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纪实文学突围回归主流视野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6/6/14 作者:刘志伟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志伟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白俄罗斯女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她并不只是简单地在描述灾难,而是在关切人类的整体命运,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安全。她的获奖,被认为是非虚构性的纪实文学的胜利,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国内对纪实文学的再次关注。

从评委关注到读者青睐

《锌皮娃娃兵》译者、著名翻译家高莽(笔名乌兰汗)与阿列克谢耶维奇有一面之缘,高莽记得,1990年代末,已年过七旬的他才首次读到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一部俄文作品。这部纪实作品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用第一人称忠实记录了亲历阿富汗战争的俄罗斯士兵、妻子、父母、孩子的血泪记忆。其中,一批二十岁左右的俄国青年人战死阿富汗的故事,尤其让高莽触动。1999年,他将这部作品译成《锌皮娃娃兵》(昆仑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出版并畅销。

时隔十多年,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引发了相关的出版热潮,这一次的影响也远胜之前。2015年11月开始,铁葫芦图书公司联合九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一口气推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我还是想你,妈妈》《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锌皮娃娃兵》。不久前,中信出版社也引进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这些作品在图书卖场形成出版方阵,并在京东、亚马逊中国、当当等电商平台的纪实文学畅销榜上长期占据前列位置。巧合的是,2016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以及韬奋基金会联合主办“二十一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2015暨邹韬奋年度外国小说奖”颁奖典礼上,西班牙作家哈维尔·塞尔卡斯的《骗子》(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摘得桂冠。这部作品也是作者根据真人真事写成。来京领奖的塞尔卡斯也表示,“纪实文学和非虚构写作从阿列克谢耶维奇获诺奖时,就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关注”。

在纪实文学开始吸引文学奖项评委的目光同时,其在图书市场的表现也值得期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13年出版的《看见》畅销百万册,成为当年书业的热频词汇。相似的,著名作家何建明的多部纪实文学作品,包括10年前出版的《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等不断再版重印。军旅作家王树增的战争三部曲《朝鲜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更是屡创销量新高。两人的多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销量都达到了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册,这也印证了优秀纪实文学的市场热度。

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纪实文学作品涌入图书市场,创作者们也紧贴当下现实进行创作,时效性明显。入选了2016年第2期中版好书榜的《爆炸现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即是如此。发生在2015年8月12日深夜的天津大爆炸,造成165人遇难,其中消防人员占多数。从去年9月开始,何建明赴天津采访,与上百位消防队员及家属详谈,写成了这部报告文学作品。这是迄今唯一一部还原天津大爆炸的非虚构作品,亲情、友情、爱情在灾难面前一一尽显。何建明说,“这本书70%以上的内容是在媒体上没有的。”之所以要写成报告文学,是因为新闻报道还有很多盲区,很多细节都被遗漏了,而他想告诉大家在那场大爆炸之后,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真实情况。

不仅仅是新的社会热点带来的新作品,还有过往纪实文学的“续篇”在这种大环境下面世。20多年前,作家王宏甲以《无极之路》一举成名。这部描写一心为民的河北无极县县委书记刘日的作品,“一出生就被视为经典”,曾经打动了亿万颗心灵。2012年,王宏甲又创作了《无极之路》的续篇《永不失望——〈无极之路〉后来的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追寻一个充满热望的年代,回答了无数读者关心的问题:刘日没有让关心他的读者失望,他是一个经受住改革开放严峻考验并依然优秀的人。

由资源 挖掘到体裁创新

在欧洲,纪实文学地位很高,但纪实文学作家很少获诺贝尔文学奖。因此阿列克谢耶维奇凭借纪实文学获奖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认为,纪实文学虽然和纯文学不大一样,但它却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叙事方法。整体而言,中国纪实文学离诺奖还有很长的路,它还不是很成熟。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许多纪实文学还有较大比重的宣传性质。作家很难独立地对一个人的命运,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当下的社会发展离不开纪实文学的记录与讲述,这些年来,出版企业不断有意识的挖掘推出各个领域的纪实文学,其中不乏精品。包括何建明《生命第一:5·12大地震现场纪实》(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徐剑的《冰冷血热》(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等反映2008年抗震救灾和抗击冰雪灾害内容的作品;还有李春雷的《木棉花开:任仲夷在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刘卫兵的《回望二十年:一位新华社记者的采访手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展示30年改革开放历史辉煌的作品。其它题材作品,如张正隆的《枪杆子1949》(人民出版社出版)、王旭烽的《家国书》(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李鸣生的《千古一梦:中国人第一次离开地球的故事》(作家出版社出版)、赵瑜的《寻找巴金的黛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李青松的《一种精神》(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杨守松的《昆曲之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等,或着眼于历史、文学、生态、艺术等领域,各自的主题个性鲜明。

关于纪实文学的体裁创新,历史事件和新闻报导的发掘不容出版企业忽视。2015年6月,习近平主席将《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作为国礼赠送给比利时国王菲利普。这是作家张雅文十多年前创作出版的一部历史纪实作品,讲述了二战时期中国女子钱秀玲从德国秘密警察枪口下拯救出一百多名比利时平民的故事。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张雅文在原书基础上补充采访,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重庆出版社出版),受到专家和读者的普遍好评。在新闻报道的整理出版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别对我撒谎:23篇震撼世界的新闻调查报道》是一个代表。其收录了调查性新闻报导的扛鼎之作,涵盖过去五十年来意义重大的事件、丑闻与抗争,其类型包括新闻报导与专论、电视节目底稿与专书节录,每一篇作品都深入官方缄默之墙的后方,披露令人坐立难安的重大真相。河南文艺出版社的《海明威新闻集》也是如此,书中收集了海明威在《多伦多每日星报》等发表的文章,报道内容涉及西班牙内战、二战中的中国、印度殖民地、马德里战争等。海明戚通过对话使新闻故事具有戏剧性的特点,报道文章中的喜剧元素会让那些仅了解他说故事的人感到惊讶。

此外,当前有的作家还在积极探索篇幅超短的“微报告”“微传记”。如军旅作家黄传会在《当代海军》和微信上发表了“3分钟读懂66年人民海军历史”的微纪实,广受点赞,这样的创作与营销模式也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