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童书阅读最容易掉进去的“大坑”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6/3/11 作者:


李岩

3月,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一如既往,开启童书专题的策划和呈现。这期,我们聚焦“童书阅读最容易掉进去的'大坑'”。希望尽可能集结目前最活跃的童书编辑、童书作者、童书阅读推广人、童书经营者等圈内专业人士,共同探讨这个话题。让我们的阅读和亲子关系从此变得愉快,从容,不焦虑……由于版面有限,我们会将这个话题持续下去分期呈现,并在官方微信(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上逐一发布,敬请关注。

儿童阅读中的三个误区

■林文宝(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创所所长、现为荣誉教授)

儿童阅读并非单一孤立的事件。我们知道儿童阅读的发展是儿童所处的文化、社会、生活等外在因素,与阅读的本质、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等内在因素两方面互动的结果。影响儿童阅读的能力有学生、学校、家庭、教学等四种因素。再从学习来看阅读,它是一种社会行为,与动机、内容、互动三者息息相关。

我们总把阅读当作是独立与单一的事件。论述多,却少有从儿童的立场来看阅读。大致说来,目前对儿童阅读的教与学,似乎有三个误区:

对儿童文学的认识不足 所谓儿童文学是指特别为儿童设计或书写的精神食粮。这里的儿童是指0岁~18岁。这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定义,18岁以下是被保护的(食、衣、住、行、育、乐)。其立足点是以儿童为本位,不论在心理、生理与社会等方面皆合乎儿童的需求。就读物而言,其最基本需求是:适合儿童阅读,或能引起儿童兴趣的文学。儿童文学并非单指虚构性的文学作品,亦当包含非虚构性知识性读物,甚至工具书。目前,所谓阅读大多以文学作品为主,尤其是绘本。又有高大上的大人,要求孩子阅读高大上的读物,这是典型的高调。

课内、课外不分 就目前的儿童阅读现状而言,明明是课外,却把它当课内处理。如果是课纲里的课程,理当有教学目标、教材与教学方法的规范,而事实上是一片空白,于是各校与教师似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花招百出,外加作业、测验、评鉴满天飞,其实受害者是学童。所谓儿童阅读,既是课外又何必有太多的干预。阅读有休闲娱乐、丰富思想、增广见闻、生活需求与增加专业技能之别,学童每天已有五六堂正规课程,我们难道不能放任学童自己选择阅读?目前的儿童阅读,似乎只是成就了所谓阅读名校与阅读名师而已。

认为阅读是语文老师的事 如果阅读是课纲课程之一,理当另有专业的阅读教师。阅读是学习的必备能力。所谓的阅读课乃是针对各种不同的阅读文本,提供可行的阅读方式。各种不同的课程,有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于是所谓的各科教学,亦只不过是各种不同的阅读教学而已。我们必须理解阅读是各科全体老师的事,如体育老师最少也要教会学童学会有关体育相关信息的阅读,才能算是了解阅读的意义。

当然,儿童阅读的优劣,其关键在于有影响力的大人,大人是指父母与师长,而最重要的原则在于“以身作则”与“认清对象”。只要大人能有阅读习惯,并能提供阅读环境,自然会有喜欢阅读的儿童。同时,大人更当认清儿童阅读的需求,在性质上,我们要明白成人的阅读乐趣跟儿童有所区别,且儿童本身亦有个别的差异。

选好绘本的两大宗旨■彭勤露(凯叔讲故事编辑)

在“凯叔讲故事”的公众号后台,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妈妈询问有关如何挑书的问题,例如“几岁的孩子适合读什么书”亦或“女孩(男孩)适合读什么书”等等。虽然我每天都和大量的绘本打交道,却仍然感觉这些问题很难回答。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不仅会形成自己的个性气质,也会养成自己的饮食、穿衣偏好,当然也会形成自己选书、看书的独特“口味”。所以,要找出一本一定适合某类或者所有孩子看的绘本,可能是mission impossible。但是有没有好绘本的标准呢?一定有!结合我自己的经验,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两点。

有趣!有趣!有趣!永远是挑选绘本的第一宗旨 童年阶段,正是孩子想象力最为奔放、个性最为自由的时期。如果在这时,孩子能从阅读绘本或是其他书籍中获得有趣的情感体验,让他感到原来读书可以带来心灵的放松和自由,那他将可能终身爱上阅读。根据我的观察,凯叔讲过的故事中,能把我们自己逗乐的故事也常常很受孩子们“追捧”。

不要试图用绘本解决孩子的某个“问题” “孩子不听话,我该让他读什么绘本?”“孩子不爱学习,我该让他读什么绘本?”……常常有父母提出这类问题。事实上,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绘本已经不再是让孩子体验阅读快乐的载体,而异化成为了灌输某种功利教育目的的工具。而孩子们会怎么做呢?他们会敏感地意识到父母的企图,越读越觉得索然无味,最终放弃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当然,真正好的绘本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引导孩子目的,例如《呀!屁股》会让孩子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更加了解和爱护自己的身体。《喝洗澡水的怪物》也可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但这种效果绝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孩子在聆听一个好玩、有趣的故事中自己感受到的。

让孩子爱上阅读需要爸爸妈妈的引导。我想如果每一位爸爸妈妈,都能更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发现他的心理需要,也许就能找到真正最适合他的好绘本,美好的阅读体验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

别被蒙在书上的假象遮蔽眼睛

■谢倩霓(儿童文学作家、《少年文艺》执行主编、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

一定要警惕“封面推荐语” 对于一本新书,如果对作者本身不了解的话,我们选择购买和阅读的依据,很大程度上源于“封面推荐语”。而现在,出于市场和宣传方面的考虑,而且也出于“名家推荐”操作程序的简化甚至扭曲等原因,这个重大依据越来越水,越来越不靠谱。

我曾接到一位陌生作者的电话,说一家出版社给她出了一套书,是某某名家联手推荐,希望我能给她写书评。但读过作品后,我认为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创作,完全没有达到出版的最低水准。我想,如果推荐者真的看过这样一本书,他们绝不肯让自己的名字被如此借用。很多名家拥有公众话语权,但是他们没有时间、也不会有如此耐心真正去阅读一部新作者的作品,但来自出版社方面的请求,他们又情面难却,当然有时也是出于很愿意举荐新作者的好意,他们不仅书没看过,连出版社方面替他们拟好的推荐语都没时间看。这是一个很大的坑,是看不见的市场各方面的力量联手造成的,连我这个在写作领域和图书出版领域深耕了20多年的老手都经常上当受骗,更别说那些缺少辨别能力的家长和孩子了。

一定要警惕冠以崇高伟大丛书名的系列图书 市场上因为有一些图书质量确实不错,经济效益也非常好,致使跟风出版者蜂拥而至。我曾见过一位有一定名气的业界人士在一个儿童文学写手群里组稿,说有家出版机构要出版一百部“中国历史上最新原创经典童书”(大意,具体名字忘记了),现在只组到20多部书稿,大家手头只要有稿子,只管砸过来,都会有机会出版。这样的“经典童书”,大家可以想象是什么品质。

一定要警惕“著”和“编”的区别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位小读者气愤的留言:“这个书根本不是某某某写的!大家千万不要上当受骗!”我再仔细一看,那书本来就不是某某写的,而是某某编的!别说小读者,我们很多家长也搞不清楚“著”和“编”的关系,何况书的封面上还特意只突出名作家名字,那个“编”字能有多小就有多小。不是说所有编的书都不好,很多编者非常有水平,设置出非常好的体例,精心挑选文章,非常值得一读;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编的书,只是出版机构借用了某名家的名字,大多是名作家的名字,而书本身是出版机构或什么团队操作的。如果编者本身有水平、又能认真负责,那么这样的操作方式问题也不算大;可惜的是,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所以,就会在图书市场上形成一个又一个难以识别的坑。

十个阅读大坑请家长绕行

■保冬妮(儿童文学作家)

别期待阅读对教养能立竿见影

■方素珍(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两岸阅读推广人)

如果父母不小心踏入引导孩子早期阅读的误区,不仅不能有效促进孩子阅读兴趣,往往还会起到反作用,让孩子产生对阅读的抗拒心理。

急功近利 在我们进行推广阅读的时候,会告诉父母阅读对教育孩子好处多多,通过早期阅读可以让孩子改善不良习惯,可以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情商教育、科普教育等。于是很多父母如获至宝,马上积极应用。比如,看到孩子非常喜欢书中的熊宝宝,马上对孩子说:“你看,熊宝宝多乖啊,会收拾玩具,你也要像熊宝宝一样,做完游戏把玩具收拾好,好吗?”没想到,宝宝反驳“我不要!”。父母立即心灰意冷,觉得阅读根本没效果,这种情况,就是父母对阅读有过高的期待,期待阅读对教养能立竿见影。

但是,对于孩子而言,阅读的效果通常都是潜移默化的。在阅读的当下,孩子不一定能做出和故事主角一样的反应,但是时间长了,你会在生活中惊喜地发现故事对孩子的影响。

有位妈妈每天给孩子念故事,可是孩子并没有什么反应。有一天,孩子看到一位小女生跌倒了,居然会哄着对方:“跌倒跌倒,站起来,拍手拍手,向前走。”这几句正好是妈妈前几天为他朗读的故事中的一首儿歌。孩子看到别人跌倒时,脑神经回路立刻连结到曾经听过的儿歌,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这就是阅读的效果,虽然孩子在阅读的当下,并没有立即地反应,但是,却会在他生活的某个时刻发挥作用。

照搬专家书单 除了对阅读的效果期望过高、过于急迫之外,部分父母对于如何选书感觉茫然,从而照搬专家开列的书单。信任专业人士虽然没有错,但是完全照搬书单,就可能出现所选图书不适合自家的孩子,从而降低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比如,专家提到,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多读故事书培养想象力。但是,爸爸妈妈发现小家伙并没有聚精会神听故事。而是左顾右盼,动来动去。这时候,父母就沮丧了,专家说得也不对,我的孩子根本听不进故事!实际上,专家开书单只是遵循一种平均的、大众的标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有个人的喜好。所以,专家的建议只可以作为参考,具体选什么样的书才适合,那得最了解自己孩子的父母,在书单的范畴内精选和特选。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对某类书不感兴趣,不要强迫阅读。可以尝试更换其他类型的书籍。有一天,你可能会惊喜地发现:哦,原来我的孩子对车子特别感兴趣,阅读之后会和周遭的生活连结,在路上即可指认那是消防车,这是火车,那是汽车……这是父母发现孩子阅读兴趣的过程,而不是硬套一般选书的标准。

让机器代替父母 新时代有各种电子产品出现,有图又有文字的电子读物,不但配合动画直观,还能发出声音给小朋友讲故事,功能齐全,科技简直太伟大了,解决了父母没时间陪孩子阅读、不会讲故事的难题。电子读物属于热媒体,容易吸引孩子目光;最近这几年,世界上最大的儿童书展也纷纷设立电子书展位,许多从事绘本制作的出版社,也都顺应时势推出电子书。而纸质书属于冷媒体,没有令人炫目的声光电效果,但可培养静心阅读的能力和思考力。

因此,千万别让学龄前的孩子整天盯着手机或计算机屏幕,这完全不利于他们的眼球发育。技术对孩子的影响,远远大于艺术对孩子的影响,松居直先生曾说:“我们不能靠机器养孩子,孩子不是通过机器制造出来的。”

家长应该认真观察孩子的个性和需求,没有任何机器能够取代自己的爸爸妈妈。对孩子而言,父母的声音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父母的表演,比动画更有亲切感。有些父母觉得自己不会讲故事,而且讲得也没机器好。其实父母只要把握好时间、选择对的故事、表达关爱之心,即使讲得不那么生动,孩子仍会捧场。

了解误区之后,父母们只要认真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规避这些误区,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孩子阅读并让孩子爱上阅读。

其一,在专家推荐的书目中,多选择几本给孩子阅读,并仔细观察反应,找到孩子兴趣点,以确定真正适合孩子的图书。其二,有耐心地坚持睡前共读,每次时间不必长,孩子喜欢的故事可以多次重复。长期的坚持就会慢慢看到孩子好的改变。不要为了给孩子某种思想教育而阅读,不要期望孩子现学现做。其三,选用功能最少的绘本,用自己的声音和表情让故事丰富起来,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与幸福感,从而爱上爸爸妈妈的故事时光,也爱上阅读。其四,灵活讲故事的方式。可以与孩子互换角色,让孩子试着讲故事给大人听,或者陪孩子改编故事,和孩子快乐地“玩”阅读。父母的陪伴是最实际的幸福,父母的声音是最好听的音乐,父母的表演是最迷人的动画。

让阅读帮助构建完整的人格

■李岩(第二书房创始人)

在我创办的第二书房里,时常能够看到孩子们沉醉读书的样子,这让我觉得创办社区图书馆的初心与努力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这些在书房长大的孩子们,爱读书,兴趣广泛,思维开阔,心态健康,这才是让我们放心的未来。然而,心之切,责之深。在童书阅读成为家长认可的亲子阅读方式之时,我看到了社会上广泛存在的童书阅读的一些误区,甚为痛心。

误区一:孩子太小,不需要阅读

有很多低龄儿童的家长,尤其是0~1岁的家长,经常感叹:“孩子太小,看了也忘记了,而且拿着书又撕又咬,这么小的孩子就不需要看书”,这是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其实,书对婴幼儿来说就是一个玩具,通过咬、翻、甩、搬等各种对书的探索行动,孩子才开始了他的阅读之旅。

误区二:功利化阅读、实用主义阅读大行其道

经常看到家长们非常用心地为孩子选书,很多家长乐于寻找“具有意义”“有用”“能够学到知识”的书。比如“有没有让孩子按时睡觉的书呀?”“帮我推荐一些让孩子变得勇敢的书”,“这本书好像没讲什么道理呀?”。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有明确的需求,认为读某一本书,就要建立孩子的某一个行为习惯,不包含道理的没有所谓知识的书读来无用——这是成人思想里对书固有的认知和狭隘的理解造成的。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比学到多少知识重要得多,兴趣才是孩子将来获取知识的“金斧头”。

误区三:孩子读的越多越好,选择权掌握在大人手中

中国的家长,养育孩子的心态通常是:焦虑的妈妈+缺位的爸爸+不放手的老人=中国的孩子。在阅读上,大人仍然延续一贯的“主权”——孩子不懂字,我来选;孩子不知道鉴别书,我来选。剥夺了孩子的选书自由,也就剥夺了孩子对书天然的热情。我们甚至看到,很多家长一味地追求数量多,孩子从没有机会反复阅读。而对于0~3岁的孩子,他们的阅读习惯就是反复阅读,孩子从反复中获得预测到结果的快乐、以及情绪的反复体验、韵律节奏的感知、对熟悉事物的安心轻松。所以,建议家长把选择权的一部分交还给孩子,让孩子可以有几本自己选择的书,即便选得并不如意,也在丰富孩子的生命经验,丰富他的成长。

误区四:讲完故事,读后感式的提问

当我们看完电影,还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有人问:“电影里谁是好人?为什么?”或者,“这个电影发生在哪个年代?中间出现了几棵大树?几个穿绿衣服的人?”我们会不会非常扫兴,甚至回答不上来。孩子也是如此,一个故事,妈妈讲完了,孩子在妈妈的怀抱里获得了温暖,获得了有趣的体验,这是多么完满的童年。为什么要狗尾续貂地加很多提问,让孩子既学习数数、又学习认颜色,又体会道理呢?孩子在听完故事后的安静是一片珍贵的、难得的净土,是肆意与想象、是快乐与轻松。而不应该成为又一块灌输的领地。更何况,孩子在阅读中学习到的一点也不比你想象的少。

误区五:严格找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图书,多大的孩子就要看多大孩子看的书

孩子差异性很大,阅读本来就是扶持个性化的行为。同样是5岁的孩子,阅读行为、阅读兴趣、阅读偏好差异很大。很多童书虽然标注了适合多大孩子阅读,但是人的精神发育的差异比生理发育的差异大很多,这个提醒只做参考,还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阅读兴趣爱好来选择——要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比如知名的科学艺术家赵闯,在他10岁的时候就对恐龙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看遍他们那个图书馆里面全部的恐龙图书,甚至动手画了一本《中国的恐龙》!现在看到当时的手稿,已经是非常“专业”的了,如果要按照年龄段来选择图书,赵闯是不可能看到那么多专业图书的,那么我们就会失去一位天才的科学艺术家。

绘本阅读最大的瓶颈是艺术

■姬炤华(图画书《天啊!错啦!》作者、艺术推广人、中国图书榜评委)

绘本阅读最大的瓶颈是艺术

这两年我在给一些教育机构做讲座,进行艺术推广,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我们现在对艺术的很多观念都是错误的。我在讲座中曾对上万名听众提过这样的问题:你们小时候都上过音乐和美术课吗?大家都说上过。我又问:那你们有多少人长大后能够欣赏音乐、绘画?结果上万人里一共只有三位举手,他们还都是搞艺术的。为什么我们接受的艺术教育,并没有使我们学会欣赏艺术呢?

实际上传统的艺术教育只教给学生一项特定的技术,比如怎么画画、怎么弹钢琴等等,而并没有教孩子如何欣赏艺术,体会美,感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培养敏锐的感觉、保护和提高孩子的心智素养、保留和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探索天性和创造天分,才是低龄孩子美育的最重要目的。

如果这个目的不澄清,那么艺术教育就会变得很滑稽:比如我们不会在小学里教孩子钳工、车工的技术,老师们会脱口而出地回答,因为他们长大了不一定去做钳工、车工。但多数孩子将来也不会去做画家啊?那为什么还要学画画的技术?学习死板的技术,只会让孩子越学越“傻”,失去感受、表达和思考的能力,甚至连热情和欲望也会被消磨殆尽。

教育的目的不是会背一些僵硬的知识,重复一些机械的技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知识和技术都会过时,随时会被淘汰,但感受、表达和思考的能力却是伴随人一生的财富,永不贬值。

容易“犯错”的另一个地方是书的品质

很多家长觉得绘本太贵,有的会去买盗版书,有的直接让孩子在网上看PDF,有的甚至自己到书店、图书馆去把图画书拍下来给孩子看。其实,正版书和盗版书区别非常大,PDF或拍出来的图画和孩子在书上看到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很多画对印刷的要求特别高,盗版书和正版书的差异是很容易看出来的。特别是孩子,他的感觉很灵敏,很多时候我们成人看不出来的东西,孩子能够看出来。所以同一本书,用两种不同质量去印刷,其实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开本的大小,对孩子来说也很重要

国内出版社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喜欢大而全,特别愿意出一个系列的,一整套书的开本都是一样的。其实,书的开本、风格、文字,都要以这本书为中心。有一本讲创世纪故事的书,开本很大,打开的时候,会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缩小以后,人物都看不清楚了,当然也就没有感觉了。所以,国外的很多图画书都是按照每本书的实际需要来制作,有的宽一点,有的长一点,开本大的很大,小的又很小,每本书的开本都不一样。有的故事就适合宽一点,有的就适合窄一点,不同的大小都有自己的作用。如果全都做成一样的,就失去原有的意义了。

另外,成年人对于什么是“学习”的概念有认识上的误区

孩子的阅读应该是不带任何功利的,我们不要让孩子通过阅读认多少字,或者从书里学到什么知识、什么道理。重要的是让他看图,孩子从读图中可以得到很多东西。比如,有些孩子就在图画中发现了连编辑也没注意到的细节甚至是错误。我们不知道孩子都在看些什么,不代表着他们就什么也看不到,在浪费时间。关键是孩子不具备成人级别的语言能力。比如家长经常会问孩子,读完这本书你明白什么啦?孩子读完一本书可以得到很多东西,但他并不一定能够表达出来,成人就以为孩子没有得到什么,就觉得看这本书没用。成年人不应按自己的理解去随意干涉,甚至是打断孩子的感受和思考,而应该多倾听,多等待、多给孩子一些耐心和主动去理解他们。

避免“唯名著”论

■庞婕蕾(儿童文学作家)

在单位茶水间遇到一位同事,她拉住我,“哎,你能不能借我一本《把耳朵弄丢了》?我女儿最近迷上了“了不起的小叶子”系列。她看完一本,吵着要去新华书店买,可家里书架都满了,装不下新书了。”同事又向我吐苦水,“家里书架上有很多世界经典的儿童文学名著,她常常翻几页就放下了,嘴里说这本书挺好的,可没有哪一本是看完的,怎么办?”

“她才小学两年级,培养阅读习惯的好时候,先从她感兴趣的书入手,慢慢再引导她阅读经典,不着急。”我是这么和她说的,也是在和我自己说。因为我的女儿6岁,幼儿园大班,酷爱阅读,把我的“了不起的小叶子”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得知我已经写好了第三本在排版校对阶段,已经吵着要看我电脑里的文档了,“妈妈,求求你,给我看吧,我们是一家人呀。”同样的,我给她买的一些世界经典名著她看了一遍就放起来了,暂时还没有欲望再看第二遍第三遍。

“小孩子确实对描写他们身边的故事感兴趣,因为有代入感。”我的同事感叹道。 说到为孩子选书,很多家长执念于名家推荐、世界经典,对于新作家新作品持有怀疑态度。我常会收到一些小读者来信向我吐嘈:我很喜欢你的书,多半都是在书店里看完的,因为爸爸妈妈不给我买,他们只让我看世界名著,可是我一点也不喜欢看那些,怎么办?

作为作家,我也很无奈,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如果只能看几十几百年前的书,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到底是建立了孩子的阅读品位还是打消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我个人觉得,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还是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先从他们感兴趣的书入手,比如我给女儿买的大量绘本中,有些阅读推广人力荐的书有诗意有哲学意味,大人看着挺好,但孩子无感,那些有趣的调皮的单纯把故事讲好的书她倒是翻了一遍又一遍,怎么都不腻,人和书相遇的时机也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我觉得建立孩子的阅读兴趣,避免进入“唯名著是从”的误区,可以带孩子多逛逛图书馆或者书店,在读名著之余,也可以挑选一些新作家、新书,买回家之后,尝试亲子共读,这样也能摈弃一些成见,比如我的“风信子悦读坊系列”的图书,不仅有小读者,也有很多妈妈读者,她们看完之后会写邮件告诉我对其中哪本书最有感触,嗯,每每此时,成就感倍增,哈哈。

从小培养宝宝的阅读兴趣

■余治莹(中国台湾图书评论者)

近几年来,绘本出版越来越频繁,不仅画风多变、主题多元,连版式也推陈出新,甚至年龄层也一直往下延伸,因此专为0~3岁宝宝阅读的幼儿绘本也越来越引人注意,越来越畅销。然而,许多父母亲对于儿童阅读一事,虽有参与热情,却缺乏理性认知,往往有一些误区,造成儿童阅读上的压力,更甚者,导致他们排斥阅读,影响日后的学习。

提供超龄图书 宝宝的认知及经验有限,需配合每个年龄的身心发展学习,超龄图书既无法引发他的兴趣,也无法让他有效理解,然而有些父母亲操之过急,以为只要给宝宝看书听故事,就可以让他有所学习,因此常常提供字数多、知识丰富的超龄图书,让他提早学习,有的爸爸甚至朗读《西游记》给宝宝听,难怪不到几秒宝宝就分心了。

学习重于陪伴 虽然宝宝从小阅读,有助于认知及启蒙,然而在这个早期阅读阶段,培养宝宝阅读的兴趣是首要的,透过亲子共读,宝宝依偎在父母亲的怀里,聆听父母亲的朗读声,眼看精美的图画,这样的学习氛围,是促进宝宝阅读兴趣。许多父母亲太过于注重学习成果,给宝宝太大的压力,往往忽略阅读氛围,让他视学习为畏途,无法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记字超越赏图 一直以来,幼儿的学习大都以背诵及硬记文字为主,很少让宝宝看图,解图,说图及赏图,长大以后很难对艺术产生热爱,进而创作,成就文创事业。如果及早让宝宝欣赏又大又清晰、跟生活周遭有关的写实图画及照片,不但可以让他认识所处的环境,也可以培养对颜色、形状、对比等美学基础。因此与其让宝宝死背死记,不如让他透过图象,启发探索世界的兴趣。

及早与宝宝作亲子共读,还可以培养亲子情感,传授待人处事的观念,原本是一件美事,如果因为父母亲的一些误区,抹杀了亲子共读的乐趣,实在可惜。在此期望,所有父母亲能够理解,唯有对阅读产生兴趣,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培养阅读力,日后成为快乐的读书人。

阅读是件好事情,但是好事情也有办坏的。我在每年二百多场的线上线下与家长们的互动分享课上,能感受到家长的渴求、焦虑和急躁。

在这里,例举出十个父母容易掉进去的阅读“大坑”,做家长的,一定绕着走,小心别掉下去;万一掉下去,也尽早爬上来。不愿意爬上来的,可就苦了您家的孩子。

阅读就是教育

尽管阅读可以实现教育的目的,但就婴幼儿的早期亲子阅读来说,阅读是游戏,绘本是玩具。作为婴幼儿阅读的主要对象——绘本,从开本的造型到阅读的内容,都会考虑阅读对象身心发展所具有的特定规律,游戏性、模仿性是这类绘本的主要特点,即便是认知类的作品,也会用游戏和模拟体验的方式展开。爸爸妈妈在亲子阅读的时候,如果不是以和孩子一起玩的心态来玩阅读,而是刻板机械地用绘本教育孩子,孩子会非常排斥,这样的阅读基本是失败的。

阅读就是学习和认字

尽管阅读确实可以在操作过程中帮助学前孩子认字,并使孩子学会很多生活本领和科学常识、建立正确的三观;但是对于亲子阅读的孩子来说,阅读更是一次心灵的哺乳。亲子阅读对孩子来说,更在意和父母身体相依偎的感觉,借由阅读来表达的亲情和安全感。一旦父母认为阅读是学习和认字,孩子就会承受阅读的压力,于是就会逃避和反抗。在这个问题上,父母往往容易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心态,他们抱着目的去给孩子阅读,孩子察觉到父母在给自己上课,而不是跟自己玩,于是就会退避三舍,再也不愿意靠近阅读。

阅读是妈妈选自己喜欢的书给孩子

我经常碰到这样的妈妈,她们沉浸在阅读绘本的激情里,埋怨给孩子读时,孩子根本没反应,自己浪费了感情,觉得特别失落。在这里,这些妈妈没有弄清楚一件事,你是陪孩子玩,还是要孩子陪你玩?我们为孩子读书,要读给他们能理解的书,让他们感觉新奇和愉悦,并从中获得内在的成长。妈妈不是选自己喜欢的,而应选适合自己孩子的书。

读过的书都能背诵,才是好阅读

孩子的记忆力确实有优势,一本绘本往往读几遍就能背诵了。但是,是不是好阅读,不要用背诵来衡量。每个孩子的阅读特点不一样,有的在观察和感受画面细节、色彩、人物上,有的在词语和句子的记忆上。这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性的差异。善于背诵的孩子不一定是最好的,他们的阅读重点如果仅仅停留在词句的机械背诵上,往往丢失了审美的感受。

阅读要不断求新,抱着一本书老读没出息

父母总愿意叫孩子学得越多越好,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重复阅读100次,都是没问题的,有好处的。重复阅读意味着复习和掌握,幼小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领受成就感,因为他知道故事的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和细节,他们沉浸其中,玩味阅读,这是非常好的。

阅读时间越长越好

阅读时间长会造成疲劳和厌倦。年龄越小,阅读时间越短,因为儿童的耐受性依照年龄不断增长。对3~6个月的宝宝来说,可以读15秒~30秒;读几页就好。每天可以多读几次,慢慢到1岁延长1分钟、2分钟;2岁时3分钟、5分钟,3岁10分钟,依照不同孩子的性格,可以适当灵活掌握,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一味长时间阅读。读太久,孩子的耐受性有限,坚持不住就烦了,不是翻书的后面,就是打岔,根本不容家长继续读了。

字多的书对孩子来说最值

《辞海》字最多,但它只是工具书,不具有游戏性和愉悦感。无论学前主要的阅读对象绘本,还是小学阶段的桥梁书、青少年喜欢的图像小说,现在越来越多地走进孩子的视野,受到他们的喜爱,这些书具有更丰富的审美价值和图像语言,对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意的经验积累和宝贵的阅读体验,这才是最值得的。

只给孩子读外国的绘本

所有的书籍都传播当地国的文化,只读外国作品的孩子在书里找不到文化的认同和进入感,您的孩子如果要生活在国外,他需要了解自己文化的根基是什么;您的孩子如果生活在国内,他更需要融入鲜活的现实世界。更何况,中国绘本近几年发展迅猛,越来越棒,不妨多多和孩子一起去了解。

让孩子自己读,别老缠着家长

买本书给孩子不就行了吗?老缠着父母,工作一天多累啊。妈妈们的这些话,确实反应出了工薪家庭的辛苦。但是,亲子阅读重要的是给了家长一个机会,别用忙做借口,要多陪孩子。一生中,我们给孩子读书的时间就那么几年,过去了,就没有了。孩子这些年建立了一辈子都受用不尽的亲情和安全感,建立了阅读习惯和求知途径,难道父母愿意放弃吗?

都认字了还读绘本干嘛

这句话多出自小学生和初中生家长之口。绘本其实是一种艺术表达手段,它涉及广泛,有针对婴幼儿的早期启蒙绘本,也有针对成人的艺术绘本。小学生和初中生阅读绘本,一点不为过。绘本里有多种艺术表达手段,是孩子艺术熏陶的一种途径,学会看懂图画语言不仅可以丰富写作和人生,也为创造性的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