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业界大咖青眼有加寄语期待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6/8/16 作者:倪 成


陈新文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倪 成

“上海书展有一种迷人的气质,那是读者创造的真正的书香;上海书展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源自准确的定位和不一样的理念;上海书展有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源于她超越书展的美好理想和更加宏大的承诺。”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如是表达对上海书展的感受。生活·新知·读者三联书店总编辑翟德芳则以“读者快意享受,作者感动兴奋,业界学习进步,城市共鸣交响”24个字概括自己对上海书展的认可。

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地方性区域书展,发展成为读者热烈响应、中外作者云集、业内出版社积极参与的全国性书业盛会,上海书展组织方精益求精、注重细节,真正为读者、出版发行机构服务的理念功不可没,也彰显出“海派书展”独特的个性与强大的吸引力。

时至今日,很多出版社都选择通过上海书展展示最重点的图书、设计最经典的活动、推广最重磅的作者,已将上海书展作为检验产品市场销售的试金石,作为选题策划、图书出版的风向标。上海书展这场上海读者云集的文化盛宴、阅读嘉年华,俨然已成为出版界每年关注的焦点之一。业界大咖在充分肯定上海书展十余年来与时俱进、品牌创新的同时,也对第13届书展提出了殷殷希望。

强化国际合作与上海开放形象相得益彰

■于殿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共同努力,让上海书展越办越好——这是我对上海书展的期待与建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上海书展已从一个地方书展升格为国家级的书展,这给上海书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国家级书展举办和发展的难度更大,要持续、充分调动参展方的积极性,让各地参展单位把自己最好的资源拿出来,让越来越多的读者从四面八方来到上海参加这个年度盛会,让越来越多的好书得以在上海书展上与更多的读者“邂逅”。

转瞬间,上海书展的书香已经飘过了十来个年头,每到白玉兰飘香的时节,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花香伴着书香的申城,共赴这一文化之约。三年前我曾说过:上海书展有一种迷人的气质,那是读者创造的真正的书香;上海书展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源自准确的定位和不一样的理念;上海书展有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源于她超越书展的美好理想和更加宏大的承诺。三年后,我仍然用这三句话来表达上海书展带给我的感受。

每年商务印书馆都将精品图书带到上海来,与广大读者和业内同仁分享,今年也不例外。过去的百年是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学术转型体现出的是社会的大转型,继“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后,我们推出了首套系统梳理中华学术百年发展脉络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共205种,并将继续推出。2016年,我们最新推出了《全球华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5版)。继《发现之旅》《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看不见的森林》《猿猴家书》《草木缘情》等图书之后,2016年我们推出了“博物之旅”系列丛书,包括《发现最美的鸟》《发现最美的昆虫》《发现瑰丽的植物》《发现奇异的动物》等;我们还推出了“古典文明译丛”“名家读书系列”“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经典作品集”等丛书,《漫长的瞬间》《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金花的秘密》《文明的滴定》等图书,所有这些精品图书都将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与广大读者见面。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我们还安排了9场活动,其中有孙周兴、薛晓源与大家探讨博物学,马瑞芳与大家分享《西游记》的点滴风情,吴亮与当代艺术的对话……希望通过这些图书和活动,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愉悦。

12届的文化洗礼塑造了上海书展独特的文化气质。上海书展从来不缺少“高大上”的气质,这与上海的气质相契合。尤其是今年书展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发展道路等主题,做了许多工作。上海书展将加强中外交流和国际合作作为一大亮点,这与上海开放的形象相得益彰。上海书展从来不缺少忠实的“粉丝”,多年来,其始终坚持的品质要求,始终保持的亲民的门票价格,始终提供的人情味服务,塑就了上海书展接地气的特性,排成长龙等待进场的队伍,人头攒动的展台,聚精会神选书的读者便是最好的注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书展依然会是接地气的文化盛宴,商务印书馆也愿意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书展的发展。

最好的服务让更多的读者参与阅读

■翟德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编辑)

“读者快意享受,作者感动兴奋,业界学习进步,城市共鸣交响。”这是我对上海书展的最深感受。我国要建设书香社会,就要鼓励阅读,真正的书香要靠更多的读者阅读来呈现。上海书展给读者提供了看书、选书、购书的平台,对读者有益;对出版人来说也是好事,为图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销售的机会。

2010年,我从香港中华书局回到内地,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以下简称三联书店)工作,此后每年都会去上海书展现场逛一逛,看一看,这么多年来,我觉得上海书展是越办越好。

我在香港工作期间,每年都会参加香港书展。我个人以为,在东亚地区,以展示精品图书、服务读者为定位的书展中,香港书展是办得最好的。内地的书展中,我以为上海书展是最接近香港书展的,组织方对展场环境、现场服务、读者进出场分流等各项具体工作都做得比较到位。从一个旁观者、一个出版人的角度,我觉得上海书展定位明确、思路清晰。上海书展以服务为宗旨的定位,以读者为核心的努力方向,已经让书展逐渐由区域性书展成长为全国性的书业盛会。

上海书展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书展组织者对全国参会出版社提供的服务到位,上海书展不搞会展经济,不收取展位费,更好地让出版社与读者直接交流。 其次,为业界、为出版商以及相关参展人士提供了多项增值服务,如现场活动不仅有签售,还举办论坛、讲座,并搭建各种交流沟通的平台等。三是最大程度地方便读者,为读者服务。主办方将主会场放在城市中心,提供各种展场服务,展位搭建也很有特色,服务、信息都比较到位——在这点上,全国其他书展都应该向上海书展好好学习。此外,上海书展还通过一系列越来越充分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了国内出版人对世界出版的了解,强化了中外交流,加大“走出去,引进来”的力度,书展整体功能越来越完备。

在历届上海书展中,三联书店都是销售最好的出版社之一,且多次被评为“最受读者欢迎”的出版社。为充分发挥上海书展的宣传推广、图书销售功能,今年上海书展期间,三联书店将以“重返历史现场”为营销主题,推出数个专场活动,通过口述、文物、考古三个方面的出版物,让读者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积淀。口述,是三联书店出版的《秦崩》《楚亡》系列书作者、历史学家李开元以引人入胜的方式,重新讲述楚汉相争的历史传奇;文物,主要体现在《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中,古文物学家孙机通过复原岁月侵蚀下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考古,通过考古学家许宏的作品《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一书,以考古学的视角讲述“中国”诞生史。此外,像李零的《我们的中国》、陈明忠的《无悔 :陈明忠回忆录》、杨渡的《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以及杨绛先生的作品等,都是上海书展期间三联书店主推的重点图书,相信上海的读者会喜欢。

期待上海书展越办越好,一届比一届成功。

国际化视野引领阅读推广

■周清华(中华书局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说到对上海书展的未来期许,我们希望上海书展继续以上海为阵地,以中国上海、国际化上海的视野,充分发挥价值导向、引领阅读,影响全国的作用,让中华文化经典走进千家万户。

自2004年始,上海书展已走过了12个年头。上海书展也由上海市本地出版社的图书展销活动,嬗变为全国各地出版社共同参与的行业盛事。12年一个轮回,也是一个新的开始。

2016上海书展,中华书局准备了多种重点图书的营销活动,如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辽史》的读者见面会暨《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平装本首发式、主题出版重点项目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新书首发仪式、罗哲文新书《古迹》首发式以及《掌故》《龙与鹰的帝国》《词学胜境》《无为与逍遥:庄子六章》《烟云过:张伯驹传》《画未了:林风眠传》等书的新书发布和签售等10场活动。中华书局作者中的大家名家如阮仪三、楼宇烈、赵珩、陈子善、葛兆光、陈尚君、戴建国等诸位先生均将亲临活动现场。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总编辑顾青也将参加有关活动。

围绕书局的作者和经典好书,我们的传统媒体和自媒体已经开始发力。近期关于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的报道已经在《人民日报》上刊发。我们近日还会与合作伙伴上海图书公司共同发起《辽史》(精装修订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平装本、《古迹》等书的签名本、毛边本的网上预售。书展现场也拟采取重大活动现场直播的形式,让不能来上海的读者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上海书展的魅力。

经过各方的共同、不懈努力,上海书展的品牌影响力知名度不断提升,全民阅读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作家、学者和各界名人齐聚上海,为这座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增加了一份文化的厚重;好书荟萃、书香满城的文化氛围,使来自各地的人们在盛夏中汲取到一份来自阅读的愉悦和清凉。读书已经成为更多人自觉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期待本届书展有更多的好书,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期待中华书局的图书和活动能得到更多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专业高端论坛提升行业关注度

■张秋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

上海书展定位非常准确,既是文化人的盛宴,又是读者的盛宴,经过12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最有生命力的书展。

上海书展是集卖场、营销宣传、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平台,尤其是每年主宾省的设置,得到了越来越多出版社的重视。2016年上海书展期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将精选重点品种参展,并举办三场重大主题活动。一是“《不一样的卡梅拉》新书发布会”。今年是我社引进出版“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十周年,在我社的持续打造下,“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现已出版4季(共45册),该系列仅一年的销售码洋就达1个亿,成为我社首部年度亿元书,累计畅销3000多万册,此次我们将在上海书展“《不一样的卡梅拉》新书发布会”上将发布《不一样的卡梅拉》低幼版、英文版以及合辑等新品。二是《弗朗兹故事全集》首发式暨《我和小姐姐克拉拉》百刷庆典。这两套书双双获得由德国使馆文化部和德国图书信息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德译中童书翻译奖”。《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被誉为“世界上最可爱的书”、“世界十大经典童书之一”,自2005年出版以来,销售已近200万册,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童书之一。三是《老鼠记者》全球版首发式。2015年我社在上海书展举办了“《老鼠记者》666庆典”,《老鼠记者》惊艳亮相上海书展,首日销售3万余册,成为书展超级畅销书,在上海读者当中拥有超高人气。因此,今年又将《老鼠记者》全球版首发式放在上海书展举行,希望通过上海书展的影响力以及上海读者的热情,将《老鼠记者》系列推上一个新的高度。2015年,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获评上海书展“最有号召力的十家出版社”之一,希望今年还能够在2016上海书展的各项评选中夺得荣誉。

我建议上海书展多举办一些有影响力的专业高端论坛,如少儿类、科技类等;建议2016上海书展以场馆销售排行为依据,设立“十大童书”奖项,以刺激各大少儿出版社参展的积极性。此外,上海书展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空间局促、场馆陈旧,随之软件、硬件,甚至服务功能都无法跟上,成为上海书展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大大限制了上海书展未来的发展,建议上海书展向香港书展的服务功能学习,今后能选择更合适的场馆举办。

上海书展堪称业界“编年体”札记

■姚德海(湖北人民出版社社长)

每年一度的上海书展不仅是读者的书香之旅,更是全国书业聚会、文化交流、学术融合的盛事。从上海书展近年来的“主题词”可以看出,上海书展的定位及书展功能性的变迁,可以说是一部业界“编年体”札记。

“风从海上来”“海纳百川”,很形象地概括了上海书展的特点。近几年来,上海书展更成为行业新书的重要发布平台,在业界的影响力举足轻重。随着上海书展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上海国际文学周”活动的成功举办,上海书展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促进了文化创新与文化智造转型。

当前中国书业正面临媒体融合、跨区域跨行业整合、传统内容生产业态升级的路径探索,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和国际金融的桥头堡,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我们看来,上海书展今后要更加关注地方出版社的宣传,给予更多亮相机会。

今年上海书展,湖北人民社将主要通过重大主题出版、学术文化、传记纪实、青少年成长读物及品牌教辅等四大板块来展示近年来的出版成果。我社最新推出的《朝读经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读本》已在湖北广大中小学校全面覆盖,“主题出版+政府采购+公益资助”的运营模式也受到了业界同行的重视,此次将借助上海书展持续向业界推广此书的相关版权合作事宜。此外,我社还将推出《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抗日战争全景录(湖北卷)》《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点新书。在学术文化方面,我社在上海书展期间将重点推出《美国政经通史》系列营销活动,作者高连奎将与读者进行有关政经话题的互动。

作为本届上海书展的主宾省,湖北人民社还精心准备了最具荆楚特色的文化典籍,如《荆楚文库》《湖北省志》《湖北通志》《湖北文徵》等。

上海与湖北同饮一江水,作为不同文化风尚的代表,我们希望2016上海书展能为地方出版社提供更多的策展支持与帮助。

强化品牌宣传引导进一步扩大参展面

■黄立新(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

四川人民出版社期待通过书展获得更多信息,尤其是国外作者资源与重点图书资讯,与海外作者搭建畅通的交流渠道,更好地做好图书引进、输出工作。

上海书展与其他书展相比,一是名家多、活动多、论坛多、读者多,现场活动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读者参与度高;二是国际化程度高,大批国外作者集聚上海,对于参会出版社而言,能够接触到国外最前沿、最新颖的内容,开阔眼界,加强中外交流。随着影响力的逐年扩大,上海书展已从区域性的书展,发展到全国性、全行业的阅读盛会,越来越多的各地出版社关注、重视,主办方也通过设置主宾省等一系列针对性举措,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出版力量的合作力度。

对历经12年发展的上海书展,我有两点建议:一方面,上海书展作为全民阅读推广的平台,在服务上海本地读者的同时,如何加强与出版机构尤其是上海地区外出版机构的沟通工作,更好地实现搭建平台、服务业界的功能,提供更优的服务、更多的信息,需要组委会认真思考。另一方面,上海书展虽然已是全国影响力较大的书展,仍需加强品牌推广与宣传引导。四川的出版单位历来重视上海书展,新华文轩每年都会组织旗下出版社整体参加、重点展示,四川人民出版社今年将带去不少红色主题出版图书参展,如建党95周年与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相关纪念图书等。但也有部分省区对上海书展的重视度程度不够,如何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出版单位有热情去参与,还需要组委会努力。(下转第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