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作家读者面对面 聊写作谈阅读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7/8/22 作者:郑 杨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郑 杨

青年作家徐则臣在2017上海书展期间非常忙碌,他参加了书展的8场活动。主论坛“地图与疆域:科幻文学的秘境”、“上海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与日本作家平野启一郎的对谈、与黄昱宁、小白、小宝对谈英国作家希拉里·曼特尔的短篇小说集《暗杀》、与弋舟对谈他的小说集《丙申故事集》;参加“直播:上海文学地图10小时朗读接龙”活动,在巴金故居朗诵巴金先生的作品和他自己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还有签售他自己的长篇小说《王城如海》;在建投书局与评论家杨庆祥、李伟长对谈《耶路撒冷》和《王城如海》《如果大雪封门》等。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海书展就像一个文学的大party,一个图书的庙会,一个热热闹闹的雅集。参加书展的读者之多,让我惊讶,买票的队伍排得很长,但很有秩序。展馆里有时候人流拥挤完全走不动。”徐则臣上海书展中央活动区做了一场《王城如海》的签售,40分钟签了200本,现场所有书都卖光了。他觉得上海的阅读氛围很好,书展经过了14年的发展,文学和图书已经比较充分地进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

与徐则臣一样,记者这几天参加上海书展也是感觉各种活动目不暇接,读者参与活动热情高涨。2017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举办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展览、论坛、新书首发、读书讲座、作品推介、作品分享、作家签名售书等各类阅读文化活动超过900场,近千位中外作家、学者和各界名人汇聚上海,与读者面对面互动交流,聊写作谈阅读品人生,让上海的读者在书香中度过了一个“文艺”的夏天。

中外作家面对面 文化与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2017上海书展的各种阅读文化活动中有很多中外作家的对谈活动十分引人注目,业界人士和读者都认为这种“对谈活动”促进了不同国家的作家之间相互了解,不同文化与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对繁荣文学创作与阅读大有裨益。

与徐则臣一样,平野启一郎也是2017上海书展相当热门的作家,与他有关的“上海国际文学周”的活动有5场之多,“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座”他也是主讲嘉宾之一。这次他给上海读者带来《日蚀》《一月物语》两本小说。8月18日,在浙江文艺出版社举办的“中日70后写作:关注与反关注”作家对谈上,被称为70后中坚力量的两位作家分别谈了各自文学创作的缘起以及写作题材与风格的异同。徐则臣认为他和平野启一郎的作品都是“在路上的小说”,小说里面都具有思辩意味。平野启一郎则认为日本、中国、东南亚的作家,虽然历史不同,但同为现代人,还是有很多相似的问题值得探讨。

几乎囊括了日本大部分文学奖项的女作家林真理子也是这次上海书展值得关注的作家。她的小说《遗失的世界》《平民之宴》深受读者喜爱。在东方出版社举办的“现代女性的困惑与突围”——日本女作家林真理子与止庵、毛尖的对谈中,林真理子认为能够近距离跟中国作家和读者接触感觉非常好。毛尖则评价林真理子的作品整体上感觉像中国作家亦舒。在语言风格上两位作家都是华丽中带一点幽默,在题材上都非常喜欢描写独立女性、追求幸福的女性。止庵则认为林真理子的书与日本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她的书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书中描写的情形跟中国人的生活还有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中国的读者看她的书就跟看我们自己的生活一样。

其他值得关注的中外作家对谈还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马丁·卡帕罗斯《饥饿》分享会”“科幻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俄罗斯诗坛现状:多元与统一”“跨文化与跨媒介的科幻”“科幻:穿越时空的对话”“过去与未来之间:一个科幻作家的时空旅行指南”等。

作家与读者面对面 品书香话人生

除了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对谈,上海书展最为读者期待的活动是作家与读者的见面会、签售会。来自浙江润和房产集团的上海读者李泽刚对记者说,能在书展上见到心中仰慕已久的作家并请他们在新书上签个名,对他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事儿,这几天他已经得到了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严歌苓的《芳华》等好几本作家签名本。另外,他还觉得作家和读者的现场交流意义不止于卖书,对促进普通大众的写作和阅读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8月16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珍物》之夜”作者与主创分享会。李宗盛的400多个粉丝早早地到场,安静地排队等待入场,与他们的偶像“大哥”见面。参加这次分享会的还有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金宇澄。《珍物》这本书聚集了100位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代表人物,讲述他们生命当中最宝贵最刻骨铭心的一样东西,一个物件。这些东西在他们心目当中有时候是一段生命历程,有时候是事业的一个起点,有时候是创作艺术品的一个出发点。分享会现场有位年轻的女孩问李宗盛,《珍物》这本书中收藏的都是美好的回忆,但人生当中肯定还有很多不好的回忆,也难以放下。比如和男朋友分手了,他的很多东西自己都收藏着,这些算不算珍物?李宗盛的回答很有禅意,他说“有时候对于一件东西、一段情感,你现在觉得它特别有意义,但是在15年、20年后可能都不值一提。在人生不同的时候,人们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最终时间会告诉你答案。”

8月19日,上海文艺出版社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了“万卷书与万里路——寻访诗迹之旅”的讲座。虽然天气炎热,但很多读者还是赶到讲座现场,听著名藏书家韦力讲述他勘访诗人遗迹的经历,与他一起品读古诗、抚今追昔。韦力是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他凭借个人之力收藏古籍超过10万册。这次上海书展,他继《觅宗记》之后,给“传统文化遗迹寻踪”书系再添力作《觅诗记》。书中他追访了119位诗人、收集了500余张善本古籍书影、探讨了3000年中国诗赋的流变。藏书家韦力,以一己之力让中华伟大的诗歌传统,不再仅仅停留于纸上墨香,而是变成可以走访、可以触碰的实实在在的感怀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