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文学期刊主编聚首江城话理想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6/9/30 作者: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晓 雪

9月23日下午,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全国文学报刊联盟主办的全国文学期刊主编高峰论坛在武汉洲际酒店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司长李军,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朱训集,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高晓晖,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巡视员邵明义出席论坛。论坛由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秘书长徐忠志主持。

何建明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作协向全国文学报刊从业者表示问候、表达敬意。他说,文学期刊对于出精品出人才意义重大、作用特殊,当下中国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学期刊这一重要出版阵地和传播平台。希望文学期刊不忘初心,坚守文学理想,不断改革创新,发挥内容品质优势,加快融合发展,切实把“中国文学的瞭望高地”打造好。全国文学报刊联盟要在联络、协调、服务各文学报刊方面多做好事实事。

李军认为,文学期刊是文学出版的前沿,是促进文艺繁荣、培养文学人才的重要力量。在新形势下,文学期刊应该知势守实,把握文学期刊对于中国文学不可或缺这个大“势”,认清新阅读新媒体这个“实”,因势趋实,用好中央促进文艺发展的政策,搭载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快车,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潮流,将内容品质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为文学由高原迈向高峰作出新的贡献。

文学期刊回暖?

此次论坛上,《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坤、《当代》杂志社副社长杨新岚、《青年文学》杂志社社长李师东、《芳草》主编刘醒龙、《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美文》杂志社副社长马佩民、《世界文学》主编高兴、《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围绕“文学理想与理想的文学期刊”这一主题作了重点发言。他们一致认为,理想的文学关键在于有没有有理想的作家,理想的文学期刊关键在于有没有有理想的文学编辑。理想的文学刊物,应该是有追求的,有温度的,有独特风格和独立精神的;理想的文学刊物,应该同时闪烁着艺术之光、思想之光和心灵之光,保持其权威性、丰富性和独特性,就会起到引领和照亮的作用,就会以持久的魅力吸引读者的目光。

纯文学期刊的出版、发行困境已经是议论多年的话题,似乎也一直处于无解的状态,直到近两年,纯文学期刊才开始慢慢出现回暖的迹象。一方面得益于相关政策的利好,如地方财政对文学期刊稿酬的资金扶持;另一方面,一些期刊在媒体融合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模式,在对接移动阅读、IP走热、内容产业升级等大环境中,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在当前这种全新的传播环境中,文学期刊已经意识到了发展机会,不管是抱团取暖,还是共同前进,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了。

2015年12月1日,全国文学报刊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次日,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宣布正式成立,这为国内文学类报刊资源整合平台填补了空白。据悉,该联盟主要宗旨是在信息共享、资源整合、营销联手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成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关于“加大对文学艺术重点报刊扶持”政策的重要价值性平台。《人民文学》《十月》《当代》《收获》《花城》《诗刊》成为该联盟首批常务理事单位。

理想是唯一的选择?

此次论坛上,徐坤在以“做有理想、有情怀的一代期刊人”为题的发言中认为,文学期刊人是中国文化层面上最有理想的一批人,他们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为培养文学新人、推动文学作品发展不断努力。近年来,《人民文学》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和办刊导向,内容突出主旋律、艺术包容多样化,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名家经典作品;大力发掘文学新人,鼓励青年作家投身严肃文学;同时谨慎而行之有效地拓展纯文学边界,以专号和专辑形式吸纳思想和艺术品质高妙的类型文学登堂入室;在对外文学宣传方面,《人民文学》已有10个语种,成为文学期刊的排头兵。

杨新岚评判一篇稿件时,常常用天地人心来作为第一要素。“地就是生活,就是现实,就是人生现实的命运,天就是理想,就是内心的向往,人心就是有没有对内心的感染力。天地人心加起来,我们就有了对一部作品的初步的判断。本刊前主编洪清波对编辑送审的稿件,第一个问题常常是,你感动了吗?你若自己都没有感动,凭什么感动读者?”杨新岚说。 “多情”的理想和“心热”的内涵才是文学大地的两端,是《当代》杂志37年来一直追寻的文学理想。

著名作家刘醒龙的发言充满诗意。他认为,理想的文学杂志应当是一座这样的大山,不仅生长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还能承受各种岩石与冰雪,让这些能开花的万物和不能开花的万物都有机会在阳光雨露下蓬勃生成……这就像游历名山大川,经常被人津津乐道的不是泰山本身,而是泰山日出;不是华山本身,而是华山的各种险峻;不是长江三峡本身,而是长江三峡中的许多美妙景观。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文学杂志的最好状态是成为泰山本身,成为华山本身,成为长江三峡本身,而不要去梦想成为泰山日出,成为华山的各种险峻,成为长江三峡中的许多美妙景观。

张燕玲提出,理想的情怀体现在编辑工作中的工匠精神,必须做得细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于坚持,只有这样理想的情怀,才可以在这个功利的社会,明白我们自己的杂志包括我们编辑本身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马佩民围绕办刊理念和杂志发展状况提出,地方文学杂志更要以文学为中心,文学杂志要有建设大刊意识和开拓创造精神。

2015年被誉为“微信诗歌年”,诗歌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进入“微民写作”和“二维码时代”。李军在论坛上透露一个数字,《诗刊》和《星星诗刊》的发行量都在增长,《诗刊》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00册,《星星诗刊》今年的发行量同比上升了20%。

龚学敏在论坛上与大家分享体会:“有一次,我和《星星》编辑部的同仁们聊到刊物的处境和未来时,认为钱和机制等都是制约纯文学期刊发展的因素,但是,决不是主要因素。因为,现在不少刊物已经不为经费所困,但是我们刊物的现状,还是没有朝好的方面发展多少。”

龚学敏特别谈到,当下中国诗坛确实存在诗歌标准的问题,有时候如何判断一首诗的好坏,已成为众多诗人、写诗的人、读诗的人、诗歌爱好者的困惑。加之各种世俗的资源用不同的方向对所谓的诗坛的进军,更是加速了这种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份刊物没有自己的标准,没有诗歌美学方面的坚守,无疑是在给当下缺乏标准的诗坛制造新的混乱。

李军在论坛上还透露,明年,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向全社会推荐优秀文学期刊,在全民阅读活动中为报刊阅读搭建平台。同时,总局将做好文学期刊的评估工作,通过打造全面性的标准,促进文学期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