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由艺及文 书法中现个人修养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7/9/1 作者:王双双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王双双

“于诵读苏轼《前赤壁赋》之时,深深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悠远旷达的情境之中,择一长卷,边读边写,用笔之轻重、节奏之疾缓,与文辞内容相呼应,完成之后真是感觉如饮醇酒,痛快而又充实。”邱才桢忘不了这样一次“酣畅淋漓”的创作经历。在他看来,这就是书法的魅力。他对记者说:“我的书法以行草书为主,行草书与日常书写较近,更容易反映和呈现个人精神世界较为自然的一面。书写内容,通常是前人的名篇佳句,偶有所感,择纸书之,较能达到书法和文辞内容所呈现的情境统一。更多时候,会考虑书写内容与书体、工具材料的匹配性,这样可使作品具有更强的统一性。”

学习书法应在尽量短时间内完成基本的、必要的技法积累。谈到与书法的结缘及自己的书法经历,邱才桢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自学、艺术史论研究、书法创作。因为父亲毛笔字写得不错,所以邱才桢从小就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注重书写。大学时期,他开始以自学为主练习书法。“直到1995年参加全国第6届书法篆刻展览,我算是正式迈入书坛,这或可算作我书法经历的第一时期。”到2003年为止,邱才桢接连参加了中国书法界的多项展览,但之后就很少参加此类展览活动。事实上,他在1999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中国书画史与书画鉴定专业的硕博士学位后,就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艺术史论学习,将书法创作置于其次。直到2005年,邱才桢博士毕业后到清华大学工作,教学研究之余,有了较多的时间投入到书法创作之中,这期间也是他对书法体会与感悟较多的时期。

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邱才桢用数年时间,集中精力完成了基本的书法技法积累。回顾令自己难忘的一段经历,邱才桢向记者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1994年底到1995年初的几个月期间,有针对性地对各种书体、风格,结合自己的审美趣味、工具材料做了大量艰苦而又有效的训练,并很快入选了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览。”在书法技法的训练方面,邱才桢基本上是自学,但也得到了著名书法家邱振中等人的指点,“这种指点更多是理念、见识等更高层面上的,事实证明,这种指点和影响更为重要。”

书法不仅仅是写字,而更多是个人修养的立体呈现。至今,邱才桢举办过近10场个人书法展。他认为,举办书法展,出版作品集都是提高个人水平很好的方式和途径。因为办展之前,想到要办展,必殚精竭虑,全力以赴;作品展览后,很快就能发现自己的缺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展览,可以大量获得来自师友和同道的指点和批评,所以,“我每办一次展览,都能发现自己不少问题,并能获得扎扎实实的提高。要问我哪个展览比较满意?套用前人一句话:下一个。”

“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多是个人修养的立体呈现”,邱才桢一向如此认为。因此,他有很长的时间都是致力于书画史的鉴赏和研究,以提升自己的内功,而这一举措确实大大地提升了他的书法创作。2008年,邱才桢出版个人第一本书法集时,他的博士导师薛永年提出了意见,其中有一句话令他印象非常深刻,即“研究书画史与书画鉴赏,都需要由艺及文,贵在忘物忘我,‘目击道存’”,并勉励他“继续潜下心来,深入把握中华文化精神,在跨文化语境中与时俱进。”这也成为邱才桢在书法道路上不断创新与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