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两会特派记者 刘海颖 王少波 龚牟利
热点一 转型升级
文化企业转型:相当于一个部落的迁徙
■龚曙光(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
文化企业转型需要在三个方向进行考量。
第一,要与这个时代的技术对标。当行业对科学技术有依赖的时候,所谓的转型首先要和最新的有可能用到本行业中来的技术对标,这其中不仅包括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还包括人工智能下提供服务的机器人特别是提供精神服务的机器人,以及语音识别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等一系列可以给产品带来深刻革命的其他新技术,等等。
第二,要与这个时代所产生的最新服务诉求对标。不同时代对于服务的要求不同。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改变在于,强调用户体验,而不仅仅是物美价廉。过去,用户可能会为了省钱放弃对服务的要求,但是现在用户更愿意为服务买单。用户体验有几个核心的内容需要多加思考,比如自由交互的便捷性、服务的隐性化、服务完成所需协调系统的完善化。
第三,用管理体制或者产品形态来激活企业所具备的一切存量资源。也就是说,企业所制定的发展战略、产品方案能否把自身的历史和独特资源融入进去。这决定了企业是选择割裂式发展,还是承续式发展。当一个企业尚未到无路可走之时,就不能选择一条完全背离传统的新路。文化出版企业必须想办法充分激活过去这些年积累的大量出版资源和人才。
这三个方面,如果有一个方面无法实现,转型就无法真正实现。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相当于一个部落的迁徙,而这种迁徙还必须把现在部落的营地和未来部落的营地勾连在一起,难度非常大。这也就可以解释,如果企业要在产业升级上有大动作,必定要牺牲一定的发展速度,以便腾出更多精力和人力资源首先完成产品迭代和业态升级。反过来,一个企业特别是转型企业如果一定要强调发展速度,就一定会在业态优化上有所牺牲。这也是为什么中南传媒适度下调了发展速度。中南传媒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有两大方向:一是朝着对接新技术、对接新服务诉求、激活传统资源方面进行转型,二是进一步实现国际化,不管是产品还是资本,不管是并购还是合作,都必须实现国际化。如果中国出版在“十三五”、“十四五”时期还不能有一批强势集团逐步在国际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和地位,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大突破、大发展。
以数字喷墨技术为突破点向印刷强国转型
■唐 瑾(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北省委副主委)
2016年我国已是全球排名第二的印刷大国,但还不是印刷强国。目前,全球印刷业正朝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中国印刷业面临着弯道超车的巨大契机。
喷墨印刷对于出版业意义重大。我国出版业面临着库存大、退货多、起印数高、短版书面市难、断版书再流通难等问题。以喷墨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印刷能实现按需印刷,一本起印,杜绝库存,“复活”绝版书,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以喷墨印刷为代表的数字印刷能真正实现编印发的一体化,实现出版流程的重构。可以针对出版行业建立云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云技术、虚拟技术将出版社、印刷厂、客户与平台运营方有机联系在一起,为出版社实现基于云技术的资源加工、存储、多形态发布的数字出版服务;为出版社或图书发行商提供基于地理位置的异地按需印刷服务;为印刷企业提供了网络印刷、按需印刷、个性化印刷的新型印刷形态。
建议:一是政策支持。希望政府加大对国产品牌的支持力度,在关税等环节支持国产设备进出口;同时,国外印刷设备产品具有不安全因素,有导致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的隐患,为保证我国的文化产业安全,建议加大对国产品牌的产业扶持及应用环节的支持。
二是关键技术引进。抓住数字印刷在我国的发展机遇,以财政等手段支持相关企业加快对喷墨打印头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与再创新,实现数字印刷机的国产化。
三是配套建设。依据数字印刷的发展趋势,支持喷墨印刷设备的研制;加大对于数字印刷连线印后设备的研发与生产的支持;加快针对UV墨水、水性墨水的研发与生产配套的建设;加快适合喷墨印刷使用的印刷纸张的研发;扶持数字印刷技术在重点用户中的使用,强化应用示范效果;进行印刷云平台的研发。
四是恳请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对该建议予以大力支持、扶助。在数年来积极推动印刷企业淘汰落后、污染产能的基础上,同时大力推动印刷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推动印刷产业结构性调整,增加我国印刷业的高端产能。
热点二 “走出去”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王亚非(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出版工作者协会理事长)
“走出去”经过这些年的推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出版企业在这方面的意识确实得到了增强,特别是在版权输出的数量上成果颇丰。但要注意的是,输出版权的图书在国外市场上销量还不够,深度也不够,我们的文化价值观也没有被完全理解。也就是说,出版物尚未真正走进西方主流社会,尚未走进西方的价值观里。“走进去”该如何做?
文化的传递,不可能一蹴而就,“走进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持续大量的投入。出版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有企业还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因此在长期投入方面往往面临难度。另外,“走进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若要深入进入,就会涉及不同国别的不同政策、法律法规等等,这些需要专业团队支持,企业基本很难具备这样的团队基础。如果企业自身要独立实现“走进去”的专业人才培养,就可能涉及人员外派,这其中就有很多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多长时间、待遇如何以及是否有延续发展可能性等等。
所以,深度、系统的“走进去”可能首先更需要国家力量的推动,然后是企业力量。过去,在发展农业的时代有农业银行,搞建设有建设银行,搞出口有中国银行,做文化是否也需要提供更集中、更专有的资金以及专业的队伍、完备的支持标准等等?这是一个非常系统的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讨。当然,在“走进去”方面,出版企业还有一项根本性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原创内容是不是可以做到像“哈利·波特”等成功案例一样吸引人。做文化最终要靠内容和运营内容的人,如果两者都具备,从某种程度来说就可以成功“走进去”。
推进“一带一路”促进海外华文教育发展
■蔡建国(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副主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第一,国家相关部门和国内中小学援助海外中小学建设,整合海外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资源。在调研的基础上援助海外华文中小学,通过学术论坛、学术比赛、冬令营或夏令营等途径,加强国内中小学和海外华文教育机构的交流。整合现有华文教育资源,成立更具综合性、开放性的国际华文教育学校。
第二,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编纂优质的海外华文教材。继续加强海外华文教材的优化和编纂,适应本土化华裔学生的学习和使用,对海外贫困落后的华侨华人学校应免费赠与中文教材。
第三,国家相关部门援助海外华文教师队伍建设,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培养海外华文教育人才。加强华文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国家可以通过高等院校培养华侨华人教师队伍,促进更多国内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形成人才交流、培养机制,为华文教育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第四,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在海外华文教育的内容上,除学习汉语汉字外,还应积极融入中华传统美德、历史故事、古典诗词、节日文化、书法艺术、舞蹈音乐、文学电影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教育部门开展“丝绸之路”课题研究,增进各国对中国发展模式、国家政策、教育文化等问题的认识。
第五,依托海外孔子学院的平台,尝试与驻在国交流与合作,鼓励中国高校在海外设立分校。今后应鼓励更多的国内高校在海外设立分校,培养华侨华人人才,推进华文教育。
第六,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海外华文教育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探讨海外华文教育的问题和出路,发挥华文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信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离不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支持。
大力弘扬并推动和合文化“走出去”
■林 燚(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温岭市蔬菜管理办公室主任)
拓展传播平台,推动和合文化“走出去”。一是建议将浙江台州和合文化列入“中华文化海外推广工程”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精品工程”。二是建议抓住重大节庆、重要国际性会议和论坛、重要节展赛事的时间节点,将和合文化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在相关的配套文化活动中予以重点展示。
打造内容精品,推动和合文化走进去。一是打造文艺精品。建议文化部指导扶持台州创新一批能满足各种规模、各类场合的外事演出需求的节目,做到常演常新。二是培育骨干企业和产品品牌。培育一批产品优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台州文化企业,寓“和合文化”于中餐、中医药、养生文化、中国艺术等载体之中,推动更多的台州企业和产品入选《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并优先支持参加深圳文博会、北京文博会等国境内外文化贸易展会,打造台州和合文化“走出去”的骨干力量。
加强价值引领,推动和合文化走上去。要重视加强和合文化学术和思想的对外交流,建议中国社科院牵头成立中华和合文化研究会,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和合研究丛书。
热点三 文化遗产保护
传统村落开展旅游要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
■冯骥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我国现已确定进入保护范畴的传统村落为4153个,它们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史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有着深厚的传统内涵,并保持着活态的文化传承。当这些村落被列入国家名录,成为农耕文化耀眼的代表之后,即刻拥有了较高的旅游价值。
建议:一是建立国家对传统村落开展旅游的批准机制。凡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应向国家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未经批准不能开展旅游。二是申请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必须按照国家的保护规定与标准,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报请国家管理部门核准。三是申请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要对村民进行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保护内容与方法的宣传和教育,启发村民的文化自觉。村民是村落的主人,只有村民主动地保护好代代相传的遗产,文化传统才能得以存续与传承。四是凡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干部与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学习和掌握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保护规定。五是监管工作要落实到县一级。县一级要建立对开展旅游的村落的日常监管机制。村落一级的工作是做好实地保护。传统村落的管理权不能归属投资方。六是国家相关部门对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应制定专门的管理规定与监督制度。
将保护非遗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来认识
■李延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
地方立法,政府应成为非遗文化的第一保护人。据了解,全国人大立法后,已有21个省市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如今关键是其他省市也应制定相应法规。同时应提高立法的质量,并加以具体落实。除了立法,设立“非遗日”、“非遗节”等,还要落实机制与资金。特别是保护非遗传承人。我国对非遗传承人的财政支持力度尚不够,建议先增加到3万元,以后逐年增加。而且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关照,也应以“精准扶贫”的原则进行,对他们的状况建立档案,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年迈体弱的人,落实帮扶保护措施,增加生活和传承补贴。对重要非遗文化项目、活动、科研和出版,设立专项基金。
加强对非遗文化项目和传承人的宣传力度。新闻媒体要更加重视保护非遗文化宣传。要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建议主流媒体将非遗保护作为专题研讨予以解决。
非遗文化保护与国民教育相结合。非遗文化中无论是一个剧种、一种民俗,或一项手艺、一种风味,经过成百上千年流传与沉淀,都是民族文化宝库的珍宝。不仅仅是青少年学生需要美育,全社会的人都需要美育。目前,非遗进校园活动正在开展。不仅仅对青少年学生,还可以扩展到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从娃娃抓起。让非遗文化成为美育、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融入人们生活,落在人们心坎里。
非遗文化保护与地区经济活动结合。尤其在民族聚集地,建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借助当地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文化创意。在各种民间节日、旅游以及国际交往中进行展示、表演,以礼品、纪念品等方式帮助销售非遗文化产品,形成产业链,进行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文化项目传播与发展。
申报世界记忆遗产 推进徽州文书保护利用
■陈光辉(全国人大代表、安徽黄山市多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安徽省和黄山市相关部门,在徽州文书的保护利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有力推进了徽州文书的保护、整理和研究。但是,在保管、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徽州文书的连续性、系统性、典型性不断受到破坏。一是由于保护分散、资金缺乏,一些珍贵的徽州文书无力抢救征集,尤其是一些价值较高的徽州文书,只能任其外流。二是由于缺乏重视,保护程度不够,保护环境不佳,许多面世的徽州文书霉烂、虫蛀,不断受到损毁,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和整理出版。三是研究不够充分,尚有相当数量的公藏徽州文书被条块分割、束之库房,学人难见其面。因此,进一步加强徽州文书保护利用工作十分必要和紧迫。
为此建议:一是建议国家档案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安徽省、黄山市政府,积极开展徽州文书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工作,并以申报为契机,扩大徽州文书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也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二是建议在黄山市投资建设徽州文书数据库,对面世的徽州文书的目录和内容进行数字化记录、保存,推进馆藏文献利用的便利化,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研。三是建议将徽州文书整理出版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成立专门的抢救和保护利用机构或组织,加大投入,全方位推进徽州文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