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多极化同生同长 数字智能驱动产业创新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6/4/26 作者:蔡 蕾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蔡 蕾

当下,全球文化创意经济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也迎来了升级换代的新常态。在互联网与科技强势推动和各行业越界融合的背景下,诸多文创的新形态蜂拥而出,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探寻,跨界融合的案例,都需要进行新的研究。为此,4月2日,“当前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与新趋势”中澳文化创意产业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承办,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文化与技术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国及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瑞士等国多位学者进行了交流与互动。与会代表就全球文化创意产业中新形态、新特点、新趋势等问题展开了探讨。

新形态

国际文化产业呈现多极化发展态势

近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作者和作曲者协会联合会共同推出了文化与创意产业最新研究报告《文化时代:全球文化创意产业总览》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国际研究部主任意娜表示,该报告利用丰富的数据呈现了全球文化产业多极化发展的态势:“这一全球文化地图报告披露了文化产业相关的数据,并对于亚太地区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也非常乐观,还告诉我们国际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了多极化的趋势。”意娜表示,2016年元旦正式启动实施的“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这项议程是延续“千年发展目标”的未来15年的联合国发展议程。这个新议程除了继续推动减贫、全球健康、环境改善和国际合作以外,第一次在全球层面把“文化”“创意”和“文化多样性”写进了议程,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教授约翰·哈特利表示,马来西亚、菲律宾、悉尼等国家都有创意产业的政策,会根据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不断地调查研究,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趋势。意娜认为,虽然文化多样性特别强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重要性,但十年来收效甚微,而正在兴起的互联网与数字革命也许会扭转这一切。

新特点

全球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跨界与融合特征明显

在“当前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与新趋势”的研讨会上,与会者普遍认为,全球文化创意经济正在发生巨大变革,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也迎来了升级换代的新常态。在“互联网+”在社会经济领域强势渗透的情况下,诸多新形态蜂拥而出,许多新产业发展模式相继涌现,跨界与融合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特征。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相对于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而言,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的速度进入加速换挡期,产业结构也面临调整转型期,这种调整将在文化产业内部发生重大的变化。“首先,这种变化鲜明地体现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由前期自上而下的政策式驱动,逐步转变为自下而上式的市场化发展。其次,在高新科技推动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悄然实现升级换代,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创意行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支柱。”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博士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教师吴维忆表示,在数字时代,由于互联网的作用,文化和创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的作用真正使得文化的互联性、整体性、互动性成为了一种可能,甚至成为必要和必然的趋势。”

新趋势

智能时代

文化产业注重发展创新驱动

英国加迪夫大学教师马海利以中国戏曲为例分析了城市政策和文化资本的关系,认为传统文化能够为社会经济、政治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推动力。与此同时,当下,数字文化科技企业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军企业。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表示,美国已经建立起了以苹果、谷歌、脸书、微软等为代表的巨无霸文化航母舰队群;在中国,互联网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已经成为中国的高端产业,开始形成了一支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上市企业为代表的准文化航母舰队群。而随着高新科技如大数据、智慧城市、云计算、移动网、自媒体等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悄然实现升级换代,与互联网相关的文化创意行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高端、核心、领军和先导产业,并开始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由自上而下的政策式驱动,逐步转变为自下而上式的市场化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金元浦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姜进章认为,从互联网迈向智能的文化产业,不仅仅表现出新的特征和新形态,更重要是转变了产业发展创新的驱动力。具体而言,智能时代下的全球文化产业,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由功能导向转向内容导向(如开茶馆注重以茶养性)、说教导向转向消费导向、从物理导向转向心灵导向(如电影是另类生活的导向,迪士尼公园是快乐的导向,拉斯维加斯是释放的导向等)。

在培养文化创意产业创新驱动的具体路径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花建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要素的流通更加频繁和更加密切,城市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时候,应该更多的把它集中在内在动力的培养上。具体而言,对于创新动力和创新主体的培育,要培育具有创新活力的文化企业家和文化企业家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