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书逐渐受到关注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6/9/6 作者:解 慧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解 慧

当我们常常感叹“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的时候,一批以田野生活为基调,并向人们展示如何用自己的双手打造田园生活,提倡人们在生活琐粹中习得智慧,获得能量的回归自然的书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这些书,看似很休闲,闲闲的情景,闲适的心情,但其在闲闲的表述中传达出来的,是对生活的宁静的感悟和哲思。本期,梳理一批市面上较为典型的讲述回归自然的书,以期让更多的人去体会生活之美。

在阅读中回归生活本真

市面上惹人喜爱的讲述回归自然的生活状态的书,多以讲述回归生活本来的状态为主,而这也是这些书的主要命题。

近年来,讲述回归自然的书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这些书,以一个“个例”,展现了一种“诗意的栖居”方式,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告诉人们,人与自然最好的关系,似乎就是“顺其自然”。而这些书之所以受欢迎,并非在于文采,而是它所描述的很细小的生活状态,展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一种贯彻到字里行间的对待自然与生命的态度,打动了读者,阅读起来更是谦和淡然的,不急切不焦虑。如新星出版社引进出版了一批来自于日本的回归自然的书,《京都山居生活》(2015年4版)《京都里山四季》(2015年9月版)《明天也是小春日和》(2016年5月版)《耕食生活》(2016年5月版)等。

其中以《京都山居生活》为代表更是成为这类书中的经典之作,该书在日本累计销售超过85万册,在国内引进出版,也引起不小的关注,成为当年各大媒体的好书推荐。该书是英国贵族维尼夏·斯坦利·史密斯和丈夫梶山正、儿子悠仁一家三口搬到京都乡下一栋百年农居后,与香草为伴的诗意点滴,以及生活中的哲思体悟。为何这般惹人喜爱?因其质朴的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段远离尘嚣的诗意时光,将美好恬静的生活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并给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半年之后,本土的一本《借山而居》(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年1月版)更是借这股东风顺势而上,成为此类书中的一匹黑马。比起《京都山居生活》,该书更打动人心,不仅因为作者冬子是一位80后年轻人,笔下的文字颇有乐趣,更因其的独居生活引起了当下社会中为工作和生活所疲累的年轻人的共鸣。所以,该书自出版后销量一路高涨,目前已销售十几万册。

每本书表达的主题各有意味

这些书虽然以对生活细节描述生动、鲜活取胜,但每一本书所表达的观念不尽相同,有倡导回归自然的,也有阐述爱情之美的,还有追求精神独立自给自足的,同为田园之书,却为人们的阅读带来不同选择。

倡导回归自然。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虽然向往田园生活,却也享受都市生活带来的便捷,面对这种两难选择,《周末田舍生活》(南海出版公司2015年12月版)正好带来一种两全其美的生活方式:工作日待在城市,周末来到乡下,不是旅行,是一种富足而新颖的生活方式,将乡间田园梦想变得触手可及。

该书作者马场未织一家在乡下找到一所古旧农居和一片广袤田地,平日在城市上班,每周五驱车两小时赶到乡间度过周末。他说,起初想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才来到美丽的田园,但年复一年,一家人并肩面对困难,一起欣赏眼前美好的事物,自己也深深爱上了这里。据悉,马场未织一家从2007年开始两地居住生活,来往于东京和第二故乡南房已有200多次。可以说《周末田舍生活》实现了人们理想中的“雨露均沾”,提供了两种生活的可能性。

阐述爱情之美。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在《明天也是小春日和》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该书虽然是一本讲述田园生活的书,但更是一个男人实现对妻子的承诺的一本情书。《明天也是小春日和》记述了津端夫妇田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了一圆妻子英子多年的田园梦,津端修一老先生在退休后带着妻子远离都市的喧嚣,归隐乡间,用几十年时间悉心打理着自家的木屋和菜园,调配泥土,种植蔬菜,研究食谱,腌制食物……任窗外风景随四季更迭,有彼此陪伴的每一天都是好天气。他们在身体力行中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同时也道出了几十年幸福婚姻的秘诀。

追求精神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对田园生活的追求,更多是发掘现代社会中的另一种生存概念与生活方式,《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中信出版社2016年4月版)便是如此,它并非一本单纯的美食书,也并非一本讲述归隐山林的书,通过介绍中国、美国、日本、西班牙、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的“自给自足个人与家庭”,发掘现代社会中的另一种生存概念与生活方式。“自给自足”并不等于回归原始,是指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不借助外部资源,通过耕种、建造、制作等方式,保障个人、家庭或某一群体的基本生产生活。更是精神上的独立和自我供给,这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很美好的生活方式。

无独有偶,《自给自足生活简明指南》(百花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版)也是一本自给自足打造田园生活的书,书中所提倡的简单、平和、健康、纯净的生活方式,以及提到的所有知识和技巧都经过了实践的考验。该书是“自给自足生活奠基人”约翰·西摩70年心血和经验的浓缩精华,1976年在英国DK出版社首次出版,出版后畅销30余年,销售70万册。

《荷兰牧歌:家住圣·安哈塔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7月版)则记述了作者和丈夫一起运用有限的资源,打造心中的乐园的故事,与更多人分享了生活的艺术和情趣。

提倡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的书还有《耕食生活》(新星出版社2016年5月版)和《去山里盖座小屋吧》(南海出版公司2016年1月版),前者主要讲述播种人的造物奇遇,尽情体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喂鸡、劈柴等农耕生活的乐趣;后者则主要讲述除农耕生活外的自给自足,包括盖间房子,以及在没有线路和管道的情况下,靠自己实现自主供水和发电等一系列动手能力极强的事例。不管是哪种方式的自给自足,这些书所传递的能量,希望人们不能太依靠现代生活带来的便捷,要踏实地生活在大地上,拾回消失已久的生存智慧。

本土作品误打误撞受人追捧

比起邻国日本,国内出版机构推出的关于回归自然的书,虽然受人追捧,但却没有形成出版气候。

近一两年中,放眼国内出版的这类图书中,最广为人知的最数《借山而居》了,并非只是它销量良好,而是它是真正意义上讲述在国内现代社会中回归自然生活的一本书。所以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其实,在《借山而居》之前,便有此类书面市,同样受到读者的喜爱,如由新星出版社推出的一本亲子书《下乡养儿》(2014年5月版),该书讲述了一对普通夫妇带着 “问题”女儿回归乡间,最后在大自然中得到治愈的故事。这虽是一个引发中国父母与孩子共鸣的成长故事,但作者质朴的语言大量的描绘了乡间的生活,看似平淡,浓浓的温情与亲情散溢于文中。而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别开生面地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以至于很多评论家说这本书是他们从未见过也无法归类的亲子书。

也有其之后出版的书,如《种地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版),该书是我国台湾作家蔡珠儿的最新散文集,由其近年来的专栏文章集结而成。作者搬到香港离岛的新居,在屋外空地开荒种菜。以节气为序,写出了垦荒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在她的笔下,田园生活与旧时人事、城市生活融为一体,令身处城市心在自然的我们无法不沉醉其中。

这几本书虽然内容好、销量不错,却因未引起回归自然的文化共鸣,难以形成出版气候。究其原因,更多是这些书与日本那些回归自然生活的书不同,它们都不是重点讲述自然生活的书,更没有倡导回归自然,而是透过自然的生活方式,讲述生活中其他问题,从而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包括专门写自然生活的《借山而居》也是一样,其作者冬子本质上与日本的作家不一样,他并非是一个有着丰富旅行经验的人,他选择回归自然不是通过旅行和选择而来的,而是始于他刚要踏上社会过一个成年人独立的生活,便选择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是千万种生活方式中的一种。这与《京都山居生活》作者维尼夏·斯坦利·史密斯、梶山正在饱尝对生活的追求之后,才选择回归京都过自然生活动机完全不一样,所以他们二人笔下的自然风光和感受不尽相同,冬子的笔下皆是属于自己私人领域的小爱,而维尼夏·斯坦利·史密斯的笔下尽是呼吁人类热爱自然的大爱。可以说前者是自觉的归隐,后者是有选择的返途。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在现今日渐忙碌的生活中,人们需要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加了解广博而又美好的世界,才能与世界对话,与自然对话。

人们为何需要这样的生活

快节奏的生活让城市人都疲于奔命,悠闲自然的生活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奢望,回归自然就成了他们向往的生活方式。

最近,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最新作品《感觉身体被掏空》刷屏了朋友圈。这首“神曲”用自嘲、戏谑的口吻唱出了城市白领们压抑已久的心声:不要再做“加班狗”。但“加班狗”的命运是不会因为一首歌而改变,正如歌词中那样,即使逃到云南,也要在云南加班。这首歌唱出很多人的心声:回归自然生活,终究是一个梦想。但对于《借山而居》的冬子而言,他却实现了这个梦想。为了让读者也能体验这种自然的生活,日前,《借山而居》策划人闫瑞月,以及三位读者前行终南山,体验2天2夜山居生活。

来到终南山上,对冬子的生活,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看法。其中一位读者刘海渔说,如果没有工作,自己可以在这生活几个月。而另一位读者王煜恩则说,可以偶尔过来透透气,但受不了常住此地。

自《借山而居》面市以来,冬子饱经质疑。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炒作、作秀,并非真实生活。其实冬子体验过城市生活,只是当发觉城市生活并不适合自己后,便毅然决然的搬离城市,来到乡野。

看过《借山而居》读者都知道,冬子刚上山时的条件很差,全靠他的一双手,将破烂不堪的房子打造出来。而今冬子家的条件已经好了很多。冬子又租下与自己房子一墙之隔的另一座房子,将其打造成为日常的生活区,比起被冬子称之为工作区的第一座房子,这座房子重新刷了漆,换了窗户,显得明亮清新,加上冬子艺术家的布置,温馨中不失文艺范儿。

虽然如此,冬子还是坦言说,自己更喜欢工作区。因为工作区的一切都是自己用双手打造出来,这种感觉很踏实很有成就感,同时也让自己找回了生活的样子,生活就该是一点一滴慢慢的累积。

也有很多人说冬子在终南山上的生活是隐居,但冬子更愿意称自己的这种生活为独居,并非隐居。冬子的妈妈几年前刚得知冬子要到山上生活,十分担心。后来上山住了一段时间,看到冬子充实丰满的生活,便接受这种生活方式,也放心了。

如今,山上的村民越来越少,年轻人都搬到了山下的村子。但冬子对山上的生活越来越喜爱,在平时没有朋友上山的情况下,冬子的日常十分充实和悠闲,每天看书、写字、作画,累了就到后山走走,经常遇到惊喜,当冬子发现后山遍地的艾草,除了可以驱蚊,其最顶端的嫩芽还能用来炒鸡蛋时,很是高兴,因为又发现了一种能吃的野菜,可以不用跑到山下去买菜了。

当被问到会在山上住多久,冬子说,很难说,如果没有找到比这里更好的地方,他会一直住下去。 其实不管哪一种生活,学会平静的生活,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两天两夜的体验,也让闫瑞月等感受到,“借山而居”的生活并非上山就能有的,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想要的生活付出艰辛。城市便捷的生活并不能让人回归生活原本的样子,生活本身就是要充满汗水和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