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20大师、专家热论中国工艺美术“技与道”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6/7/29 作者:王少波 王双双


李 俊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王少波 王双双

(以嘉宾发言先后为序)

连 辑

赵之硕

王建中

黄宝庆

张春雷

张美芳

柳朝国

杨根连

仵应文

周 南

饶晓晴

范福安

孙 伟

李霖华

梁端玉

过小明

颜桂明

张德和

叶品勇

李 俊

2016年7月11日,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技·道与中国工艺美术的未来”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工艺美术馆协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高显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馆专家艺术委员会主任赵之硕,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连辑等出席并先后发言。据研讨会学术主持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文化评论家侯样祥介绍,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技”和“道”,来自于《庄子》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庖丁解牛的技术已经炉火纯青,这样的境界完全是建立在技术纯熟的基础上,“我感觉中国工艺美术的道路就是‘技进乎道’,只要我们做好技与道,工艺美术在艺术界的地位会越来越高,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也会更高”。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工艺美术行业的专家、大师、从业者们济济一堂,其中20位专家就“技与道”这一话题发言,共同探讨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未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文创中国周报》记者将现场的对话梳理成文、呈给读者,从创新与传承、技与艺、人才培养与突破、特色化与相通性四对辩证关系中,一窥中国工艺美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工艺美术要在创新中传承

传承不是因循守旧,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传承和创新是辩证的关系。对于工艺美术而言,更是如此。技术不是简单的从老祖宗那里传承下来,在传承的基础上,技术还要再更新、再创造。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范福安以漆画为例谈到,只有传统技艺与材料相融合,漆画作品才有生命力。因为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差异,每个艺术家都生活在当下,应该用祖宗的技法表现出当代文化,让后人了解现实的文化载体。

工艺美术应提倡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

■赵之硕(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馆专家艺术委员会主任):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工艺美术在新常态下能够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工艺美术设计和创作人员在设计和创作过程中要提倡的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追求精工精制的精神。历史上的青铜器、漆器、丝绸、金银器、玉器、瓷器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产物。陕西省博物馆的合家村金银器等出土文物,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物。这些产自唐启宗时期即公元735年左右的器具,不但保存完好,而且精工精制。回顾世界文化史或世界工艺美术史,欧洲的金器水平被认为是最高的。实际上,在同一时期,我国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该时期的工艺可以说是工精艺绝。从陕西挖掘出的金银器很多都是外来的艺术品,这些外来的工艺被中华民族的匠人所吸收,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应该继承的工艺。

什么是创新精神?从“道”来讲,现在从事工艺美术的人员要从文化思想、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特色上不断创新,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这就是创新精神。工艺美术正处在从工业产业逐渐转变成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如用金丝楠木制作的乐器,有人说这些乐器实际上是家具,其实不然。工艺美术的跨界也是一种创新,无论是运用新工艺、新材料,还是新思维、新理念。实际上,不少音乐家演奏了金丝楠木的乐器,并给予了很大肯定,这说明制作这些乐器的工美大师们不但继承了传统工艺,而且还有所发展。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要不断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下,一定要运用新思想、新思维、新工艺、新材料、新工具,不断创新。

传承不是因循守旧 创新不是标新立异

■张美芳(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长期以来,工艺美术行业都是讲工艺、讲手段、讲技术,一代一代都是由师傅带徒弟,徒弟又传下去,形成了周而复始的循环。因此,工艺手段虽有各种各样,但艺术语言、艺术境界是工美从业者一直追求的方向。这就是所谓的“道”。比如刺绣作品“花卉屏风”,在创作时没有盲目地凭借工艺美术的固有手段去表达作品,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艺术的需要,通过刺绣这种形式来表达艺术的境界。

传承不是因循守旧,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从业者要在传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上不断提升自己。作为基层的技艺人员,关键是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了解历史发展沿革。工艺美术的未来是思维大于技巧的时代,有了思维,有了思考方式的创意,才能使作品达到新的境界。

传统文化是中国工美“王牌”

■杨根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玉雕)、相伯居创始人):什么是“技”?“技”是技术。什么是“道”?“道”是一种感悟,或者是一种思想,引导工美从业者应该走向哪里,如何延续和发展工艺美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工艺美术的一张王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中华民族岁月悠长的历史文化。以金镶玉为例,金镶玉是把金子嵌入玉石体内,严丝合缝,千锤百炼,可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金玉良缘,金玉交会”。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灵魂的追求。这与“道”不谋而合,就是让人们的意识提升,从而大有作为。“道”是无限宽广的,工美从业者中的有学之士,应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人们打造更美好的作品。无论做什么专业,都应该学到精髓;学精髓的内容,人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领悟。

工艺美术发展不能简单停留在“技”的层面

■孙伟(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到今天离不开文化的背景,在这个文化背景下才能谈论“技”与“道”。中国处在转型的时代,是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国工艺美术走到独特的境遇,这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要传承,一方面又要进行时代创新。两百年来,工艺美术一直在,但冲突也一直存在,需要协调、承接。

在全球文化的交融之中,传统文化走到今天,必须随着时代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技”和“道”都会随时发生变化。工艺美术单列在传统文化系统中,但它不是时尚,不是时髦。工艺美术既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份,又要面对流行时尚的文化。

工艺美术要发展,不能简单停留在“技”的层面,“道”应该是永恒的,“道”是文化的价值观,“道”是当代对未来有影响的价值认知。理论修养、理论认知水平决定创新的方向,这是很重要的两个板块。技术不是简单的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在传承的基础上,技术还要再更新、再创造。

传承技艺与材料艺术结合 漆艺才有生命力

■范福安(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漆器)):2015年,应国家文化部、外交部邀请为丹麦女王创作了一组漆画肖像,每件作品大小为120cm×120cm。为了庆祝中丹建交65周年,丹麦女王特地穿上清代服饰,我在漆画创作的过程中,将中国漆艺与西方油画技法完美结合,作品既有西方油画的透视感,又呈现出只有中国漆画才具备的美玉般的温润色泽。

肖像画采用中国传统工艺,全部用天然材料制作,包括天然大漆、黄金、白银、玉石、水晶、螺钿、蛋壳等几十种材料。作品经过了上百道程序,耗时半年多才最终完成。例如,在创作漆画的过程中,女王所带耳环为玉的材质,传统的做法是将玉剪下来贴上,其呈现出来是平面的而不是立体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采取绘画的原理,把玉切开,将亮面去掉,融入当地的大漆文化,实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北欧的文化相嫁接。

其实,每位手工艺者都是大师,都是艺术家。因为雕塑离不开雕刻,雕刻的过程是艺和道的结合。真正的艺术是不可再复制的,因为它有意境美、思维艺术、美学,有创作者的理念和思维形态,具有对美学的敏锐观察力。作为艺术家,不仅要传承技艺,还要传播技艺,将漆文化、陶瓷文化进一步发扬。

以漆艺为例,要不断传承、弘扬民族的和当代的固定的材料美学。只有传统技艺与材料相融合,作品才有生命力。因为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差异,每个艺术家都生活在当下,应该用祖宗的技法表现出当代文化,让后人了解现实的文化载体。

特色化、相通性让工艺美术升华

任何一种地域性手工艺特色的形成,都是当地文化的物质呈现形式, 它既反映地域、民族、文化的不同,亦昭示着当地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同时,不同的工艺美术作品创作又存在着艺术的相通性。因此,工艺美术发展,应该兼顾特色化与相通性,实现工艺美术的“请进来”与“走出去”。

工艺美术行业应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张春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政府文史馆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工艺美术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技”与“道”的思考与实践。首先要考虑如何提升它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十二生肖端砚为例,在思想内涵上,首先为十二生肖起了12个名字,又撰写12首古体诗,作为它的思想文化基础。第二,通过构图布局,使作品赏心悦目。国人一般是以中国画的艺术标准去衡量工艺品,虽然法无定法,艺术本身是多样性、多元化共生共存的,但是必须要遵循欣赏中国画的标准。通过布局,让诗书画印在一个作品中互相生辉、互相借助,引起思考。第三,使自己的作品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如端砚是文房四宝,以用为功,如果失去了磨墨、研墨的作用,就失去了砚本身的价值。

实际上,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很难分清哪些是“技”,哪些是“道”。但在实践中可以体会到,所谓的“技”就是艺人几十年、一辈子练就的手艺、技法、技能和经验。概括一句话,就是手、眼、脑经过千锤百炼以后的手上功夫。而所谓的“道”就是创作的作品能够引领观众对美的思考、欣赏和追求,因此一定要鼓励创新,用作品的内涵去推动作品的深化。

因此,工艺美术行业应着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区域特色品牌是指某个行政或地理区位形成的以特色产业集群为依托,具有较大的规模、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并为本地区特色产业或企业以及个人共同拥有的知名品牌。品牌一旦形成,就是这个区域共同拥有的标志。从广东来看,已经形成了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的良好基础,比如产业基础,全国传统工艺美术产值超过1万亿元,广东达到了2991亿元,占广东GDP的4.9%。广东现在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完全可以全面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借助艺术相通性 让“技”升华为“道”

■梁端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牙雕、木雕)):就创作本身来说,无“技”便无“道”,技是基础、手段、方法、路径,炉火纯青的技是艺术家和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但是,有“技”绝不可无“道”,有“技”无“道”之作比比皆是。或是因为创作者内心浮躁,只顾眼前利益,偏离了艺术的本真。由于“技”没有升华为“道”,使得作品苍白无力。

工艺美术的审美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工艺美术既讲究材料、技法,更在于意境和思想,这是中国工艺美术与生俱来的追求,也是造就辉煌灿烂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的重要基础。 “技”不是一纸空文,而是内化于每一次创作中的一些方法。

以本人早年创作的象牙雕刻作品《琵琶行》为例,为了更好地营造出诗中的美好意境,在创作过程中为整件作品大胆构思了行云流水般的哀思造型,而且作品中加入了一只小小的木质琵琶,迎合了作品主题的同时,也让象牙本身的材料之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因此,好的艺术作品是人的心灵的产物,是人的气质和性状的外化,这就为艺术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艺术家的作品要直接诉诸于感官,在人的思维还没有来得及作出反应之前就唤起人们的情绪,这需要借助艺术的相通性,从更多的领域,例如在文学、音乐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让“技”升华为“道”,透露出艺术的应对,也让观者知其奥妙却妙不可言。

“道”由“技”生 “技”与“道”合

■颜桂明(中国玉石雕刻艺术大师、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有别于其他的门类,既讲究材料、技法,又在乎思想,追求多种美的和谐。它采用精湛的手工技艺、工艺技法创作出工艺美术作品,并随着时代发展,不再用手工艺,而是用机器工业将实用艺术化,也让艺术品实用化。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继承了传统文化,也与时代相结合,巧妙融合在一起。传统之所以成为传统,传是传授,老一辈从业者将自己所学一一传授给弟子。简单地说就是后人继承前人的精华,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特性创作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工艺美术,是高度,也是标杆。

中国工艺美术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其内涵是相同的,必须通过绘画、雕塑等才能真正体现工艺美术的价值,这也是中国工艺美术最精华的所在。“道”由“技”生,“技”与“道”合。没有技术,手艺人失去了饭碗,在工艺思想逐渐成熟下,“技”是基础、手段、方法、路径,炉火纯青的技艺绝不可无道。创作者应该强调超越具体技术操作,通过技与道、艺与人、游与艺提升修养,达到“技”与“道”的合一。

工美发展要先理清长短板

■黄宝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在国家经济转型和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工艺美术要想谋发展,需要首先理清产业的长短板。所谓的长板,一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工美发展积累的雄厚基础,现在中国工艺美术的产值已经超万亿元,可以说是非常大的成果;二是细分品种已经有很大优势,比如中国的玉石、木雕、瓷雕等,非常有分量,可谓举足轻重;三是骨干企业成长很快,势头很猛;四是产业发展有强大后劲,从“十二五”到“十三五”,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在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注入到文化产业的投资量是巨大的,福建省各个层级都对文化产业注入了大量资金;五是人才培养有特色,有荣誉称号、有职称,特别是培养了没有学历的人才。

但是,与此同时,工艺美术界还存在很多的短板。最大的短板是产业集群薄弱,创新意识不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扶持非常重要,应抓紧出台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的标准;二是关注人才培养,应该多渠道培养;三是创新意识;四是品牌与市场,近十几年,工艺美术界越来越重视品牌,无论是个人品牌,还是企业品牌,都是无形资产;五是中国工艺美术行业需要顶层设计,如果没有设计,基层的操作会非常混乱;六是成立中国工艺美术专家智库机构,福建已在考虑成立专家智库,要解决的就是高端人才、高端项目的问题,为政府提供参考。此外,除了“走出去”,还要“请进来”,这些年工艺美术“走出去”的机会很少。

技艺需要个性化表达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工艺美术大师而言,在技术炉火纯青之后,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感情”才可以让作品打上属于自己的烙印。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仵应文所说:“神韵和内涵就是作品的魂,没有灵魂的作品只能作为一件摆设。艺术创作需要作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社会担当。”

工艺美术要重视内涵表达

■仵应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玉雕)):“道”把工艺美术推向了理论的高度,值得每个艺人深深思考。过去人们都注重技巧,很少考虑“道”。所以对“道”的讨论,将把工艺美术推向更高的层次,让艺人们更好地感悟、理解。

以天然水晶为例,作为玉雕的一个分支,天然水晶的创作过程同样也基于“道”。要创作一件好的天然水晶作品,只有雕刻技艺是远远不够的。特别在当下,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从而导致了人们心灵的紧张与不安。因此,好的作品不仅需要材质的美和手艺、技巧的熟练,而且作品还要符合真善美的题材要求。一味的强调技巧而脱离了作品的内涵,作品等于零。好的材料,施加了更多的技巧,也许会破坏原材。优美的造型、技法和委婉的表达构成是作品的灵魂,让美回归自然,这才是“道”。“道”承载作品的精神,能够直指人心,导人向善。这才是中国工艺美术的未来。

同时,工艺美术离开了专业的技巧,创作也无从谈起。一件作品仅仅做到造型可观就可以成为艺术吗?应该不是,形神兼备才是工艺创作的追求。因为一件作品没有神韵和内涵,就无法与观赏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神韵和内涵就是作品的魂,没有灵魂的作品只能作为一件摆设,时间久了慢慢就会淡忘,因为这件作品无法震撼人的心灵。艺术创作需要作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社会担当。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玉雕工作者肩负着重任。

工艺美术亟需重构审美意识

■周南(《上海工艺美术》主编):当前,业界在大声疾呼工匠精神的同时,切不可忽视了工艺美术的审美意识,主要是材质之美、技艺之美和造型之美,好比人的两条腿,相互配合协调方能向前迈进。首先,工艺美术各种材质形成了不同的机理效果,如何将各自材料的特点最大程度的表现出来需要思考。其次,各个品类的工艺美术因为材质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技法进行制作,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工艺语境。再次,工艺美术有自己的造型语言,各个时代赋予了工艺美术作品不同的面貌,有较强的时代印痕。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是工艺美术创作的艺术之美。

长期以来,工艺美术一度受到市场的左右,导致作品形态陈旧、题材单一,以至审美疲劳。工艺美术也一度成为材料学,一些藏家并不在意造型上的审美,而只看重材料是否名贵,凡材料名贵的似乎可以得到收藏市场的青睐。在行业中另有一种现象,有些人认为工艺品不如艺术品,不愿做工艺家,而要争做所谓的艺术家,似乎觉得工艺美术家会低人一等。诚然,一张画可以有千万倍的价值,而工美从业者辛辛苦苦创作的工艺品附加值却很低,其本质是缺乏底气、缺乏自信的表露。

为此,行业首先要反省:是否在作品形态上有过思考?所创作的作品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是否老旧、落伍了?比如当代工艺美术作品中常常出现的龙凤图案造型似乎缺少了当代语境,几乎停滞在清朝这个年代。因此,工艺美术要树立足够的审美意识,并把它化做具体的创作行动,推崇不变与流行。所谓“不变”是坚守工艺原则,“流行”是要自觉跟上时代,与时代同行。让当代工艺美术作品穿上时代的新装,在形式上、外观上有更大的突破,行业将耳目一新。

情感与个性结合作品才是独立的

■饶晓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副所长):当下,“美术”的概念逐渐在变,它的外延太小,已经不能涵盖一些现象。因为,当“技”和“道”融合,玉器、木雕、陶瓷等载体中,融入了很多人性化、个性化的感情,对此,或许“中国工艺艺术”可以很好的涵盖。

在“技”和“道”的关系中,首先要有“技”的能力,否则艺术品的价值无法体现。第二,要融入“道”,“道”是多元性的,包含创作者的情感等个性化因素。当下,工艺美术的时代来了。作品能不能打动人,能否承载购买者的希望等,都需要作品有个性。因为只有情感和个性的结合,作品才是独立的,才是不可被复制和仿造的。无论是陶瓷还是玉器等其他作品,如果可以被仿造,那么这样的作品是“工艺美术”。未来,让作品超越艺术,让艺术所欠缺的元素融入进作品,才是艺术家的希望。

艺术作品:技艺是表现形式 格调是精气神

■李霖华(福州寿山石鉴定中心主任):寿山石雕是中国工艺美术创作上的一朵奇葩,业内常有一石二工之说。什么是艺术品的格调?即艺术品的品格和基调,主要体现在作者本人的品格、气质、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为什么有些寿山石雕精品精雕细琢却改变不掉匠气。有些作品以假乱真,却没有更多的艺术空间。而有些作品,原材料未必上乘,工艺也不复杂,却有着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优秀的雕刻家不仅重视技艺的提升,更注重作品内在气韵的体现。因此,观赏高雅的寿山石雕艺术品可以感受到雕刻家在创作中的激情和快感,捕捉到其中真情实意的感情流露。要创作出高水平、高格调的寿山石雕艺术品,实非一时。首先,与其他工艺美术相比,寿山石雕有其特殊性,创作材料差别非常大。除了品种丰富以外,每一块原石又因色彩、形状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要雕好一件作品,需要考验雕者是否有过硬的技术和敏锐的思维。其次,不同的雕刻家因个性、经历、修养的差异创作出来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如何才能出创作出高水平、高格调的寿山石雕呢?

针对寿山石形态、颜色等方面不同的特殊性,雕者首先要提升自身技术必备的能力和素养,没有过硬的技术作为保证,无论多么巧妙的构思与设想都缺乏可操作性,更谈不上艺术的表现力。寿山石雕一块石头色彩丰富,在相石上,要根据寿山石原有的形态、原色进行因形就势的雕刻,不轻易改变原材料原有的形状,也格外看重石材本身的颜色变化。传统艺人对相石十分重视,需求向大师、老艺人求教学习,深入生活观察,熟悉表现对象的细节特征,在生活中不断丰富、提高和完善自己。当一个人的技艺素养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他对生活的观察体会就更加深刻细致,升华到技可近乎道的境界。

其次,创作者还要善于从绘画、书画、诗词、专科等艺术领域吸取精华,将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精髓融汇贯通,不断积累和完善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丰富自己的艺术作品。只有这样,作品才能焕发出艺术的生命力。

技法是入门法则 艺道是出门基础

■张德和(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竹雕)、浙江省根艺美术学会副会长):“道”可以理解为一切事物运行发展的根本规律和道理。对学艺者来说,要学好基本功,从材料的认识、运用,作品的构思与立意,制作程序、艺术规范、技法等,实现从熟练到精巧的转变。艺术的个性是无中生有,这是最难,也是最痛苦的。无论什么艺术门类,通过三五年都能入门,五至十年可以熟练,熟练才可以达到精巧。以玉雕创作为例,技法掌握熟练只需三五年,而从传统的雕刻到局部巧雕,从传统雕刻法到乱刀法则需要十几年。

如果说入门是艺人掌握了技法的话,出门就是艺人懂得了艺道,也就是知道了艺术创作的根本规律,是对熟练掌握技艺、方法,不断丰富文化修养、充分凝练艺术规律的随机应变。创作者应创造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审美形式。小到艺术原则和规律,大到举一反三、宇宙规律。艺术需要心灵的创作,技是向内发力,道是向外发力。若以道思考技,以技选择道,内外相应,则技可进入道,庖丁解牛就是最好的例子。

石雕的关键是与石头对话

■叶品勇(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石雕)):青田石雕以传统的露雕、浮雕、圆雕为主,融入了人物、花卉、动物等元素,通过利用自然的色彩原理突出了岩彩造势,在传统工艺美术上,被公认为“在石头上绣花的艺术”。

在石雕的雕刻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怀。当雕刻者拿到一块石头的时候,关键是与石头的对话。以青田石雕江南水乡系列作品中的《忆江南》为例,融入了吴冠中的作品,加入自身的透视空间,表现出“道”和“技”的新手法和理念。把茶文化融入作品,用现代简约的手法,利用石头材质的自然机理,既跟生活相关,又与生活融为一体。雕刻大师要在思想上修炼,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更要对生命有深刻理解,才能创作出有艺术魅力的石雕。

人才培养是工艺美术发展关键

在故宫科技研究部,工作人员日复一日地修复着故宫留存下来的珍贵物件。在这里,时间变得缓慢、心情变得安静,与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其实,工艺美术需要这样的耐心与安静。景德镇民族宗教艺术陶瓷研究院院长过小明说:“现在年轻人想走捷径,基本功学习不扎实,这不利于工艺的传承。”因此,工艺美术发展,既需要保护基础技工,也需要增加人才储备,完善人才结构,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工艺美术创新与发展关键在人才

■王建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不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组织学生一起造访故宫博物院科研技术部。这个部门承担的工作是修复、研究故宫的各种工艺品。众所周知,故宫有很多木器、金属、钟摆、丝织品、绘画,天长日久难免有损坏,科研技术部就负责修复它们。故宫留存下来的工艺品的精工细作就是“技”,这种技术、技艺包含了对文化的认知,表现出了手工艺文化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地方工作了几年的学生,会慢慢变得安静、不浮躁、非常踏实,最重要的是他们更加认可自己所做的工作,这种变化非常重要,在境界上是非常大的提高。这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留下的宝贵资产,这种技艺、功夫、心境,都是工艺美术的“技”所包含的重要内容。

工艺美术界的每一位从业者都应该建立一种大格局,它应该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工艺美术有一段时间缺少文化自信。而今天,在又一次文化自觉的大时期,工艺美术行业应该建立强大的文化自信。工艺美术行业同样也要提出大的担当,要自信,要传承好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在扎实继承的基础上推动创新。什么是创新?就是做出时代特色,为这个时代创作,这就是工艺美术的“道”所包含的重要内容。

中国工艺美术的未来在于人才的培养。中国工艺美术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有的人是研究生、本科生毕业;很多紫砂大师的孩子出国学习之后回来还做紫砂,他们的理解肯定与前辈不一样。非常多的工艺美术行业的子弟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又从事自己的家传技艺,这是工艺美术再提升的人才储备。整个工艺美术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科技知识需要这样的提升。

从业者应承担起传承技艺的重担

■柳朝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玉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玉雕分五大品种,器皿、人物、花卉、花、鸟。器皿在玉器中是传统科目,因为它的原材料和玉雕技艺的展现独具特色,它的魅力一直很大。玉雕艺术家要想做出好的作品,首先得有相玉的能力,要慧眼识宝;其次是要有广泛的知识和高度的艺术修养。玉不琢不成器,再好的玉不经过设计与创作,不经过工匠的精心打磨和雕琢,也只能是蒙污积垢的废料。在玉雕创作的过程中,传承和创新一直是重点中的重点、核心中的核心,每个阶段都离不开传承和创新。

在玉器器皿雕琢技艺中,薄胎玉器最值得一提。过去,业界对薄胎玉器的传统称呼是“水上飘”,是上一代老艺人挖掘出来的技艺。“水上飘”的成品非常漂亮,很有魅力,薄如纸、声如罄,它的传承自有脉络。但是,做薄胎玉器的成功率是30%,现在的玉非常贵,做坏了,虽然不会赔钱,但会败坏名声。因此,薄胎玉器的传承十分不易。从2000年开始,我开始传授薄胎玉器技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技艺传承上有了一些成绩。因为它的风险很大,行业中的很多人把它舍弃了,不再施展。但希望能够完成这项技艺的传承工作。

工艺美术应保护基础技工 让“技”得以传承

■过小明(景德镇民族宗教艺术陶瓷研究院院长):陶瓷从诞生开始就与工艺美术发生紧密联系。它不像其他的艺术形式可以独立完成,而是需要很多人的通力合作。现在陶瓷创作中,有很多工艺的基本工序大量缺失,很多创作者不愿意学习陶瓷的基础工作,比如拉胚、修胚、釉料、成形等。因此,工艺美术发展应保护基础的技工存在,让“技”得以传承和存在。

回顾陶瓷的发展过程,其以技而存在,拥有各种优良的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陶瓷的设计来源于宫廷,以清代体现最为明显。由宫廷造办处提供设计稿,陶瓷大师完成设计稿的制造。新中国成立以后,应运而生了10大瓷厂,拥有10万瓷工。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陶瓷装饰手段的变化,也演绎为今天看到的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陶瓷肯定是当代传统陶瓷,面临各种市场的冲击。如果陶瓷艺术不能星火相传,将来“技”不在,如何问道?不能问道,如何有未来?

坚守和耐心是从“技”成为“道”的重要因素

■李俊(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明式家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谈到“技”和“道”的关系,第一,清晰了解“技”和“道”的内涵。“技”是基础、手段、方法。“道”是引导、开释、示范、教化。如何从“技”成为“道”?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坚守和耐心。第二,联觉。艺术家通过创作影响、开释、示范于他人,就是从“技”到“道”的过程。第三,意境之美,艺术作品打动他人,由声而入心,声心互动,才能达到“道”的境界。第四,深入体会“道”,简单说来就是让看到某件作品的人体会到作品的方向,这就是“道”。在中华文艺复兴期间,通过作品慢慢的影响人只是小道,工艺美术从业者都是种子,每一颗种子都需要传播,只有传播才能形成大道;只有发扬大道,才能真正创造出伟大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