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他们都是阅读点灯人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6/4/22 作者:张倩 贺超 敖德 麦小麦


贺 超

颜小鹂:将爱好做成事业的童书编辑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 倩

  第一次见到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我就感觉她是一个非常幸福和快乐的人。“做了20多年的童书编辑,我一直幸福并快乐着,那是因为我有幸成为了一位爱好=事业=职业的人,这样的机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难得的,而我却拥有了,能不快乐吗?”颜小鹂坦言。在从事童书编辑工作之前,颜小鹂就喜欢儿童文学创作,为此有幸结识了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和严文井,并得到他们的教诲和鼓励;后来进入一家地方专业少儿出版社工作,又有幸遇到几位具有专业精神的老编辑,正是在他们的严格要求和细心指导下以及言传身教中,颜小鹂不仅修炼了自己高超的编辑技能,为日后的童书出版掌门工作打下坚实的业务基础,同时深刻地领悟到做童书编辑所必备的条件——爱心和责任心。

2007年,颜小鹂离开原来工作的出版社,在多方支持下,正式创建凝注着自己童书出版理想的专业出版策划机构——蒲公英童书馆。这个美丽的名字来源于颜小鹂的童年记忆。这份记忆来自于四川版画家吴凡的水印版画作品《蒲公英》。颜小鹂的父母和吴凡是很好的朋友,当她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时就喜欢上了,一直到现在她还始终铭记于心。颜小鹂说,蒲公英是一种普通的植物,但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无论气候和环境如何恶劣,每到春天它都会开出艳丽的黄花,而它的种子虽然随风漂泊,但它落地生根,且扎根很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童书编辑跟蒲公英具有相似性,她希望自己制作的每一部童书都能在孩子们心中开出一朵朵扎根心底的鲜花,让他们受用一生。也正是秉着这份爱心和责任心,蒲公英童书馆从初创到现在,先后成功策划出版过《神奇校车》《孩子的权利》《地图》《地下水下》等百余种超级畅销童书。

关于阅读,颜小鹂认为,阅读是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喜爱的图书,通过阅读,能解决成长当中的很多问题,找到无数可供借力的拐杖,同时扩大自己的兴趣爱好,减少孤独,健康快乐地生活。然而“阅读是需要引导的,出版的行业责任就是引导阅读,尤其是童书出版,更应如此,因为童书出版机构制作的每一部图书所面对的都是孩子,对孩子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的。”颜小鹂如是说。对于当前童书出版跟风搭车盛行的现象,颜小鹂表示,童书出版是创意产业,不是跟风追热点,而是要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要以孩子的视角看待书中的世界。蒲公英童书馆2015年推出的畅销地图类绘本《地图》打破了人们对常规地图书籍的认识,引发了新一轮地图书籍的热销,颜小鹂透露,这本书的制作颇费周折,各种审读和求教不下几十次甚至上百次,但看到读者和行家对这本书的认可和点赞,颜小鹂说一切的辛苦和艰难都是值得的。这就是童书出版的乐趣和意义吧,这也是颜小鹂从事20余年童书编辑一直感觉幸福并快乐着的真正原因吧。

徐冬梅:引领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张 倩

1988年,中师毕业后,又被选送去读三二分段师范大专试点的徐冬梅被分配到扬州师范学校教书,她所教授的课程是“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语文课程论),自此之后,她跟语文和阅读结下不解之缘。在教学之余,徐冬梅研究对比了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发现阅读在各国母语教育中都处于核心地位,同时她还研究对比了中国古代近现代的语文教育,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也就是说,古今中外,阅读在母语教育中都是处于核心地位的。然而,相比较而言,“多年来,我们的母语学习仅仅停留在语言训练阶段。”徐冬梅坦言,中国语文教育的误区是,把教材教学看成“课内教学”,当作教师最重要的任务,课程评价、语文考试也是为了检测儿童对教材的掌握情况,学生们的大部分课外时间都花在了做习题上,而非阅读上。

本着“推广儿童阅读,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初衷,从2000年亲近母语课题组初建,到2003年亲近母语研究被立项为国家级课题,再到2015年第十一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的成功举办,徐冬梅和她的亲近母语课题组一路走来,通过逐步摸索和实践,建立起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场域、不同年龄儿童阅读的课程体系和解决方案。亲近母语课题组带领着他们的实验老师,开始在一间间教室里,为孩子们诵读童谣童诗、唐诗宋词,给孩子们讲述图画书,组织班级读书会,和孩子们分享儿童文学,让大家亲身感受母语的韵律和情感,领悟到文字的内涵和魅力。不仅如此,每到一处,他们还亲自传授培养儿童阅读的方法:孩子们在早读课时日有所诵,随着年龄的增大,循序渐进,会有很丰硕的收获;学校要开展阅读课,故事会、各种阅读分享活动,对孩子的听与说的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家长们利用亲子阅读的契机,让孩子接触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点亮孩子阅读的心灯,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回忆起上世纪末语文教学大讨论和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启动,以及随后的语文教学大纲的出台和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徐冬梅依然难掩内心的激动。她认为,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广儿童阅读必将成为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2001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公布,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要求在145万字以上。徐冬梅说,国家现在很重视儿童的阅读,这是值得点赞的,但中国的儿童阅读推广依然任重而道远。

“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时代潮流,不忘初心,坚持专业品质,但儿童阅读推广非一己之力就能成功,必须多方齐心协力,方能发展长远。”徐冬梅说道,儿童阅读推广要想长期深入地展开并有所成效,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政府充分发挥其政策引导和公共服务职能,不仅要倡导阅读,更要提供儿童阅读推广工作的经费和物质保障;社会尤其是民间组织积极参与到儿童阅读推广的实践活动中;学校引导教师转变观念,认识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阅读指导培训,保障师资阅读水平;家庭尤其是父母要充分意识到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阅读不是孩子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家庭的事情。只有这样,多方共同联手,形成合力,儿童阅读推广的路才会越来越宽,越来越远。

读书这事,应该长久

  ■贺 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十多年前,走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开始做农业节目,然后做笑话节目,同步开始编辑读书节目,不想这个事情一做就是12年。时间飞快,一个人的10年和打一个喷嚏一样,转瞬即逝,庆幸的是十年中不间断的阅读、主持、写作,分享给我的十年留下丰富的人生财富。

关于读书,我想说说我的故事。父亲患重症弥留之际,母亲在楼外阳光明媚处晒被子,请假在家的我一早起来陪父亲散步,然后陪他吃饭。在温暖的午后,在被褥形成的天然“避风港”里,沏上茶,摆上藤椅,我给父亲读书听。被癌症折磨得瘦骨嶙峋的父亲慈爱地看着我,也在依依不舍地看着整个世界。一般父亲总是认真地听,间或会提出问题我们讨论,品茶,聊聊我的工作,然后我继续给父亲读书。在一个老人最艰难的时刻,阅读也在给予他力量。

最近刚发布的关于2015年全民阅读的数据显示,全民阅读的数据在提升,这是一个令人乐观的消息。尤其对于我们这些阅读推广人,这说明我们一起合力所做的这项工作是有价值的。为什么要读书?在我去领取某一奖项的路上,书评人史航背了一个巨大的背包,同行的几个人分别手执一本书看。但是当大家谈论到出门带书的习惯以及带几本的时候,史航从自己硕大的背包里拿出来17本书,不是显摆,这是他的阅读习惯。那一次我惊呆了,很多时候很诧异史航的阅读量,却不知道他是这样的阅读量,也从此知道他的博闻强识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读书要分享?因为读了一本书,我们需要把自己心里的思考和他人交流碰撞,以证明我们是对的或者至少不是错的,从而让我们对这样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有信心继续往下坚持。在周末举行的一场由作家虹影和女性主义评论家王红旗所做的关于亲子关系和亲子共读的谈话中,来了一位特殊的男读者,在之后的提问环节他告诉我们,是他的女朋友强烈建议他来听这样一场读书会的。整场活动分享的是虹影的新作《米米朵拉》,主角是一个单亲的孩子,她的独立、善良、勇敢和自强,竟然就给了这个男读者新的启示。他拿着话筒说:“没来之前,我不明白女友为何强烈建议我来,而且她不陪我来!当我坐在第一排认真地听完一个半小时的读书分享会,我终于明白了女友的苦心。今晚我也读懂了这本书,这次深度阅读解决了很多我的成长困惑,因为,我也是一个单亲的孩子,书中这个孩子面临的一切都让我震撼,也值得我学习。”如此鲜活的例子,足以告诉我们,读书分享是有多么有用。

十多年来,我在电台工作、阅读,在社会实践中推广阅读,得益于我的职业和我的坚持,也更得益于十年的阅读习惯。读书让我变得有力量,在面对任何苦难的时候可以微笑面对;读书让我看待世界的角度发生变化,我开始不急不躁,不那么贪婪。十年来读书写作交流学习,那些作者、评论家给予我面对面的人生经验一如他们的文字,始终在浸润我的灵魂。我想,这本就是阅读的救赎,他让我明白生活的意义原本不是索取,而是创造更大价值的共享。

读书这事,应该长久。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敖 德(耕林童书馆创始人、总经理)

虽然我是一个童书出版人,但我的另一个身份是阅读推广人。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阅读推广人”走上阅读推广之路,可在10年前,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那时的阅读推广人还很少,也不叫阅读推广人,他们都是以专家和学者身份出现在各种杂志和会议论坛上,如红泥巴的阿甲、梅子涵、彭懿、朱自强等学者,他们都是以专业的视角去解读绘本,分析图画书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文学和艺术性,包含的教育意义,心理学,社会学等等知识,是一种类似学院派的专业方式肢解,揉碎,再分析,专业性非常强地向读者推介绘本,当然,第一批受他们影响的读者,也是一些高知阶层,很多还是有过留学背景的,于是,绘本开始逐步从小众读物走向民间。第一批受影响的读者妈妈们,通过跟自己孩子的亲子共读,也积累了很多实践的经验,加上自己所学的知识,有些人也开始了阅读推广,去影响身边的朋友、同事以及跟自己同样是妈妈的人,但传播的速度依旧不快,辐射的人群范围也不大。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社交软件渗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使得沟通和传播变得容易和便捷,于是,绘本的阅读和推广,走向了如火如荼的境地,开始涌现出一批草根阅读推广人。尽管每个人对绘本的理解深浅不一,但对阅读的推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10年前的一本绘本销量,三年卖5000本,到现如今一个小时卖上万本,这个变化,我想,阅读推广人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绘本热度持续增温,是件令人开心的事,但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出现,我到各地讲座中发现,还有很多老师和妈妈,还不知道绘本是什么东西。正如郝广才先生所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在天涯,我在海角,而是我读过绘本,你却不知道!”这也是我们众多阅读推广人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这说明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路还很长,对绘本认识不够的人依旧很多。

对于阅读推广,我还有另一种担忧,有些人把绘本阅读的目的性,太过功利化,把绘本当药,去医治孩子的问题,这就有点走入了歧途。我认为绘本阅读,并没什么了不起,这只是让我们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一种很好的媒介,让忙碌的爸爸们回归家庭的一种方式而已,绘本也没那么高深,它只是最适合儿童阅读的一种书籍,我们所做的推广,更多的应该是倡导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家庭,学校里到处都应该有好书相伴。家里有书香,生活才不会苟且。所以我特别提倡,我们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有一个书房,或者是一面书柜,让孩子从小所生活的家里,阅读能够像生活里如吃饭喝水一样平常,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在家里看到众多的优秀童书,那么他就会对书籍和阅读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一个习惯的养成,其实就是每天都有读书的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常态化,一个阅读丰富和阅读匮乏的人,二者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我曾经说过:也许教育可以让我们误入歧途,但阅读是自我救赎的一种途径。我们都期待阅读推广和阅读推广人消失的那一天,到那时,也就是阅读真正成为了生活的常态。那样的生活就是所有童话的结尾——我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阅读于我意味着什么

  ■麦小麦(作家、阅读推广人、花城出版社编辑)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在各种伟光正的传统教育薰陶下,始终觉得读书只是一种方法或是一个乐子,直到过了三四十年才突然意识到,不对,读书于我不仅是一种方法或是一个乐子,它就是一个目的,一个主题,我到这个世界上来走一趟,就是为了读到更多的好书,并且把这些好书的好处告诉更多的人。

老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我看来,这两件事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超脱于现实之外的体验,只是一个在头脑中体验,一个用身体去体验,如果不上升到心灵高度,读万卷书只是书呆子,行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

大块的阅读时间于我们这些家庭与事业两头要紧的城市女性来说已是奢侈,只能利用被现实切割成小碎片的时间,挤压、拼贴、一心二用……时间也会变魔术,只要你想,它就会出现。一捧起书,马上忘了正在发生的事,咕咚一声掉进书中的世界,平凡肉身立时腾飞变身穿越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及至被各种现实打断,抬起头,会有一秒钟的恍惚,得用力给脑子按一个切换键,才能从书的超现实世界回到眼前。

记得小时候,好朋友们最爱轮流到各家去玩,玩什么呢?那时没有游戏机、没有电脑、不下棋不打牌,除了聊天,主要活动就是看书,总有人开个头,顺手拿本书看起来,最后大家人手一本各看各的。这玩法对于小朋友来说是有点奇怪,不过我们玩得很好啊,一点也不觉得闷,每次分手还兴致勃勃约定下回再去另一家玩,也就是去看另一家的书。说起来,真是几个志同道合的小朋友啊,因为太过志同道合,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友至今仍是密友,无论网上还是见面聊天,总有一个人问起:“最近在看什么书?”有友如此,真是件幸运的事。

高三分班,我毫不犹豫选了文科班,那时仍然是叫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身为大学物理教授的父母眼见劝阻无效只得由我去了。高考填志愿,我将“看小说当功课”的中文系填入第一志愿,我如愿以偿,本科四年,真是读小说的四年,那叫一个爽!毕业考研,好多同学说正好借此机会转个实用的专业,我却想,还是继续看小说比较好。及至找工作,又主动选择了以“看小说”为本职工作的编辑。一切看似顺其自然,其实每一个关口都是自己哭着喊着要和书与文字在一起的。

到现在为止,我的生活基本都在围绕着书进行,当编辑编书、当作者写书、当妈妈与孩子亲子阅读、做了一个“爱读书会”与朋友们聊书、做公众号“麦小麦爱读书会”分享阅读体验,还会在电视台、图书馆、书城等各种场合与相识不相识的人们分享阅读的乐趣……

如今,我们“爱读书会”已经是第7个年头,举办了近140期活动,一帮朋友仍然隔周二晚上聚到一起,没有任何功利目地读一本书。希望我和我的爱书的朋友们,能够一直因为书、因为志同道合而聚在一起,很久很久以后,我们都老了,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仍然可以在养老院里一起讨论一本书,在阅读中提升智慧、增长见闻,做一群不糊涂的老头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