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学习宣贯十九大精神 出版界谋创新强落实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7/10/27 作者:

童 健:为出版工作指明新方向,提出新任务

■受访人:童 健(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裁) 王 民(安徽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张志华(山东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久军(黑龙江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 □采访人:田红媛(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您对此如何理解?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出版业还要如何深入?这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有何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出版部门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考察浙江时就曾指出,浙江历史文化丰厚,历史上文化名人群星璀璨。只要传承历史、守正出新,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目标。

“十二五”以来,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围绕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组织实施了《浙江文丛》出版项目。文丛系统收录1911年以前128位浙江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化名家的著作以及研究浙江的经典著作,涵盖哲学、文学、史学、教育、科技等各个学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规模最大的出版工程,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也是浙江人文历史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已完成首期500册出版任务。

十九大报告为出版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任务。做好历代文献经典的整理出版仅仅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还是要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资源,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在内容上,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在形式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牢把握人民群众阅读需求的新变化、新特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当代表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丰厚滋养。只要我们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必将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十九大报告肯定了过去五年“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强调未来“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您看来,未来出版业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将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选准突破口,抓好着力点,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作出自己的努力。

一是教材海外版权输出和出口要上新台阶。教材具有量大面广、长期使用的特点。加强教材版权输出,对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十二五”期间,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教材“走出去”已经有一个成功起步,特别是中学科学、理科教材在马来西亚大面积推广使用,对非数学教材即将在非洲试用,成绩令人鼓舞。“十三五”要花大力气,做大投入,下大决心,推动集团版中小学教材向海外推广,特别是推动中小学数学教材在发达国家和非洲及“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两头突破,使教材输出成为“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板块和全国亮点。同时,汉语教材和汉语学习图书的版权输出也是一个重点,要继续加大推进力度,争取形成规模和效益。

二是海外出版产业要努力成规模成体系。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实施资本“走出去”带动出版“走出去”战略,优化海外机构布局,扩大海外出版规模。日本东京分社、法国东方书局、澳大利亚新前沿出版社要实现新发展,取得新成效。探索在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设立出版机构,拓宽海外出版市场。有序推进博库书城境外连锁,探索海外出版物中盘和印刷服务实体机构建设,提升海外文化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三是媒体融合“走出去”要进一步加快进程。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出版“走出去”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数字出版“走出去”要加快成为“走出去”的主力,与纸质图书的版权输出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以应对全球性的图书市场的数字化发展趋势。要积极参与和推动网络游戏、大型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的出口业务。要加强与亚马逊、奥佛吉尔、加博等国际一流数字出版交易平台、在线教育平台和国内中国移动等数字阅读机构的合作,建设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自有数字出版“走出去”平台。

□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您认为下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和难点在哪里?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双效统一方面,还需要哪些保障和鼓励举措?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和难点在于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也就是党委、政府怎么管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项改革既要遵循意识形态属性,又要遵循产业属性;既要加强党委政府的宏观管理,又要发挥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创造性;既要管住,又不能管死,还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为了进一步推动出版单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我们建议:一是完善出版评价体系。根据文化例外要求和国有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出版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为重点,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国有出版企业专注于出版主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同时,针对转企改制的实际,对重点项目、出版资助、奖项评定等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或委托相对独立机构来评审,更好地体现政府资源的公平公正。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对主题出版的引导作用。主题出版客观上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这就要发挥好政府和出版单位两个积极性。对主题出版项目,可采取政府定制、政府采购的办法,使主题出版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对优秀主题出版项目,要列入全民阅读重点推荐品种和全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馆藏的必备品种,有效扩大市场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王 民:以优秀文化助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您从文化工作者、出版工作者的角度看,几十年来,人民的文化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文化需要占有什么样的份量?出版业应如何满足这些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的这一科学论断,表明了当下中国在经济发展后,人民群众对文化、社会、政治各方面需求已经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有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美好生活需要因人而异,但文化无疑是更深入、更持久、更影响人心的核心元素,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和引领。

单从文化需求层面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大为提高,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日益多元。从表现形式上说,除了传统的书刊、影视、音乐等文化娱乐项目外,一些新兴的文化娱乐项目如绘画、摄影、艺术欣赏、收藏、各种体育健身活动等,也越来越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另一方面,群众文化需求的实现路径也日趋多元,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自媒体、大数据的产生和发展,为人们的文化需求提供了便捷和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出版企业要担当起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先进文化需求的责任和使命,我认为要从三个层次来实现。

一是要做好内容这一根本输出。坚持内容为王,精心打造思想丰厚、艺术精湛的精品力作,为人民大众提供优秀的文化范本,以先进的文化内核,引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是要做好产品转化。不断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推动文化从单纯的图书报刊出版向数字出版、影视、游戏等不同文化形态的转化,满足人们不同形式的文化需求。

三是搭建文化服务大平台。不断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把握市场新趋势和消费新需求,由传统出版和多媒体出版中跳出去,扩展到教育培训、艺术品投资、文化旅游、智慧城市等领域,重塑产业链,全面嫁接文化与生活的相融相通,以文化为支点,在不同层面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您对此如何理解?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出版业还要如何深入?这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有何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静态的存在,出版人要有创新变革的勇气,挖掘、整理、甄别,甚至打破、重组,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另外,要学会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新的表现形式,让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图书、报刊、影视、音乐乃至游戏,深入到大众生活各个层面,影响到更多的人,肩负起新的时代使命,推动社会繁荣进步。

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深入挖掘。一是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为引领,大力策划像《昆曲艺术大典》这样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版本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出版工程,不独是发掘与整理,更重要的是传承与弘扬。二是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普及出版工作,出版像《经典宋词》《唐诗风神及其他》等普及读本,在更大范围内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三是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本地历史和文化资源,着力聚焦本地改革发展实践和成就,打造诸如《明德至善 家国天下——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展》《晋商与徽商》这样的通俗读本,讲好本土文化。

□十九大报告肯定了过去五年“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强调未来“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您看来,未来出版业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必将进一步提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出版业而言,应从内容生产、平台渠道建设和合作模式等方面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走出去”水平。一是加强内容源头建设。实施精品战略,打造聚焦当代中国、关注现实的精品力作,以优秀内容作为文化“走出去”的有力支撑。二是加强渠道和平台建设。积极参加各大国际展会,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出版的良好形象,并寻求在版权贸易、合作出版、文创实物贸易等方面的深入合作。同时主动出击,积极寻求与海外文化出版企业的战略合作,主动策划和搭建文化项目平台,为“走出去”集聚资源、开辟渠道,提升影响。三是创新合作模式。可以借国家“一带一路”大平台,推行“本土化”战略,展开海外产业布局,设立海外企业实体,变“走出去”为“走进去”,实现文化的深度融合。四是要讲好中国故事。要学会转换视角,以更贴近当地读者的策略和表述方式,来叙述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我们的出版物更好地、主动地走进外国市场。

张志华:以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抓落实

□从文化工作者、出版工作者角度看,几十年来,人民的文化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中,文化需要占有什么样的份量?出版业应如何满足这些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生产力强劲释放,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新兴文化消费异军突起,网络文化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文化消费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新动力。

根据全球标准规律,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时候,全民的消费会从基础物质消费转向到精神消费,文化行业会进入一个长期的、快速的发展阶段。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800美元以上,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呈现旺盛的趋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出版业满足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构建起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二是要坚持“内容为王”,打造更多精品力作。打造内容精品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出版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出版企业要牢固树立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要突出抓好原创出版,出版业的基础在于内容,内容的生命在于原创,要多措并举,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动原创出版从“高原”走向“高峰”。三是要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出版业深化转型。出版领域应通过全版权运营、全媒体开发,推动传统出版、产品融合向新兴出版、平台融合转型;要以精品IP为核心,使纸质书、教育产品、游戏、影视、动画、漫画、自媒体等真正联动起来,产生深度融合与高度聚合效应。发行领域要结合“互联网+”时代实体商业的发展趋势,坚持“互联网+文化+服务”的理念,创新运营理念与模式,加速实现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与高效物流的深度融合,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

具体到山东出版集团来说,就是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山东省委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的要求,扎实落实山东出版集团“十三五”发展规划,打造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一要认真实施“双品双效”战略,强化出版主业。二要认真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提升发行板块的综合实力。三要认真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全力抓好股份公司上市工作。四要认真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如何理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出版业还要如何深入?这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有何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为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传承下来的,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基础、社会基础等均已发生重大变化,其基本精神在今天虽然仍有价值,但在表达方式、表现形式、践行要求、评判标准等方面,都需要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必要的改造转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发展,才能适应并体现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诉求,从而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

出版行业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好《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切实担负起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任。具体到山东出版集团来说,一是要立足主业,充分利用齐鲁大地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丰厚的优势,加大对包括儒家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民俗文化、石刻文化、医学文化及传统艺术等在内的齐鲁文化的继承创新,做好阐释和整理编纂出版工作。二是要深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非书领域的“富矿”,积极尝试打造传统文化IP。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孕育了民族品格,代表着民族精神,培育了民族的价值追求。文化自信不会凭空产生,是在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后,人民群众心底生发出的对于自身文化的坚定信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前提和内容支撑,是永葆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在您看来,未来出版业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

■出版业肩负着文化“走出去”的重任,我们要充分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出版业“走出去”步伐。一是要有对外传播的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谁来讲中国故事、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进行引导、统筹和规划,力争在大众图书、专业图书、教育图书等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品牌。二是要构建多元化国际传播渠道。利用国外主流发行渠道、海外资金、人才、管理经验等要素和国际新型传播渠道,不断扩大“走出去”覆盖面。三是探索在国外设立出版机构。在条件成熟的国家,通过投资、并购或合资的方式设立出版机构,逐渐实现本土化发展,提升海外发展整体实力。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节奏,有系统地培养和组织各类对党和国家忠诚,谙熟中国文化的翻译队伍。

李久军:加快建设现代化全媒体文化产业集团

□您从文化工作者、出版工作者的角度看,几十年来,人民的文化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文化需要占有什么样的份量?出版业应如何满足这些需要?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在“信息大爆炸”进程中人们的文化视野走向开阔,优质、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可以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的主要转向点之一。出版业应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一客观情况,进一步做精、做深、做活,向人民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靠拢、迈进。黑龙江出版集团将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全方位强化主业建设,以精品项目、主题出版物等为着力点,努力推出一批批有特色、有质感、有层次的书报刊出版物,打造有深度、有价值、弘扬正能量的龙版品牌矩阵,结合绿色印刷、数字印刷、按需印刷和互联网传播技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切实不断创新文化产品形式,提升文化产品质量,依托书店转型,提高文化产品流转效率,广泛推出、树立一批具有强大号召力、影响力的文化地标,丰富文化活动,使更多百姓享受到出版传媒业的优秀发展成果。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您对此如何理解?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出版业还要如何深入?这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有何意义?

■在中国日益崛起、外交合作不断优化和扩大的形势要求下,增强国际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是文化企业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责任。从出版传媒集团角度而言,应以平台、内容两方面入手,以挖掘深度、拓宽广度为方向,构建立体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格局,推动文化从“走出去”向走进去迈进,促进深度文化融合。黑龙江出版集团当前将围绕展现中华民族优良精神面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良好国际形象、坚定文化自信等重要方面,进一步推出一批“走出去”精品,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依托在俄罗斯、韩国设立的分支机构,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借助黑龙江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文化共舞”,拓宽交流传播桥梁,形成边疆文化港口。同时,发挥各新型书店尤其是“国门书店”在文化“走出去”方面的作用,建立一批活跃的有力阵地。

□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您认为下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和难点在哪里?文化管理体制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双效统一方面,还需要哪些保障和鼓励举措?

■文化体制改革关键点最终在于“观念改革”,建立市场化、活跃化、创新化的管理机制进而将“市场”“活力”“创新”融入员工血液、队伍灵魂,是改革的核心所在。因而,当前优化完善文化管理体制,主要还应从人才队伍入手,规范和强化激励引导,搭建人才接续桥梁,将员工成长与企业成长有机融合,建设高水平文化创新和经营管理队伍。保障双效统一,也应以强化队伍建设为有力抓手,增强队伍尤其是骨干队伍的责任意识、市场意识,提升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形成各方面素质过硬的优秀队伍保障。目前,黑龙江出版集团在跨地域资本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深入资本市场,在此进程中,将人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加强人才引进输出和培训教育,大胆提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改善“青黄不接”的队伍局面,企业活力得到有效激发,成为集团“二次创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对此,出版业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黑龙江出版集团始终秉承“以公益之心做文化”的责任理念,强化文化服务职能,提升文化服务水平。近年来,集团不断推进各市、县级新华书店改造升级,培育多元业态,开展多种经营,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创新开展各类公益文化活动,提供多样文化平台,极大地聚拢了人气,书店已经成为各地活跃的群众文化舞台和重要文化地标,广泛惠及龙江百姓。此外,集团逐步探索建设校园书店,推动发展农家书屋,大力开展文化进乡村、进工厂、进军营、进校园等活动,坚持文化惠民根据实际、深入基层、贴近百姓,也均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