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王少波 蔡 雷
林 阳:加厚文化底蕴 提升书法审美
林阳,1958 年生于北京, 1982 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文史馆馆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北京民进书画院院长。长期从事美术图书的编辑工作和出版社的管理工作,组织和担纲多项国家重大美术出版工程。出版专著《左编辑,右营销》《编辑视界》《林阳诗草百首》《北总布胡同32 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艺术家们》(一、二)《笔墨随心——林阳诗书作品集》《君子之风——林阳书法作品集》。2015 年在北京举办“笔墨随心——林阳诗书作品展”。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在上幼儿园时开始学习写字。我爷爷在历史博物馆工作,书写展览说明,他写的字是标准的楷体字。那时爷爷教我写字,他的字在我心目中是非常漂亮的。上大学后,由于父亲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我有机会看到新的碑帖,很多大家的作品。那时临习市面上难以见到的泰山《金刚经》、黄道周《孝经》、汉简,进步很快。
说到书法的特点,我喜欢碑的线,碑的线一般是重、厚、拙。此外,我主张以画入书,画家一般强调以书入画,用书法的线条融入到画中。赵孟頫说:“笔法千古不易,结体因时而传。”书法的结体可以因时代而变化,用新的眼光看待结体和章法,会有新的心得。以视觉艺术眼光看待字型,可以创作出非常多的变化。书法强调个性,没有个性成不了艺术家,但有了个性不见得成为艺术家,必须符合审美。艺术家一定先有个性,这是非常重要的。吸收古人的东西,同时,怎样将古人的东西变成自己个性的东西,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内容。
书画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简单的书法写出来,虽然很好,但其程度还不够。书法中一定要加入文化的概念。2015年,我做了第一次书法展,“笔墨随心——林阳诗书作品展”,希望以后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上,把文化的底蕴做深,推动个性化书法内涵和审美高度。
张志和:社会应用是书画艺术的方向
张志和,1958 年生于河南邓州。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协会常务理事。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我目前主持故宫博物院中国书画研究所的工作。谈到书画艺术市场,首先我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小时候,我喜欢书法。我今年58岁,写了50年的字。在我读博士期间,拜启功先生做老师,年过50后调到故宫博物院从事专业研究。
我从事楷书书写,连带书写行书和草书。过去和启功先生交流的时候,他跟我说“三不”:不入会,不参展,不比赛。我一直接受先生教诲,主要研究书法艺术。2002年,教育部的工作人员找到我,让我给小学生写了楷书的教材,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还在连续出版。书法教材成为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进入课堂。人民大会堂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邀我写了《中华颂》,这是一个巨大的作品,18米长、3.72米高。我认为,对于书画艺术来说,收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社会应用。目前,不少政府机构、大公司企业建了新的大厅,需要装饰,有时候会用到书法。
书法的延伸产品是复制品或出版物,如书法家写了好的东西,别人拿去复制或出版,这也是巨大的社会市场。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时有人找到我,让我用楷书写邓小平相关内容的书法作品,作品完成后,做成了11页铂金的图书,市场标价2.6万元,这可以说是风险投资。《中华颂》作品完成后,也被做成了产品,18米长的作品被缩小成可以挂在家中客厅用于装饰的复制品。此外,书法作品也可以做成出版物。我在北京21年的时间内,出版了60册书,现在在京东商城输入我的名字还可以搜索到六七种书。
当下书画市场好不好?其实我始终没有感觉到市场的不好,好像这20多年以来,市场一直都在增长。因此,书法家不需要关心太多别的问题。我一直不赞成“文化产业”这个词,文化是不能做产业的,文化是人的精神生活,真正的产业是文艺产业。文艺包括书画和小说等其它创作,这只是文化里的极小部分而已。将来,中国艺术市场会怎么样?人在摆脱贫困以后主要过的是精神生活,艺术怎么可以不发展呢?但一定要强调书画增值保值却是错误的。
李世俊:文化消费更理智
李世俊,号锲斋、怀虚堂主人。民建中央委员,编审、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任职务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书法出版社社长,《中国书法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个人传略载入《中国美术年鉴》《中国书法今鉴》《中国古今书画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当代青年名人大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等。
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发表,文化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文化与市场结合,才华与财富结合,这是当代艺术的重点。文化最后需要走向市场,没有市场老百姓的需求得不到完善。我最近到甘肃、四川、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考察,发现市场需求量非常大。以前的收藏,收藏者先看书法家的年龄、文化积淀和工作经历等。现在的消费者却更加理智,特别是收藏者不再像过去一样,只看书法家的头衔,而是看书画作品是否真的好、是否有前景。目前,我国文化市场潜力巨大,需要真正的艺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指导,探索书法家怎样在传统文化上进行创作,怎样把传统文化搞好,文化怎样与市场结合等课题。
王登科:书法是一种心智成长的途径
王登科,1963年出生,辽宁海城人。吉林大学历史学博士。师从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学者丛文俊。日本京都教育大学东洋史学部研究者。现为荣宝斋《艺术品》期刊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中国书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艺术工作室导师。
中国书法不仅仅是纯粹的视觉艺术,中国书法和中国文化之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这是书法带给人们一种很玄妙的感觉,使书法艺术“意会不能言传”。因此,古代的书法理论多半都用打比方的形式来描述,而不是用概念来解释。由此可见,用语言讲书法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字里什么都有。
我从小喜欢书画,但不像民国那代人一样把书法应用在生活里,那需要一定的涵养才能做到。我作为“60后”,最开始写字时,是把书法看作一门艺术、当作艺术来学习。一开始是临帖,参加比赛和展览,走着和许多人一样的道路。后来我发觉,书法的学习最终还是应用。就像我们平时用筷子一样,很少有人从小时候专门学习,但每天都在用,慢慢就会用了。字也是如此。
到了中年以后,我越发觉得书法能使人心智成长。原来总是思考为什么写字,是为了获奖和展览吗?现在我更加深刻体会到,写字是一种心智成长的途径。书法圈里一直讲“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就是代表成长。写字可以体现人的心灵状态、气质、风范、知识结构,这些都贯穿在字里行间;通过写字可以学会平衡与对称,学会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由此,写着写着人就长大了,是一种心智的成长。
王文英:让大众与艺术面对面接触
王文英,字仪羲,号兰堂、双清山馆主人。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书法篆刻院研究员;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昌平区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顺义区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书画院副秘书长;第七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我受老师的影响,从小喜欢书法。1980年代初,我就参加了很多书法比赛。北京书协成立时我就加入成为会员,1990年代初加入中国书协成为会员。我从小也喜欢画画,但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把精力放在书法上。10多年前,我开始拿出一部分时间进行画画,并进入中国国家画院进修,现在我的精力多一半在画画上,但也参加很多书法活动。同时,我还有着专栏作家的身份,曾获得冰心散文奖。因此,我更愿意别人叫我是“写字画画的人”。
目前我的创作主要有两类作品:《家山梦忆》和《逍遥游》。我的家乡在西安临潼,在北京长大,小时候的记忆很模糊,但我对家乡的山印象非常深刻。从临潼到北京,我家经常住在山边,因此对山的记忆很多。所以,我开始画画时,第一需求就是画山水画,把我对家乡的记忆全部画在画里。这样的画是一种想象,因为我对山的记忆不是很具像。其实,中国的画家所关照的东西往往是主观的。《逍遥游》所表现的则是一种简单的生活理念,正如我写的文章。这种理念在美国很风靡,即人人追求心灵的返璞归真。现在很多城市雾霾很重,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都市人更加向往田园生活。因此,我希望把一种小清新的作品带给人们,希望人们能够从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很多年前,我曾参加一个活动,令我感触颇深。那是在春节期间,某机构组织一些书画家摆台,很多书画家好像抹不开脸,觉得很别扭。我是初二上午去的,心想初二肯定人少,到那儿一看,很多的书画家都准备得特别充分,展示了很多自己的书画作品。而我当时去的时候没有拿太多,只拿了两件作品,而且没有装裱。上午的人确实很少,大概10点的时候来了一波年轻人,他们坐下来跟我聊天。(下转第12版)
中信美术馆线上线下立体发展
(上接第11版)
从聊天中我得知,他们从事IT行业,虽然对书画有需求,但没有接触有价值作品的平台。当天,我带的作品在现场都售卖一空。那天之后,我很有感触。
其实我们周围很多的朋友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书法作品,虽然其中很多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书法。在当下这个快餐文化的时代,大众对书画鉴赏能力的进步有目共睹,尤其是书法,身边十个人中有八个会谈书法,而这八个人又能分成几部分。其实他们不一定很懂得书法,但有兴趣。我经常写文章、讲座,我的文章并不是写给书画家看,而是写给社会群体看;切入的角度也是从普及的角度,我的文章不喜欢说大道理。有时网上有人吐槽我,我看到以后心里很难过,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告诉自己,有人吐槽你,这说明有人在关注,所以我就继续写。
过去的书画市场,礼品居多;现在的形势很好,更多画家回到书房里和画室里认真作画。作为艺术创作者,不应太关注市场。我相信真正的艺术家关注点在于艺术作品上,而不是外面的市场;同时应该有一分社会责任感,用作品影响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从作品里感受到美、善良、崇高。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会开专栏、讲座,让大众与艺术面对面接触,感受艺术创作的状态。
吕中元:追求意境、形式、技法的独特性
吕中元,出生于中国江城武汉。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部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俄油画协会副主席。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等,师从吴冠中、张仃、东山魁夷、加山又造等国际大师。先后赴法国、意大利、瑞典、丹麦、美国、印度、古巴等国写生游学。2001年应中央美术学院之邀,作为国家重点人才引进回国任教至今。
我是从事工艺美术出身,后来从工艺美术转到了美术。有专家研判说工艺美术以后会走在绘画的前面。我认为,未来绘画将会面临新的挑战。绘画目前感觉像是“弱势”的一方,我们还需要努力。
我出生的地方在长江边上,全是水,因此我从小总是画长江。我现在在法国、意大利、日本画画,画的主题就是大江大水。在我看来,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需要具备几个要素,一是独特的意境,二是独特的形式,三是独特的技法。我在日本生活了14年的时间,始终追求一种境界,即中国传统的禅宗境界,以及日本的唯美主义。
我追求超静超美的感觉,把中国水墨的技法和西方油画的技法相结合,再加上日本的工匠精神,我将这些材料产生特殊效果的技法应用到绘画,造就了自己的风格。现在很多学生模仿我,但我跟他们说:连我都仿不了自己,你们怎么仿我?我每一张画都是偶然的效果。未来,我还将沿着独特的意境、独特的形式、独特的技法继续努力。
籍洪达:年轻画家应回归创作
籍洪达,山东聊城东昌府人。2009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获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花鸟画专业获硕士学位;2013年任职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现就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荣获2014年度首届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并获2016年重点项目扶持。
我认为,作画难之,难於心如明镜,无急无躁,无名无利。心乱,画即无章法亦无古韵,则成粗制乱造而或媚俗不堪之品。心静则寄情于画之上,画亦静,静而生气韵,画才耐得看。
我们年轻一代的画家应该多学习,纵向从古至今,横向国内到国际。市场不好我们也得画画,因为我们从事的是这个专业的工作。市场与我们的关系比较远,画画是画画,市场是市场,市场是资本的,我们还是得画画。
焦洋:笔墨当随时代
焦洋,1982年出生于天津,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博士学位;2013年至今,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
我从本科、研究生到博士一直在学校里读书,刚刚从学校里走出来,又到学校教书。因为我一直在学校里,所以画里会有理想安静的情绪存在,我希望画笔游走在现实与梦想之中。
笔墨当随时代,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里,自然观念和表现内容会和时代发生关系。但是每个人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视角不同自然形成呈现方式的多元化。我所描绘的画面是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我看社会的观察角度,通过提炼和情感化以一种美的形式传递给大家。我希望用意识温润人们的心灵,传递美好;同时我希望保持一颗清澈的心,相信美好终将遇见。
谢立俭:真正的艺术家不是为了功利而创作
谢立俭,油画家,中俄油画协会副主席,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原副院长。
对于艺术市场,我有两点看法。一方面,资本和画家的关系很重要。如果没有资本,没有藏家买画,画家很难安心地创作。欧洲艺术市场相对繁荣的背后,有着一大批藏家作为坚实的后盾。目前,中国艺术市场的藏家群体正在发生改变,从传统的藏家变成了年轻人,他们对艺术的支持很大,这样才促使艺术更好发展。
另一方面,在艺术市场里,真正喜欢画画的人,并没有太多受艺术市场的影响。作为真正的艺术家,不是为了功利而创作,而是把自己的作品做好。因此,所谓市场好,或者说现在的市场不好,其实对于创作来说都不是问题。
我一直希望用油画来描绘中国女性的美。1991年我在研修班时,创作了一幅《古都女子》。这是我第一次用旗袍表现北方女子的肖像。在得到大家认可之后,我心里逐渐地有了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要用画表达中国女性的美。自此,我的画从清末旗袍服演变到民国的旗袍,既有一般的名媛也包括有名望的女性,如宋氏姐妹等。
如果说用油画材料把东方女性的美表现出来是我的心愿,那我同时也希望将东方女性的美向世界传播。因此,我们商量逐步将我的画向外传播,第一站先到中国香港,然后再到中国台北,第三站是伦敦。我想一直把这件事做下去。众所周知,写实绘画的过程很慢,想真正把一幅作品画出味道和细腻的质感,需要时间和精力堆砌。我从2005年到北京开始,这11年时间里一直在做这件事。2017年的创作仍是这样的题材,2018年我的画风会有变化,但会在写实的道路上走下去。
宋洋:艺术家要以必死的信心去创作
宋洋被媒体誉为“难以定义的艺术家”,除油画创作,还涉及漫画、设计、写作、影像、音乐等。宋洋的艺术丰富多彩,幼年即显露绘画方面的才能,大学学习时期出版多部风靡一时的漫画作品,并陆续被译成英、法、意等文字在欧洲出版。他的作品还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在许多重要的动漫绘画展览上获得众多奖项,被当时的媒体称为“风头最劲的漫画家”“最具明星气质的漫画家”。
我是一位80后青年当代艺术家,作品都是以Badgirl形象为主题,作品形式涵盖水彩、油画、雕塑、影像、漫画。我认为在创作中,最重要的是创作观念,也就是在作品创作初期,要把你的世界观和你想表达的问题都提出来。比如我的香港个展《Badgirl:塑胶冰淇淋》,绘画主题表达的是外表漂亮、时尚,内心空洞的一种生活状态,至于特别具象的内容,需要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观点去解读。
艺术是相通的,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尝试用科学的方式去解释绘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如果想成为一个好的画家、艺术家,就要以必死的信心去创作。
李军:通过画作表达对社会的理解
李军,男,1978年生于山东省龙口市。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我于2008年从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现在的作品和读研期间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之前,我的风格更加传统一些,方向属于材料表现,在与材料有关的作品上进行了很多尝试,用水磨在亚麻布和胶片上做各种实验。其实,我的骨子里有水墨的情结,创作上更多偏向于水墨作品。
在题材上,我画了很多狗。有次在十渡写生,我看到笼子里的一只藏獒,笼子很小但藏獒大,藏獒的眼神很委屈,一下子把我刺激了。我回去就开始画,这个系列就是“肖像-dogs”系列,将许多单幅小狗的肖像拼凑在一起。那时我觉得社会大环境的隔阂性很强,互相很孤立。后来,我又画了“角色身份”系列,给狗戴帽子并加上一些服饰,想更加强调社会性。
我通过狗来表达自己对人类社会的理解。比如我画了笼子,笼子里面有动物,笼子外面也有动物,由此形成对照。这样的寓意是,人类社会就像大笼子一样,各种关系穿插在一起形成人类社会。不管狗还是鸟以及各种动物,都是表达我对人类世界的理解。作为画家,我能操控的就是我的画面,大家是否喜欢、市场好不好是一个机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