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思想进程和精神集萃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7/5/5 作者:杨耕 吴向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方法》(三册)杨耕、吴向东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版/480.00元

■杨耕、吴向东

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总是要通过核心价值观为自身提供价值理想,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同时影响个人价值取向,引导个人活动方向,从而使个人与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历史课题。“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察社会本质的新视角,这不仅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正因如此,理论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重要共识。这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宝库,需要我们开掘、整理,并以此为基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新的探讨。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由6000余篇论文、30多部著作精心编选而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方法》形式上是一本论文集,实际上是一部理论专著。从时间上看,所选论著写于不同年代,时间跨度10余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思想进程;从内容上看,所选论著关涉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形成过程、建构方法、实践活动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思潮的关系,并依据逻辑与历史、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原则对之加以整理、编辑,从而呈现为一个理论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方法》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成果的精华集萃和全面呈现,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思想历程和主要特点。

第一,全面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究竟意味着什么?理论界不仅从当代中国社会价值秩序的主心骨、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等方面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而且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纵横交错中,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去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这一根本问题。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展开的实践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建构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实现的制度安排,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二,初步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理论逻辑。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12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界基于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分析,深入而全面地探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具体内涵和现实规定,并形成了共识:价值观总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主体包括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有表述反映了当前人们价值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包括着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要求三个层面的统一,实际上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一重大问题。

第三,深入研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因涉及核心价值观的生成、认同机制,以及文化本身的传承与发展而极其重要,更因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直存在着的中西古今之争更加令人瞩目。为此,理论界对这一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强调传统是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和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相契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深沉的智慧,其中的精华仍然具有现代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我们看来,坚持文化保守主义,否认对传统文化进行超越,同坚持文化激进主义,否认传统文化的价值一样,都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第四,广泛探讨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和方法。价值关系是客观的利益关系,价值观念则属于思想意识领域的问题。价值关系从根本上决定价值观念,但二者并不是绝对一致的,人们价值观的形成是包括文化熏陶、社会教育积淀在内的复杂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使这种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成员的个人价值观,以形成人们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为此,理论界从教育、传播、文化熏陶、制度建设、实践养成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进行了广泛探讨,形成了许多重要的认识,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与方法。

任何研究都是历史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和方法》这部著作不仅呈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思想进程、重要成果,同时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显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趋势和需要突破的问题。

其一,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的都是该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利益。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社会形态的变化同时也就是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的变化,社会主义对以往社会形态的变革在价值观上的标志,就是核心价值的变革。如何在历史变革的背景下,在现实社会的语境中,深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彰显其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中国的特色,这依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其二,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一种现实的制度安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制度建设,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建设提供了价值理念和价值支撑;制度建设,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了可靠的路径。因此,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进行深层融合,转化为现实的制度安排,转化为现实的国家治理体系。

其三,如何进一步总结和提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验,并使现实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实践是鲜活的,人们的实践创新总是理论创新的“原点”。因此,如何对人们创造性的活动加以深刻总结和理论反思,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理论共识?这同样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博大精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方法》的编辑过程是一次重新学习、深入研究、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实践和认识的过程中孜孜以求,需要我们在不同领域、从不同视角反复思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我们的使命。正如汪国真所言,“我们出征,让生命和使命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