更加敏感的感触,给予更加耐心的呵护,寄予更加美好的憧憬。因此,当有人频频疑惑出色的编辑和优秀的母亲是否可以定义在同一人身上时,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事业与家庭绝不应是对立的,对待两者应抱以同等认真的态度,这才是对人生负责的做法。

值此节日,祝所有女性出版人节日快乐!希望我们一起,坚持出版理想,始终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满怀憧憬,发挥所长,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共同演奏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华彩乐章!

做有理想支撑的出版人

■苏 桦(贵州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时光飞逝,光阴如梭。偶然回头,才猛然发现从事编辑出版行业已快30年。从当初对出版行业懵懂无知,但怀着满心好奇和理想追求的愣头青,成长为所谓的“资深出版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回顾已然逝去的30年,有很多收获和感动,也有很多遗憾。

以女编辑身份进入出版行业的我,怀着满心对出版行业的好奇和对图书的热爱,以梦为马,以为终于找到可以策马扬鞭、巾帼不让须眉的战场,但是在漫漫的工作中,却发现出版行业并不像最开始以为的那样美好和光鲜,有时甚至感觉相当的枯燥、力不从心。

出版工作是编辑、印刷、发行三位一体的一项系统工程。编印发各个环节相互联系、制约和促进,具有严密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但同时各个环节又有着各自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做一个优秀、负责的出版人,既要能够深入出版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更要从整体上把握好出版工作的发展势态。面对如此高要求的知识积累和繁复的工作,从小争强好胜的我,也突然败下阵来,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弱女子,渐渐也便对这份工作生了厌倦。但是最终成为一个资深出版人的理想以及认真做事、不服输的态度警醒了我,让我在单调、枯燥的工作中找到了乐趣,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充实自己,渐渐在这个行业站稳了脚跟,并从此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媒体时代,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日益严峻的出版业态和行业趋势,对出版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出版人在不断提升和丰富自己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学会站在社会的最前沿,坚定信念和理想,努力提高应变能力,学会迎难而上,中流击水。抓好改革发展的好时机,努力促进自身转型。

北宋理学家张载“横渠四句”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想用这四句话来概括现代出版人应该具备的理想追求和使命感是再合适不过了。出版是一个产业,但是它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民文化素质的体现,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出版人,是当前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国家和这个时代交给我们的关荣使命。

为此,贵州人民出版社打算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培养高素质、有理想、有追求的出版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以打造精品力作,传承中国优良出版文化为己任,加强优质电子出版物和网络视听选题的融合开发,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争当时代的弄潮儿,为全社会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放慢脚步 传承文化之美

■马 梅(新蕾出版社社长)

在这个极富生命力的季节,能和众多女性同业伙伴隔空共话出版工作,很荣幸。在12年的出版职业时间里,我们真切地历经了,从一本书到一个屏幕,从“哗啦”一声翻开到无声地滑过,从印刷艺术是对质感的追求到数字技术是对科技感的要求,我们和我们的出版一起从小生态走到了大时代。这其中,变化的只是方式,不变的是我们作为出版人的精神担当。

2016,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正值壮年的新蕾出版社再次创业的起点之年,除了要匆忙赶路还要停下来思考。新蕾社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团队,不仅要有大展拳脚的抱负、跃跃欲试的活力,还要有把做童书出版的那份责任始终放在心中的敬畏。新蕾社的“国际大奖小说”书系,品种规模不足百册,几年来累计发行超过3000万册,是因为一直坚持每一部都是精品,每一个细节都要最好呈现,“国际大奖小说”已经是新蕾社的保留品牌。发行数据的振奋一方面让新蕾社的产品在市场认可度上大有提升,另一方面也提醒新蕾社应该及时借助吸引力经济来做影响力。

“加减并举,传承为重”,站在新的起点上,不仅要有做商业的敏锐和理性,更要有做文化的关注和理想。将文化的交流、传播与传承放在首位,审慎地对待自己的出版事业,发掘作品的内核,精雕细琢,让出版充满工匠精神。

2016年是新蕾社的“博物馆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让青少年读者接受厚重的历史文化熏陶,一生都将受用不尽,这也是出版者的责任。博物馆作为人类知识的殿堂,珍藏着人类文明的记忆,我们邀请了国内最权威的专家团队,拜访了上百家博物馆,几百万字丰富翔实的资料,几千幅珍贵的插图,历时3年精心打磨出“博物馆里的中国”系列丛书,面市后将会同多家博物馆进行推广讲座,让读者真正感受到中华历史和文化之美。

我所理解的出版者不仅是整理者、记录者,更是传承者、传播者,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劳动,将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知识、艺术、智慧和人文光辉以出版的方式呈现,让更多的人获得帮助和享受。今天,我们通过古代典籍了解到先哲的思想和古人的生活,而我们现在做着的工作,也会让后世了解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传承人类文明的历史,离不开一代代葆有工匠精神的出版工作者,出版的伟大意义也在于此。

选择出版工作,我是幸福的,无论时代如何瞬息万变,希望每一名出版工作者能够回归到出版工作的本真,放慢脚步,传承文化之美。

找到流行和经典之间的路径

■姚雪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社长)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至今已走过25个年头,百花洲人始终高举“文学立社”的旗帜,致力于经典阅读与流行阅读两大板块的建设,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和期望,出版了《2015年中国文学排行榜》“诺贝尔获奖作家精品系列”《国学大师评传》《中国记忆》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精品图书。近两年来,出版了《摆渡人》《纸牌屋》《应许之日》《我们》《言叶之庭》《老牌政敌》《萤火虫小巷》《满满都是我对你的爱》等一系列畅销书,打造了市场图书的全新品牌形象。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的大学生郑微到《与往事干杯》中的少女蒙蒙,从青春文学掌门人辛夷坞到上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陈染,在百花洲人的努力下,两代女神作家会师百花洲上。当读者合起手中的书卷,细想下来:经典作品与流行阅读,何尝不是读者与作家之间横跨时间、空间对话的魔比斯环?

在流行和经典之间找到同一种路径,这是一个高超的命题。什么样的书,值得我们恭恭敬敬去捧读,什么样的书能够在书架上永远存留?经典是建立人的信仰和生命形态的学问,它给予人性以方向和归宿。作为文学出版人,身处其中,我们以为对文字已很了解但实际依然陌生,我们以为对文学已经熟悉但实质上依旧茫然无解。在流行文化的一次次困扰中突围,在一次次短暂的市场迷狂之后,作为出版人,最终的理想仍是找到经典的路标,最终的期待依然是出最好的图书。

女性与出版

王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编辑”是一个对知识技能与谋略智慧都有一定要求的职业。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女编辑是编辑队伍中的主力军。对于女性来说,编辑是一个相当合适的职业。但倘若你要从事编辑这个职业,最要紧的还是热爱,我入行30多年,能够坚持到今天,最大的动力即来源于此。在热爱的同时,尚需设立目标,要求自己一定要做成功至少一套或一本书。这个过程会让年轻编辑体会到这个行业所要求的韧性。做书,既需要全心投入,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才华凝聚到所做的产品中;又需要把握节奏,合理分配从组稿、审稿到印刷、营销等每个环节的时间与精力;还需具备独立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而不是仅仅承接领导布置的任务或跟风报选题。最终,通过图书的被认可,达成自己的理想。以我社刚刚获得上海图书奖的《一个瑞士人眼中的晚清帝国》为例,这本书就很好地体现了编辑力。史料、照片、图片一直都存在,但那只是散乱的材料,需要好编辑找到恰当的人和巧妙的剪裁方法,才能变成一本好书。所以,要做一名优秀的编辑,需要有好眼光,还要培养自己协调、组织和管理的能力。

作为出版人,出了好书才是最开心的。值此“三八”妇女节之际,祝愿行业内的女编辑们事业进步,享受成功的喜悦!

龚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女同胞入职出版,女员工多于男员工,已成为出版社普遍现象。我觉得,这景象于公于私都是大大的利好。首先,女性大都具有善良、敏感、悲悯、爱美、细腻、耐心、重精神、淡泊名利等天性,而这些恰恰是能沉得下、能感知作品内涵、能打磨出精品之所需,就如茁壮的庄稼需要适宜的土壤、养料、空气、水、阳光和温度一样。同时,出版是很特别的职业,其领域集纳古今中外文化之精华,有数不尽的旖旎风光、说不完的传奇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去体味,能日日浸润其中,观赏、学习、进取,有哪一个情怀女子不会为之心跳呢?投身出版,我们三生有幸。让我们以书香为伴,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拓展视野,丰富学识,提升自我,倾情奉献,让灵魂高贵,让生活美丽,活出不一样的人生精彩。

周晴(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出版是一项蛮有意思的工作,在这个行业做了20多年,我发现,她带给你工作的收获和意义的同时,也在不断催你成长,给你见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这种感觉挺好的。现在的年轻一代中,做出版的女性越来越多,我觉得女性确实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做少儿出版,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更年轻的未来一代,为他们的精神成长提供养料,是他们梦想的起源地,我们更需要用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多元才华,需要用踏实的工作态度,用与这个社会和世界同步的沟通方式,用我们的想象和创造力,来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合适的书籍和精神食粮。所以心中时常会升腾起一种责任和使命。

出版理念

任耕耘(黄山书社社长):做出版需要有大局观。要把牢政治导向,不踩红线,做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出版需要坚守梦想。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文化企业,自负盈亏,出版社经营的压力很大,作为社长,需要有人文情怀,要有出版梦想。出版活动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活动,更是一项传递正确价值理念、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引领社会文化风尚和价值追求的社会活动,经营中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选择,大浪淘沙,出精品力作。

张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与出版行业的结缘是很偶然的。我是学工科出身的,长期以来,一直在高校从事教育教学与研究,这使自己对图书出版工作有了更多的关注与思考。出版工作的规律与出版行业的特点,决定了我一直处于学习的过程中。

从业这么多年来,有两点感触至为深刻。首先是出版行业的变革时刻在进行着,这就要求出版从业人员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快的时代,内容呈现形式在变,销售渠道在变,用户的价值观在变,出版人员作为知识传播者,一定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要对社会、对所在领域有着比用户、比读者更多的了解。比如说我这个60后,必须知道90后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渴望为社会提供些什么,而不能一味地用60后的眼光来看待或要求他们。再比如,学术出版人员必须融入学术发展前沿,了解学术发展状况,否则无从谈策划。因此,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是出版工作者必备的基本能力。

其次,很多人说互联网给出版行业带来了冲击,我并不这么认为,相反,我觉得互联网给出版行业带来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改变。吴晓波提出“互联网=连接+价值观+内容”,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互联网让出版内容有了更多的传播载体和传播形式,使出版不再局限于纸质,扩大了出版的影响力。同时,互联网构建的社群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和精准。以前,出版社跟读者之间的沟通只能通过代理商、渠道商来进行,现在出版社能够直接接触终端用户,了解读者需求。而优质产品的价值,无论是精神层面或物质层面的,无疑是社群得以维持的最重要的保证。

对于女员工来说,要善于在变化中平衡好家庭与事业等多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多种角色的定位与转换。相比来说,职场女性面临的挑战要比男性大,出版行业女性又占据多数,从事文字工作的女性往往会比较细腻、敏感,工作中比男性有优势,有时也容易纠结。在校学习期间,尤其在中国,只要读好书就可以让你有很好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人际关系较为单纯,但是在工作后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女性要在工作和个人生活中找到好的平衡点,并且要努力成为有品位、有趣味、会讲故事、能跨界、会玩儿,而且有点小追求的人,这也需要出版界的女同胞们科学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