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吴志明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两会特派记者 龚牟利 刘海颖
“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无疑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要求再次升级,包括“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加大中外人文交流力度,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政府合作和民间交流互促共进,增进文化互信和人文交流”等;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也特别提到了“共创开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
对外传播要理直气壮 精准分众传播
■王国庆(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对外传播首先要建立一种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理直气壮地把中国故事讲好。
中国人是中国故事最好的讲解者,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意识,因为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实都是在演绎中国故事。我很赞同这个说法,中国人就像一本厚厚的书,每个中国人都是这本书当中的生动一页。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不断提高讲中国故事的责任意识、主动意识、能力水平,自觉地把中国故事讲好。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能自说自话,要转变话语体系。我们做外宣,要研究我们的对象,不能是一大锅炒菜,一家一勺。现在的外宣要精准、分众,根据不同的对象给他烹制不同的菜。以前对外宣传有“三推进”,其中一条就是推动外国受众信息需求,他需要了解关于中国的信息,你不能自说自话、想当然地说,要贴近中国的发展现状,要讲活生生的、变化发展中的中国。
寻访海外中国文物 开展记录出版工程
■聂震宁(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从未有过有系统地寻访中国海外文物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曾编辑出版《中国文物大典》一书,所收内容是藏于国内各博物馆、考古机构等处的国家一级文物。但条件所限,该书并没有包括海外中国文物的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拟联合启动《中华文物百科》(海外卷)这项海外中国文物寻访记录出版工程。现初步决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协调巡访世界上100个大型博物馆,由出版社的编纂人员记录馆藏中国文物。此外生成《中华文物大百科》3D版和《中华文物在海外》视频版等。
为此,我们建议:
一、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这项出版工程予以重视,组织开展科学论证,并责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投入人力物力做好项目论证准备。
二、鉴于这项出版工程是一项公益性中外文化交流出版工程,请国家财政部在工程论证立项的基础上,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拨付启动资金。此项出版工程所需大部分经费将由出版社通过市场运作自筹解决。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将就此项出版工程与国内相关部门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友好合作,共同为中华文物的寻找、鉴定、记录、研究作出贡献。
在公共外交中加强文学文化支持
■何建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国家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外交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方面。文学与文化常常可以帮助化解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国家之间的隔膜。这样本钱小、功效又非同一般的公共外交,应当大力提倡和鼓励。但现在有很多问题,比如一些有影响的作家,一年都不能出国一次,每次一个国家不到五天,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深入的、符合文化和文学特性的交流活动。
由此,我的建议如下:
一、外交部门应当把文学与文化交流作为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会同文化部、文联、作协等相关部门,研究列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名人的名单,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到相关国家进行访问交流,以他们的个人影响力、文学艺术成就和学术成果,与相关国家文化与文学界进行对口式交流、交往。
二、对文学家、艺术家和文化名人的出访不能简单地按公务人员的出访日期安排。应当按照实际需要确定出访时间,确保交流与公共外交的实际效果。对有副部级以上职务身份的作家、艺术家和文化名人,也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放宽年度出访次数与天数。
三、要不断改进和提供以学术交流和文学互动的形式进行的高端国家文化外交活动,比如我国同相关国家的双方著名作家之间、著名艺术家之间定期的互访与交流,甚至应当允许单个的互访与交流。
文化援外具有双重意义
■龚曙光(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国家自提出大国外交、“一带一路”的思路之后,与之相匹配的援外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过去的援外工作相对更多关注受援国的基础建设需求,而在文化产品欠发达或者不发达地区,受援国还存在着文化需求,需要课本、图书、电视传播、无线广播等。
中南传媒对南苏丹进行的文化援外项目不仅仅为其提供了教育方案,更重要的是了解到“一带一路”上很多国家有文化援助的刚需,更搭建了传播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流通道。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些年来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但是推进得也很艰难,传播有效性有待提升。原因在于,目前在很多国家还没有找到一条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流通道,没有搭建起能够使中国文化进入到那些国家主流人群的途径。某些国家的教育比较差,甚至不能够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本,如果用援外资金给他们印制教材,这对于培养受援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不仅有当下意义更具长远意义,因为这是从孩子时代建立起来的情感认知。另外,还有可能在教科书里体现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内容,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走出去”是实用而持久的通道。总之,文化援外对于中国当下文化产业而言具有双重意义,一个意义是通过主流通道的建设让文化实效“走出去”,另一个意义在于可以进行产能转移。
文化“走出去”要学会“转码”
■曹可凡(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新娱乐传媒有限公司首席主持人)
要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文化。以文学为例,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并不少,但能在欧美大出版社、大书店出版上架的却凤毛麟角。应与国际大出版机构多打交道,借助翻译、出版资源输出文化。在“十三五”期间组织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翻译,精挑细选经典作品,主动把中国的文学作品推向全球。
在电影方面,要向韩国学习文化输出,可以设立合资电影技术公司,做好电影后期制作,打造电影产业链。例如去年大热的电影《捉妖记》在国内有24亿元票房,在北美却只获5万美元票房,这种“自娱自乐”说明我们在“语境转换”上出了问题。李安在拍摄《卧虎藏龙》《少年派》等影片时首要功课是与外籍编剧充分脑力震荡,探究出一个用外国人能听懂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文化、儒家思想的模式。中国不缺好的故事,当务之急是要学会“世界语”,学会国际语境“转码”。
联合两岸力量 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吴志明(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
两岸企业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深化合作,实现两岸资源优化配置,共同提升中华民族在全世界的竞争力。为此,我建议:
一、招募台湾人才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打造多元化、宽领域的平台,为有意愿来大陆求学深造以及求职创业的台湾人才提供规范化、正式化的人才流动渠道;另一方面,由政府牵头,民间配合,通过学校、企业向在大陆求学的台湾学生提供就业、创业资讯和求职创业咨询及帮助。
二、两岸企业联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构建两岸经贸合作运行机制,搭建制度化、正常化的企业交流平台和高速有效的信息与资源交流渠道,实现“两岸联手赚世界的钱”;另一方面,提高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含量,突破以往两岸产业合作集中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范畴,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两岸共同筹措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两岸可从自贸区与台湾“自经区”对接入手,利用政策优势大胆尝试展开金融合作,而后由区对区模式向外辐射,扩大合作范围。以“亚投行”作为基础,共同就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建设、新兴产业等方面进行合作。
四、通过跨国(境)经营策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从“一带一路”路线图看,“一带”(丝绸之路经济带)着力开发大陆中西部地区,并向南亚、中亚、西亚和东欧等区域延伸;而“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则向东南亚地区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