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文化浙江 品质出版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6/4/22 作者:


  《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

胡鞍钢、鄢一龙等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版

定价:30.00元

ISBN: 978-7-213-07183-6

对五大发展理念专业而生动的解读

──评《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

■金 纪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易经·系辞》中的这句名言可谓是《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以下简称《中国新理念》)最切实的写照。

如果只是从篇幅上看,《中国新理念》一书并不算洋洋洒洒的鸿篇巨制。但是,在不到10万字的篇幅中,该书却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十三五”规划最重大的创新,也是贯穿于未来五年时间国家战略布局始终的核心理念——五大发展。

事实上,五大发展理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实务界和学界的高度关注,对五大发展理念解读和阐释的文章层出不穷,但是《中国新理念》一书在当前不断层叠的文章中却仍然显得独树一帜。在我看来,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该书有着极强的科学性。“形而上者谓之道”,在人文社科领域,用科学性一词并不容易,特别是对概念解读这一领域而言。然而《中国新理念》一书却尤为难得地做到了这点。纵观全书,书中对五大发展理念并不是对概念的泛泛而谈,而是充分融入了现代发展经济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最前沿研究成果和理论创新,在结合中国五年规划实践经验的同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释了现代社会科学领域最前沿成果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用科学而准确的语言定义了五大发展的核心内涵。正是通过对五大发展理念这样专业而生动的理论探究,《中国新理念》一书帮助读者更加科学而深入地理解了“十三五”规划的核心发展理念和战略布局。

二是该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形而下者谓之器”,对理念的探讨很容易流于机械和空玄,而《中国新理念》却很好地避免了这一点。全书始终紧扣中国的五年规划这一国家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对历史沿革的回顾,对规划措施的解读,对政策工具的分析,以鲜活的实证案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国家发展长卷。这种实践性的体现事实上也正是扎根于该书作者团队数十年如一日的对五年规划的长期研究和实践之中。该书作者胡鞍钢教授作为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之一,其率领的团队自“九五”计划以来就充分参与了中国五年规划的决策、制定和评估,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对中国五年规划(计划)的研究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材料和经验。也正是对五年规划决策和制定的深度参与,使得本书对五年规划和发展理念的探讨更加鲜活和“接地气”。

重大发展思想和理念的提出,本身就是对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公共产品。党中央此次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其根本目标是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从这一点上来说,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解、推动和实践是一场涉及全社会,与每个人切实相关的全民行动。而胡鞍钢教授所带领的团队撰写的此书也再次印证了他一直以来所言的“一生事业,知识报国,知识为民”的拳拳赤子之心。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道之所在,无非为国为民。

《潘天寿全集》

《潘天寿全集》编辑委员会编

张曦主编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定价:7800.00元(套)

ISBN:978-7-5340-4044-3

一代宗师的全景展现

■管慧勇

潘天寿是近现代中国画“四大家”之一,是一位从传统中演变而来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画大家,更是中国画现代教育体系的奠基人。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潘天寿全集》,全面反映了潘天寿不平凡的艺术之路,是21世纪对潘天寿艺术的一次大规模的梳理和解读。

《潘天寿全集》是目前收录潘天寿作品最多最全的出版物,总计收录了近800件潘天寿书画作品、152方印章、100多万文字、200多幅珍贵的手稿和照片。知名学者潘公凯、郎绍君、范景中、高建平、卢炘、陈永怡、于洋等为全集撰写了学术专论并整理了潘天寿年谱、研究文献目录,潘天寿生前弟子、著名画家童中焘、张立辰、吴永良、朱颖人、张桂铭等担纲作品鉴定。《潘天寿全集》是新世纪潘天寿研究的学术标杆和文献集成,从启动到正式出版历时近5年,其间经历了策划、征集、拍摄、鉴定、研究、编辑、设计、制版、印刷等多个阶段。

《全集》自2010年4月启动以来,通过《钱江晚报》等多家媒体向社会发布作品征集的资讯,受到了各界关注。《全集》编委会向国内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美术院校以及各类私人藏家征集作品,并依据各个拍卖公司不同时期的拍卖线索进行作品追踪,还委托专门人员远赴英国、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征集作品,总计征集到各类作品3000余件,由鉴定委员会按照“一票否决制”的鉴定原则,依据《全集》的编撰体例,精益求精,选出764件入编。经过20次编辑会议的研讨、论证、审定,《全集》的编辑思路不断明晰,在策划理念上立足于时代高度,着眼于画家更为深层的精神性一面;编辑体例上综合运用图像与文字两种传达手段,着力营造视觉与理性思维同步开展并有机交融的新空间。为保证原作高保真还原印刷,《全集》作品采用8×10英寸反转片专业拍摄,并辅以最先进电分扫描技术和高精度挂网印制工艺,对一些精品力作反复比对原作,尤其是对中国画特有的花青墨色、红赭黄赭的细微差别的校准,保证最大限度地还原原作面貌。

《全集》共五卷,特大八开精装。第一卷至第四卷为潘天寿的绘画、书法作品,以作品的创作年代先后为序进行编排;第五卷为综合卷,包括文存、诗存、印存、年谱、潘天寿著作与文献研究目录等。《全集》的装帧设计典雅大方,盒套采用白色的亚麻布,洁白无瑕,寓意着潘天寿对艺术的纯真之心,一如潘天寿纪念馆中那块汉白玉纪念碑。内封采用古典的花青色布面,烫印“天寿”两字,静穆大方。《全集》每本扉页上还选用了潘天寿常用的五方闲章,分别是“一味霸悍”“不雕”“知白守黑”“强其骨”“宠为下”,这些印章的内容体现了潘老的艺术主张。《全集》的整体设计装帧以及出版的细节,秉承了潘天寿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理解。

《潘天寿全集》的出版,是当代学人向一个以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一代中国画大师的致敬,是当代出版人对弘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生动的注解。

《一片叶子》

王旭烽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定价:39.80元

ISBN:978-7-5339-3953-3

一片叶子 富一方百姓

■闻 艺

《一片叶子》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最新创作的一部关于安吉白茶的长篇纪实文学。该书入选原新闻出版总署“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出版重点选题”、《“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中国文艺原创精品出版工程项目”和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布局,突出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近年来,浙江省安吉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而安吉白茶也从一棵野生古茶树发展为种植面积17万亩的惠民产业。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走访安吉白茶茶事时,感慨地说:“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受此启发,王旭烽产生了《一片叶子》的写作构想。

《一片叶子》是一部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文学作品,以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作为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王旭烽写作该书,是建立在充分的田野考察基础上的。从酝酿选题、前期采访、收集材料到写作书稿,再到图书出版,花了近五年时间。作品以二十四节气为架构,以“茶人·茶事”为线索,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视野,展开对安吉白茶历史及现状的叙述。透过这部作品,我们看到了安吉白茶这“一片叶子”是怎样“富了一方百姓”的,更看到了在安吉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怎样实现着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物与民胞。可以说,《一片叶子》所展现的内容,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

2016年3月24日,在安吉县人民政府举办的2016中国安吉白茶博览会开幕式上,《一片叶子》新书发布会成了压轴环节。除了常规的新闻媒体,此次活动还邀请到了农业部、浙江省农业厅等农业方面的领导及相关专业媒体,当地著名茶企、茶商也都参加了会议。采用这种发布会形式,将讲述安吉白茶的《一片叶子》真正和安吉白茶的品牌运营联系在了一起,摆脱了文学作品只在文学圈内流传的局限,为作品的发行推广打下了群众基础。

《饾版风华——中国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

郑欣淼主编 赵前、魏立中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2016年1月版

定价:198.00元

书号:978-7-5514-1206-3

传承“活”的艺术

■许嘉璐

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在保护的大背景下来看待和评价。我十分敬佩十竹斋的创始人胡正言和几百年来的传承人,一直到现在的魏立中先生和他的团队。作为中国古代科技生产史上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几乎是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中华文化的艺术元素,并和艺术紧密接轨。它之所以能够传承这么久,我想这是和我们的祖先在创造了一种技术之后,马上就与艺术结合密不可分的,正如我们的丝绸、纺织也是一诞生就与艺术结合一样。这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显著特色之一,只是人们对这一点注意得还不够。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无须我多说,但是我想再强调三点: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留在历史中的足印。想要知道今后的路怎么走,需要看看祖先是怎么走过来的,就是:我是谁?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应该走向哪里?我的归宿在哪里?不知古则难以知今,更难以知道未来。

第二,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遏止的大浪潮下,全人类的民族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甚至正在加速凋零。当民族文化凋零以后,人类将失去乐趣,失去方向。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促进人类文明多样性、文化多元化的有力措施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活”的。像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它在延续传承着。今天如果没有了十竹斋,没有了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没有了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传承人,它就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承认,我们也不承认。活的艺术在传承,就是说有一群坚守的人在保护这种艺术。

第三,先人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表演艺术,都可以给我们灵感。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都会消灭或者削弱农村,然而往往只有农耕生活,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在人和人的亲密接触中,才产生了文化。城市所制造的常常是技术和物质,以及赋予在某种物质之上的工业文明,而不是给人以智慧、文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领会我们祖先的智慧,获得启迪,只有承前才能启后。

我们观照十竹斋木版水印的历史足迹,发现它发展传承到今日,应该说是弥足珍贵的。因此,这部专著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祝贺它的出版,祝福十竹斋。

(本文摘自该书序言,有删改)

《陈登原全集》

陈登原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定价:1980.00元

ISBN:978-7-5540-0436-4

给散钱串条索子

■羽 三

16本头厚厚的《陈登原全集》终于出版了,这是浙江古籍出版社的一件大事,亦当为中国历史学界一桩幸事。因着《全集》的出版,将让一位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声名鹊起的历史学家可以为当前更多人知晓;也因着这《全集》的出版,使除了《国史旧闻》《中国文化史》等少数著作外,其他有价值的著作得以与读者见面;也因着这《全集》的出版,使这位历史学家未曾出版的手稿得以面世。

陈登原(1900~1975),浙江余姚周巷镇(今属慈溪)人,曾先后任金陵、之江、中山、西北等大学历史系教授,平生致力于中国通史、经济史、文献学、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

中年以前,陈登原就以《中国文化史》《古今典籍聚散考》《中国田赋史》《天一阁藏书考》等有闻于世。中年以后,其代表作《国史旧闻》尤广为学界所称道,被誉为“最好的史学笔记”。有学者认为,《古今典籍聚散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典籍聚散的专著。在金圣叹史实研究领域内,陈登原是当之无愧的现代第一人,今人研究金圣叹,就史实问题而言,无论史料还是观点,多采自陈登原《金圣叹传》。陈登原还是第一位在教科书中提出“四大发明”概念的学者。在其1933年编著的《高中本国史》中,就有“四大发明”一目。

除了广为人知的著作,陈登原还编写了3部教材。2部中学教材是上世纪30年代编写的,分别是初中的《世界史教本》和高中的《高中本国史》。这两部书里都谈到了历史事件的联贯性,认为宇宙是整体的,历史是连续不可分的。所以这两部书都通过多种方式体现这种史学观点。另一本则是未出版的手稿《国史学习导论》,应该是陈登原给大学生使用的教案。书中最后引用陆深《春风堂随笔》:“邱文庄濬,在近世最为博学强记,洛阳刘少师希贤健尝戏之曰:‘邱先生有一屋散钱,却少一条索子。’文庄闻之曰:‘刘先生有一屋索子,却少散钱。’”称“章(学诚)、郑(樵)二人,亦空有索子之人而已”。可见陈登原对于历史事件的确切性及事件之间的联系性是并重的。通过这三部教材,来观照陈登原的其他著作,似乎明白了:原来是在给散钱串上索子。

陈登原著述以征引详赡著称,翻开一页,就能看到多处引用,果然是名不虚传啊。而这种风格,居然贯穿《全集》,可见在50多年的研究著述生涯中,陈登原花费了多少的苦功!我注意到出版社在该书《说明》中吐槽了《全集》编辑整理工作的艰难,用了“近无所依,退无所据,涉泽求蹊,披榛觅路”来形容。呵呵,深表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