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幼小衔接怎么办?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7/3/31 作者:


作为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阶段,幼小衔接时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转折期。有效的幼小衔接能保证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和学习能力都得到良性提升,为其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做出很好的铺垫。鉴于此,《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成长教育周报》特别针对如何做好幼小衔接设计了专题报道。

●早教研究专家说

合理认识和防止“小学化”

■苏婧(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

“去小学化”是幼小衔接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但是,“去小学化”并不是“一刀切”,而要讲究方法。要避免“小学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就要对“小学化”有合理、科学的认知。

首先,为什么要“去小学化”?幼儿园阶段要进行符合其身心特点的教育,这是一个基本前提。3~6岁儿童学习需要适宜的教育环境,这由其认知特点决定,他们需要在人和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发展。这个阶段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强调保教结合、保教并重。幼儿园之所以叫幼儿园,而不是被称为学校,也是源于儿童的身心特点。幼儿园要为幼儿打造“儿童的乐园”,要努力让孩子现在快乐、未来幸福。童年不可再来,童年不可复制。我们要珍视童年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守护好孩子唯一的童年,让教育适合孩子的身心特点,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能过早的超越其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能力。

什么是“小学化”?“小学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尊重3~6岁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是违背孩子的天性和发展规律的一种不科学的教育。“小学化”之所以会产生,其中很大程度的原因在于,社会以及一些深处社会压力中的家长对儿童施加了过高的期望,成人世界的竞争或者价值观过早地附加给孩子。这些因素,为“小学化”的存在提供了“土壤”。“小学化”通常被认为内容上的“超前”,这其实仅是比较表层的判断,因为每个幼儿的发展并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另外,更需注意的一种情况在于,很多时候教育内容可能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小学化”情况,但是其形式却表现为高度控制,以一种机械、刻板、整齐划一的方式对儿童实施教育,这也不可取。正是基于这种判断,所谓的“去小学化”不能够“一刀切”,而是要从更深层的“观念”“理念”角度来改变,即是否尊重儿童的发展特点、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避免机械、生硬地理解和执行“去小学化”。

●幼儿园园长说

家园校三方密切对接

■杨慧玲(长江少儿出版集团爱立方儿童教育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园长)

一直以来,隶属于长江少儿出版集团的爱立方幼儿园以“自然教育”和“快乐教育”为办园理念,致力于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孩子和家长。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爱立方幼儿园主要从4方面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一是以“要上小学”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幼儿园首先在园内针对孩子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孩子对小学的想法,包括升小学会担心哪些问题等。随后,我们会组织孩子去小学实地参观,同时请毕业的学生回幼儿园分享小学学习生活的感受。二是以月为目标对孩子进行引导。幼儿园从孩子大班开始,用一年的时间,把有关学习习惯的要求以月为目标对园里的孩子进行引导,如整理书包、坐姿等基本的学习习惯都会以月目标的形式进行落实。三是协同家长,请家长配合完成学校制定的月目标。四是请专家或者小学老师开展幼小衔接方面的讲座,帮助家长做一些相关方面的准备。通过这些方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一般都能较好的适应小学生活。

一般来说,小学较为愿意配合幼儿园安排实地参观,但与国外社区之间的互动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在美国,幼儿园孩子在入学前一段时间每周都会去小学1~2天,感受小学的学习生活。国内学校目前基本上做不到这一点。在国内,幼小衔接较多针对幼儿园。通常情况下,国内小学能做到的就是接待幼儿园的参观,如果能像国外学校那样定期组织孩子进校体验,对孩子会更有帮助。

现阶段,我国幼小衔接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家长焦虑。家长总是担心,孩子不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上学后无法跟上学习进度,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必须在幼儿园时期就把拼音全部学好,算数最好学到100以内的加减运算,只有这样孩子上小学才能安心。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无法达到他们的预期,在孩子到大班的年龄时就让其退学,让他们直接进入培优机构办的所谓”学前班“,这些都是家长焦虑心态的反应。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孩子只需进行前阅读,基本不涉及拼音学习,数学方面则是20以内的加减运算。政策要求与家长需求存在的矛盾也给幼儿园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不进行家长期待的教学可能会导致生源流失,尤其给民办幼儿园生存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然也有少数民办园

针对以上问题,爱立方幼儿园从中班开始进行幼小衔接方面的讲座,演讲者一般是小学老师,在讲座中告知家长孩子即使没有超前学习小学知识,只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就能很好的适应小学生活。我认为幼小衔接家长主要需要培养孩子三方面的能力,即学习习惯、自理能力、同伴交往能力。

●心理专家说

衔接什么?注意什么?

■余 伟(儿童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培训师、北京凝爱儿童教育咨询中心首席专家)

孩子进入幼儿园大班时,园方和家长尤其应该重视起幼小衔接的准备,从年龄上来讲,一般是上小学前的一年,也就是5~6周岁开始。只要孩子上过正规幼儿园,具备基础能力素质,就不需要上学前班。

幼小衔接需要从三方面着手,即习惯的培养、能力的塑造以及知识的储备。其中,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由于幼儿园的生活习惯跟小学完全不同,为了使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要帮助他们在一年前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饮食规律。

能力的塑造包括对孩子注意力、阅读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的塑造。注意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小学后,学校活动以课堂学习为主,不再是幼儿园的互动游戏,学习形式的不同使很多孩子不能够集中注意力,无法安静下来学习某种知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培养注意力的目的就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调动孩子,使其在上课时关注老师,听懂老师的话。阅读能力的背后体现了孩子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进入小学后,学习方式变得单一。课堂上,老师说,孩子听,老师讲,孩子记。孩子在听懂授课内容的同时还要将其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对孩子语言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交往能力则包括寻求老师帮助、解决同学冲突和学会自我调节的能力。幼儿园阶段老师和保育员对孩子生活的照料是全方位的,而在小学每个班只配备一名班主任,所以要求孩子能够主动与身边同学进行沟通,有问题寻求老师的帮助,避免冲突并且学会自我调节。

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包括前书写、前运算以及识字、拼音的准备。事实上,相比于能力和习惯,知识储备显得不那么重要。通过观察发现,当孩子具备了良好的能力和习惯后,很快就能学会知识,然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能力则会使其进入小学后遇到诸多问题。

因此,对于幼小衔接时期的孩子,家长和幼儿园老师,需要给予其正确的观念引领和方法指导。对于家长来说,孩子进入幼儿园大班后,家长应当在每天放学后给孩子固定的安静时间,如晚饭后设定读书时间、画画时间,让孩子完全安静下来,而不是吃完饭就看电视,这是孩子在家里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方法。其次,家庭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小学有规律的上课时间且基本没有午睡时间,为保证孩子充沛的精力,家长需以身作则地提前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最后,幼小衔接要求家庭成员的任务分工。父母需要参与到对子女的教育中,而不是妈妈完全承担或将其托付给老人。需要指出的是,爸爸在教育子女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妈妈在孩子的成长中承担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的作用,而爸爸则教会孩子认识和面对客观世界。对于幼小衔接时期的幼儿园老师来说,首先不能矫枉过正,进行超出孩子认知能力的知识传输。其次要求老师进行专业的引导,做必要的前书写、前运算准备。最后,幼儿园需要协助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

●资深教师说

准确认识差异 合理准备升学

■郭明晓(、四川宜宾人民路小学退休高级教师、宜宾翠屏区教育局新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要帮助孩子做好读小学的准备,首先需要弄清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

一是教育目标不同。幼儿园教育目标是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小学的教育目标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虽然内容相同但顺序变了,教育的内容及学习方式也就变了。

二是学习内容不同。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是启蒙性的,按幼儿学习活动范畴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五个方面。小学教育的内容虽仍有启蒙性,但更具精确性,具体体现在分学科的教育之中。

三是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没有学科和上下课之分,基本都在游戏中进行。小学学习精确且分学科,仅低年级就有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和外语等不同学科。虽然现在许多小学在低学段进行学科整合的探索,但就小学教育来说,分学科仍然是我国现行小学教育的主要形式。

鉴于小学与幼儿园教育存在的差异,在孩子进入小学之前,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为适应小学生活在以下方面做好准备。

一是帮助孩子作好“为什么要读小学”的准备。

为什么要读小学,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明确了,孩子就能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否则就会充满恐惧,甚至产生逃避心理。

在幼儿园大班最后一学期的教育中,有幼小衔接的系列教育。但只有幼儿园的教育还不够,父母也需要配合幼儿园,帮助孩子做好为什么要读小学的准备,才能帮助孩子更好适应小学生活。

二是帮助孩子消除读小学的恐惧心理。

小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未知世界。不管大人还是孩子,在面对未知世界时都会心怀恐惧。这足以让许多人止步不前,甚至产生逃避心理。

上小学,在大人看来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可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坎。如果准备不好,很多孩子也许就适应不了小学生活,给成长带来麻烦。因此,父母和幼儿园老师,都要帮助孩子认识和了解小学生活。

怎样消除孩子的心理恐惧呢?父母和老师在引导孩子了解小学生活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特别是心理状况,如孩子对上小学有恐惧心理,就要分析引发恐惧的原因,并帮助其消除恐惧。父母可通过阅读相关图书、向人请教等方式,学习帮助孩子消除心理恐惧的方法。

三是帮助孩子养成适应小学生活的生活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要想孩子适应小学的生活,做好读小学的准备,最重要的还是要养成孩子适应小学生活的习惯。

首先,要养成孩子适应小学的生活习惯。养成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和有规律地上厕所的作息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其次,要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从洗脸刷牙到穿衣叠被子,从收拾玩具到整理书包,从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到解决与小伙伴的纠纷等,都需要培养孩子独立完成的习惯。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勇敢面对小学生活,养成自觉完成任务的习惯。再次,家庭要养成亲子共读的习惯。在家养成每天定时进行亲子阅读的习惯,就能帮助孩子养成专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特别提醒,家庭培养阅读习惯时,千万不要把阅读当成学习任务来完成,否则就是弊多于益。在进入小学之前,父母帮助孩子做好生理、心理和物质各方面的准备,孩子上小学就能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家教专家说

家长如何做好自我管理与调整?

■付小平(知名亲子教育专家、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

在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阶段,家长都需要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从心理上和情感上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帮助,让孩子在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走得更加从容。在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同样也不例外。

因此,需要经历幼小衔接这个适应过程的,除了孩子,还有家长。为了在这个时期能给予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成为他们勇敢向前的坚实后盾,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

首先,需要清楚认识自己的角色。家长可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的家长,从而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发生一些变化。同时,家长还可以从过来人那里获得相关的信息和经验教训等,比如主动向家有小学生的亲朋好友咨询和请教,了解他们作为小学生家长的角色定位和心理感受,获得各类教育问题的处理经验等。

其次,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为孩子入学做充分准备。当孩子入学后,每天的作息要有序、有规律,如用餐、学习、休息都应安排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因此,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制定一份新的家庭作息时间表。最重要的是,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带头按新的作息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一般来说,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会导致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不适应情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生活方面,如对用餐、用厕、饮水等自我管理的不适应和对作息时间的不适应。二是学习方面,对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不适应和对每天要带好学习用品、按时完成作业等规则的不适应等。三是人际关系方面,陌生的教师、同伴,与幼儿园不同的要求以及部分家长不恰当的话语暗示等,都会使孩子对小学老师、新的同伴产生一种距离感。除以上三个方面,幼小衔接不到位还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兴趣,包括学习习惯和学习自信心的建立等。从整个学习阶段来讲,孩子过渡期或者适应期就会更长。

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导致孩子进入小学后不适应,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多给孩子鼓励和肯定,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不要随便责骂孩子。二是跟孩子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每一个问题都当作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机会。三是保持家校联系、搞好家校互动,积极争取老师的支持和配合,助力孩子的成长。

其实,在小学三年级之前,考试和分数都不应该成为衡量孩子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很多孩子考不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得不好,而是因为粗心大意、上课不认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欠缺等原因。因此,在小学前半段,家长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三方面,而不是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每一次考试和分数上面。

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实地参观,增加孩子对小学的感性认识;家园配合,引导孩子对小学产生向往之情;演练角色,增强孩子的角色意识;提前试读,让孩子体验一次“实战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