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刘志伟
日前,记者参观了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主持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民族艺术博物馆开馆展“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展览通过“百椅百态”“格物之知”“日用即道”三大板块,展出江南民间100把坐具、100扇窗格及100件器具,以此管窥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此外,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藏有皮影及相关的工具、乐器、手抄本等藏品4.8万余件,常设展览“光影世象”以传统戏剧中的“盒子”手法展现这批皮影相关收藏。随着匠人情怀、生活美学等概念在企业文化和年轻群体中的发酵,许多出版企业都开始关注相关的选题领域,也为生活和文艺类图书的策划走了一条新路。
生活美学拉动需求
前不久,记者在与理想国的相关负责人交流时获悉,其新推出的《树之生命木之心》,上市不到1个月就销量过万,是该公司市场表现非常优越的策划品种。书中,作家盐野米松对师徒3代宫殿木匠持续10年的采访笔录,呈现延续了1300年的日本古建智慧与匠人之魂,而且纪录片式地讲述了一门古老技艺在现代的传承。
《树之生命木之心》热销的背后,正契合了当下年轻群体对“生活美学”的青睐。“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生活化”——这种当代“审美泛化”愈演愈烈,许多嗅觉敏锐的出版企业,借此切入读者市场。以上海浦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例,其在这两年引进了一批讲述日本匠人精神,关注日常之美、器物之美的作品,有着不俗的表现,在独立书店形成一股风尚,并对自身的出版品牌塑造形成了明显的标识性特色。比如,《木之匙》是木艺大师三谷龙二的散文集,讲述了木器与人的关系。他在与木头这种原始、自然的材质的相处当中,越发体会到身边寻常之物的不寻常之处。再如,在《一日一果》中,茶道大师木村宗慎详尽地阐述了和果子的文化,将其历史、分类、术语、与茶道的关系、与器皿的搭配、以及那些百年老铺等巨细靡遗地讲述给读者。面对这些选题,即便是不了解日本文化的人,也能毫无障碍地欣赏这种生活之美。
当前市面上,这类图书主要引进自日本,包括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东京下町职人生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永恒如新的日常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的《食与器》、新星出版社的《最美之物》《日日之器》等 。上述选题之所以会集中在“日本”,则有深层的社会原因。譬如日本曾掀起过“民艺运动”,日本著名美学家柳宗悦提出的“民艺”即民众日常使用的工艺品。“二战”结束后,大量西方的工业化产品进入日本,致使日本民族工业萎靡不振。彼时,柳宗悦重新强调日本的传统之美、民艺之美,认为民艺是一种素雅质朴之美,但这种质朴不是单纯的简单,而是通过简朴的外在给人以启示,引人深思,平凡简单中流露着一种自然之美。另一方面,日本针对工艺制作领域,如“陶艺、染织、漆艺、金工、金工(刀剑)、人形、木竹工、诸工艺、和纸等”,有“人间国宝”的荣誉对那些身怀绝技者加以褒奖。如是种种,对日本匠人文化的塑造和传承乃至出版奠定了不少社会基础。
风物之旅守艺中华
除却上述日本方面的匠人、风物的策划,关于中国本土的原创选题也开始涌现。尤其是大环境下,现阶段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一定成效,大众对此的认知发生转变。今年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京开展,13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艺术馆也随之正式落户。目前非遗传承人艺术馆群共分为包括瓷器、苏绣、木雕在内的13个展馆,未来将通过现场表演、技艺教学等方式,让非遗产品走进大众消费。与此同时,专注中华民艺等方面的图书策划越发多见。
“百工录”系列是江苏美术出版社根据苏州当地的手工艺业发达的现状出发,凭借苏州工艺学院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优势开发的一套原创图书。选题策划之初,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其推介了江苏省乃至国内专业从事工艺美术研究的学者参与稿件编写。出版社选取了贴近读者生活的代表性工艺美术品种,将丛书限定在百种左右。据该社编辑王左佐介绍,在策划时,还需考虑工艺美术品种的地域特征。比如说刺绣艺术,我国的四大名绣为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还有杭绣、苗绣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绣种。苏绣起源于江苏,从编辑和组稿难度出发,可以以该工艺品种为首发,在余下的专辑中逐步覆盖其他刺绣艺术。
有感于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很多民间手工艺开始渐渐没落、消失,在2011年7月到2014年1月的近3年时间里,策展人左靖带领安徽大学的学生走访了黄山市黟县的所有乡镇,共寻访到90项民间传统手工艺,并对每项手工艺的制作流程、工艺细节、历史源流、工匠艺人以及他们的家庭状况进行颇为详尽的采录。最终,这些采录信息通过展览、出版、演讲等形式向社会进行传播。其中,《黟县百工》(金城出版社出版)一书在读者群中产生较大反响。
此外,左靖还策划了多个匠人、风物类图书,《汉品03:漆用》(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以“漆用”为题,以日中古今的漆艺状态为索,在对比中来反观移风易俗之后的中国重振漆文化的可能性。《碧山06:民艺复兴》《碧山07:民艺复兴续》(中信出版社出版)通过对现代一些手工艺工作室的描述,探讨了传统手工艺如何融入现代设计,并在现代的社会中保存并发展下来。
除却个人情怀对该领域的瞩目,《中国国家地理》凭借资源优势特别发起了“地道风物”互动平台。提到这个平台,北京地道风物科技公司总经理、《中国国家地理》图书出版人陈沂欢描述道,“就是要以科学方法和系统梳理保证值得信赖的原创内容,用观点统领知识传播,以各地人的情感和故事促进传播”。在一年多时间的时间里,“地道风物”团队及特约作者、摄影师,走过广西、湘西、黔东南、川西南等行政和地理文化区域,探访了36座城市、120多个村寨、20余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走访了100多名农人、50多位手艺人。《地道风物001·广西》《地道风物002·湘西》等作品已由中信出版社结集推出。
延伸拓展非遗项目
诚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说,“这些凡常民艺,虽不似传统名画、名帖般昂贵,却都带着真实生活世界的印痕,开启着我们肉身中潜藏的精神基因,并由此去品味东方技艺的创造与品质。这些民艺,其技艺是质朴的,有的甚至有些粗陋,但唯其粗陋,却囊括了往昔世代的某种真实的舍弃与离断,让我们在必须面对的日常世界的粗陋与残缺中,窥见生命的恒常与永诀。这些器物,包括它的斑驳的岁月包浆,甚至比珍贵的‘雅收藏’更深地教会我们去感受本己的自己。”正因如此,许多出版企业在策划相关图书的同时,还通过开展各类线下活动延伸匠人文化、风物传承等。
据《中国国家地理》介绍,“地道风物”正粘合设计师、匠人、美食家、独立撰稿人、艺术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家等各类资源,形成“旅行”“美食”“手工”等社区,并建立生活美学实验室——由专业人士担任指导的实验室课堂,举办主题化的线下体验、手工活动;也鼓励社区用户自行设定主题,不定期在线上发布活动通知,组织线下聚会和交流。
致力于木版水印、书画中介等业务的朵云轩集团在2016年举办了首届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届长三角非博会项目组专门成立了10余人的征选团队,历时3个多月,走遍了长三角的角角落落,实地考察甄选参展项目,这次展览包含的项目品类特别丰富,囊括木版水印、海派剪纸、海派盘扣、上海曹素功、青田石雕、细纹刻纸、黄杨木雕、彩石镶嵌、徽墨制作、歙砚制作、宣纸制作、徽州漆器髹饰、苏州制扇、苏州玉雕、南京云锦织造、常州乱针绣等近百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项目。而且,朵云轩还为此次博览会设立主题馆,打造石库门人家、江南织造、浙里风物和徽派文房四大场景,以体验式、时尚化展陈方式,艺术呈现长三角特色非遗项目和传统文化。
相似的,除却出书之外,左靖说:“我们花费将近3年的时间来进行这样的项目,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让大学生下到乡村进行实地调研,来了解目前徽州地区民间手工艺的现状,对现存的手工艺进行摸底,然后让对此感兴趣的设计师跟手工艺人对接,进而实现手工艺的传承和再生。”为了不让这样的项目止步于一个简单的调查,左靖不断跟进一些手工艺人和手工艺项目,通过不断举办展览和交流分享让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知晓他们的工作,以便寻找对此感兴趣的人群。“在《黟县百工》书中,手工艺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和住址都在上面,感兴趣的设计师可以直接找到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