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五方面提升文化供给侧有效供给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6/6/3 作者:范 周


■范 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的环境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避免面临着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有效解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供需错配的主要矛盾。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提升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需要减少低端供给。

让市场及时出清,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简而言之,就是“良币驱逐劣币”。具体表现为:第一,杜绝低俗供给,提高文化审美层次,建立警示名单和黑名单制度。为市场经营划出清晰的“红线”和“底线”,建立惩戒机制约束低俗供给。第二,减少低端供给。减少低端供给首先应当通过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等横纵联合,建立全产业链的大文化发展格局;还应通过强化产业融合度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粘度,延长文化产业的价值链。第三,淘汰过剩供给。以创新能力消化和吸收过剩供给,以新增优势文化产品和服务挤出过剩供给,以创新政策打通供需通道消化过剩供给。第四,清理僵尸供给。一方面要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进民营企业、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蓄动能,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企业转型升级。第五,盘活呆滞供给。在确保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前提下,加强文化资源梳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充分运用创意和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以创新形成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带动新需求。有效供给的提升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创新人才供给。创新是供给侧动力结构改革的关键。创新人才供给,首先要将文化认同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用创新人才培养来统筹教育改革,打破限制,下放权力,激发活力,构建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合理的文化教育体系。其次,应当将文化领域智库建设提升到国家高度,将文化领域双创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战略。此外,以文化发展需求和人才双创需求为导向,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流动与优化配置,满足双创人才的创新创业需求,形成“市场牵引、需求导向、资源整合、要素协同、产业辐射”的全链条、全要素的运行模式。

第二,提升科技供给。提升有效的科技供给,一方面要加大文化科技创新投入。增加文化科技创新数据库和平台建设投入,加大对高校和其他文化研究机构的应用型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扶持文化创意研究机构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文化科技创新转化。充分释放以高校和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

第三,优化资本供给。有效的资本供给是打破条块分割、市场分割、释放市场投资主体活力的供给。优化资本供给,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文化领域双效统一特殊性的前提下,在一些特殊文化领域实现政府引导,分类对待。优化资本供给,还需要不断继续优化文化领域资本市场环境,完善文化领域资本市场机制。一方面要鼓励官产学研金共建创新联盟,促进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设备投资改造。另一方面要全面深化负面清单制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第四,加强长期规划供给。文化规划的有效供给,可以更好地引领文化发展要素有效流动起来,让文化资源从低效率领域转移到高效领域,从已经过剩领域转移到更有需求的领域,是文化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挥棒。加强长期规划供给的核心是转变规划观念和规划实施思路,由注重眼前的短期规划逐渐向寓短于长、以长促短的设计规划的供给进行转变。长期规划的实施重点是在践行规划的过程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必须认识到,文化领域的规划落实,是以文化制度改革为龙头、文化发展结构优化为关键,攻坚克难地解放文化生产力、释放文化发展活力的一种长期行为。

第五,增加面向全球的资源供给。供给侧的改革显然不仅仅是拘泥于提升国内市场的供给水平,还包括了对国际需求的供给水平的提高。有效扩大需求,当然不仅仅包含国内需求,也包含更多的国际市场的需求。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布局思路的文化产业全球布局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