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链接:2017年10月27日第2、3版)
■受访人:杜金卿(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杨建军(辽宁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梁宝印(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宋健(贵州出版集团总经理)
□采访人:田红媛(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杜金卿:占领新时代文化发展和信息传播高地
□从文化工作者、出版工作者的角度看,几十年来,人民的文化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文化需要占有什么样的份量?出版业如何占据文化传播发展高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的文化需要也随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多层化趋势,并且文化需要的增长速度快、要求高,在生活需要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
作为国有文化企业,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将通过持续的改革创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一是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记使命担当,坚守社会效益第一,精心打造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原创作品,不断以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出版物占领市场;二是创新出版形式与载体。不断加速出版与科技的融合,全面推进全媒体出版战略,努力构建以优质原创内容资源为核心,多角度开发、多业态呈现、多介质传播的生产运营模式,确保始终保证更符合现代传播规律和人民群众接受习惯的内容产品供给;三是不断壮大提升自身规模实力,确保国有出版集团始终占据文化传播发展高地。在不断深化企业机制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人才队伍建设、品牌建设、股改上市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企业自身规模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确保牢牢占领新时代文化发展和信息传播高地。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您对此如何理解?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出版业还要如何深入?这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有何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两创”方针,既是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来得以传承发扬的根本要义,又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对中华传统文化释放能量、发挥作用的客观要求与现实需要,是包括出版人在内的全体文化从业者所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对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来说,一是将在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时代价值,不断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结合,赋予传统优秀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以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为广大人民群众铸就自信的基础;二是更多地运用现代化的内容生产手段和运营传播方式,将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转化为更易于接受的内容产品推广出去,让人民群众看得到、读得懂、学得会;三是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将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
□您认为下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点和难点在哪里?文化管理体制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双效统一方面,还需要哪些保障和鼓励举措?
■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领域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发展。当前,中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个人认为,如何确保文化企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双效统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点。确保实现双效统一,既需要文化企业自身的努力改进,也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让文化企业轻装上阵,有所保障。在企业层面,要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激励评价机制,进一步突出社会效益在绩效评价中的占比,引导相关从业人员在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下,专注于优质内容的生产和创新。在党委政府层面,建议延长文化企业增值税优惠和转制文化企业所得税免税政策,并进一步扩大政策扶持范围,力争文化企业集团所属的子公司都能享受到优惠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力度,扩大政府采购的覆盖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推动文化企业优化资金配置、产品结构,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对此,出版业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始终以推动全民阅读工作为己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较好成效,收获了一些经验。具体来说,一是不断推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以优质的原创内容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不断优化选题结构,提升策划水平,先后推出了《知之深爱之切》《顾随全集》《贾大山文学作品全集》《中国赛罕坝》《好人365故事》《允许我流三滴泪》以及“李保国系列”“雄安系列”等一大批双效俱佳的精品图书,有效拉动了群众的阅读热情,弘扬了社会主旋律,激发了社会正能量。二是谋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品牌文化惠民活动,以更好的传播载体来引领全民阅读风潮。近年来我们相继打造了“河北省惠民阅读周暨全省惠民书市”“新华书香节”“阅知行青少年读书活动”等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品牌推广活动,覆盖全省数千万读者,有效推动了书香社会建设。三是持续完善全民阅读支撑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保障水平。通过持续强化发行机构和网络建设,构建了市级大型文化综合体、中小型特色卖场、校园书店等“零距离”发行服务网点的三级营销网络,努力将传统新华书店卖场打造成当地文化体验、休闲和消费的新地标;统筹推进智慧书城和“新华优选”线上营销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搭建立体式、本地化的O2O营销服务体系,服务读者能力不断提升。
杨建军:坚定文化自信做强做大做优
□您认为,人民文化需要的转变对文化产业会有怎样的新要求?出版业要如何满足这种新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出版业走向新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前瞻的行动指南。诸多新论断、新思想、新要求,为出版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双效统一、精品辈出、产业壮大为目标,助推民族文化更好传承创新和走向世界、文化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文化市场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新需求,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为鼓舞出版工作者以文化创造美好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预示着文化需求占消费比重将不断增加,由此将催生出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支撑文化市场主体不断繁荣发展,加快文化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新需求就是新动力,出版业迎来了需求新增长、消费新升级的新机遇。抢抓新机遇,首先要认清当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还存在有效供给不充分、文化消费市场还存在培育不平衡等诸多问题,要加深思考、精准定位,把“人民在哪里,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就在哪里”深入贯穿到经营发展全过程和各链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满足新需求。
当前,辽宁出版集团要进一步增强内容生产传播的动力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精品出版和产品创新机制,进一步增强新技术新载体的开发融合机制,将内容、技术、人才、市场等出版发展的一切要素进一步激活。
要从产品供给端入手,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为标准,把握内容创作创意的源头,创新开发、培育、集聚、成长空间,激励、扶持和引导开创性的文化创作、文艺创作、理论创作、科学创作,打造优秀的作品集群和内容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出版新高峰。
要从发行市场终端进行前瞻性设计和布局,推动实体书店的先导性升级,打造大型文化商业综合体、便民惠民的网格化小型销售终端相辅相成的市场网络,以全新的文化共享平台和文化消费升级服务,丰富人民美好生活新体验。
□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您认为应怎样更好地挖掘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阐释,彰显了一个伟大民族在苦难与奋斗的历程中积淀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出版业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内容源泉。
充分挖掘和更好传播利用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要建立在对文化自信的广泛传扬和精准阐释基础上,要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文化建设的主旋律,以出版载体回应时代呼唤,传播立足当代中国和当今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传承更有生命力的经典阅读,促进全民对中华民族文化更准确的理解、更高度的认同。
其次,要以服务用户的“+互联网”新思维,置换传统固化、单一向度的读者思维,实现出版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多形态、多介质、多渠道嫁接融合,做厚、做精、做实、做专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以更鲜活、更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传播形式增强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您认为未来出版业在此方面何为?
■推进集约,加速整合,全面融合,打造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预示着未来文化产业将有望获得更多更好的政策红利,对产业新的勃兴将起到强劲的提振作用。为此,辽宁出版集团将以超前布局,进一步提速产业升级。
要以国家级出版融合重点实验室和转型重点项目为融合发展的助推器,提升研发成果和项目建设向产品化、产业化转化的速率;要以开发建设的区域性文创产业园区及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资源集聚整合的孵化器,以内容创造为核心,打造活力倍增、价值充分释放的新型产业链;要以搭建的全国性版权交易平台为产业创新的动力源,纵深建立“互联网+文化+金融”的发展新模式,激发产业发展新增量;要以北京、上海设立的资源获取和项目拓展中心为开放经营的试验田,统合推进大IP运营,向大文化产业跨界。
加快出版资源、文化元素与金融、旅游等相关产业的优化集约和深入融合,以资本运作手段,构建以文化为内核的同心多元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链关联度更强、管理更加科学完善、资源要素充分集约整合,进一步迈向规模化、高效化、一体化发展。以不断丰富的精神产品、不断扩大的市场体系、不断创新的产业业态,实现主业做强、产业做大、品牌做优,尽快进入全国出版主流第一方阵,为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梁宝印:树立精品意识传承民族文化
□几十年来,人民的文化需求发生了巨变,您从文化工作者、出版工作者的角度看,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文化需要占有什么样的份量?出版集团如何满足这些需要?
■近年来,人民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消费逐步激活。人民的文化需求变得越来越现代化、多样化、多层次,越来越重内容、重质量、重品位。文化需要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些都对出版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我国出版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出了很多优秀出版物,但与人民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出版物的数量不少,但精品不多,总体质量不高。因此,出版单位必须树立精品意识,把打造精品出版物作为核心任务,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
为完成这项任务,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加强对出版物的整体规划,着力打造主题出版、教育产品、人文社科、地方文化、少儿、文学与生活等多条产品线;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对有档次、有品位、有市场的重点产品项目进行资助,既支持各出版单位抓好大的出版项目,也鼓励其推出优秀的单本图书;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选题开发、编辑校对、装帧设计、生产制作等各个环节入手,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图书质量和品位,着力打造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制作精良的优质图书,淘汰质量不高的出版物,减少低效品种、扩大有效供给,全力满足读者的文化需要。
□如何解读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出版业还要如何深入?这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有何意义?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凝聚力、感召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出版人的重要使命。山西集团将以山西历史文化资源为主,深入挖掘和整合全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制定实施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扎实推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十大重点工程,即核心价值体系主题读物开发工程、传统文化普及教育产品出版工程、“山西文华”丛书编纂工程、三晋历史文化读物系列开发工程、三晋物质及非物质文化出版工程、三晋乡村文化记忆记录工程、山西地方曲艺文化整理出版工程、三晋传统文化文艺精品出版工程、三晋医药及武术文化出版工程、三晋文化“走出去”工程。同时,坚持创新理念,推进融合发展,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抓好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探索新颖的传播渠道,增强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传统文化更易被大众认同和接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出版业有哪些成功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大力倡导下,以全民阅读、农家书屋建设、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等为重点的文化惠民工作蓬勃开展,出版业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自觉承担起了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充实。
从山西出版传媒集团来看,积极投身公共事业、广泛参与各类公益活动,扎实推进全民阅读,书香三晋建设、农家书屋建设、文化下乡、文化扶贫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做法有:一是高度重视,做好整体部署。集团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写入每年的工作报告,从顶层设计上对各项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定期回顾总结工作开展情况,并作出针对性调整。二是创新组织形式,开展多种活动。为推进全民阅读,集团成立了晋版图书俱乐部,组织开展新书发布、专题讲座、书评评比、宣传推广等多项活动。2017年上半年,集团共举办读书活动460余场,营造了全民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三是深入基层,扩大文化惠民的覆盖面。集团积极开展以“七进”推荐书目为主的图书展示展销优惠活动,组织优秀图书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使文化成果惠及广大群众。四是抓好结合,精准服务。集团将文化惠民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主动寻找自己的文化站位,精心策划、正在实施《脱贫攻坚文化先行——扶贫扶志扶智工作方案》,以山西省新华书店集团为龙头,通过荐书、送书、读书等系列活动联合省内各单位,为10个深度贫困县量身打造文化出版产品,开展针对性系列文化活动,以实际行动为脱贫攻坚和文化惠民作出贡献。
宋健:担负时代责任做优秀文化领航者
□您从文化工作者、出版工作者的角度看,几十年来,人民文化需要发生了哪些变化?当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文化需要占有什么样的份量?出版业应如何满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可谓沧海桑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与过去相比,彻底旧貌换新颜。文化生活作为精神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当代社会具备了多样性的选择,文化实践、文化活动成为社会潮流。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也经历了由单一变为多元的裂变,这是由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和精神文化层次、品位的提高而决定的。过去那种一部电视剧可以万人空巷,一部文学作品可以发行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册的现象已经一去不复返。这种变化,不是因为作品的质量和信息量不同,而是由于时代与时空的错值造成的,单一文化现象的时空已经被当代多元文化的气息所稀释。
今天,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表现为对各种文化产品的占有和选择变得多元化。但随着物质高地开始构建,精神文化的落差就凸显了出来,人们对文化的渴求以及文化需求的多样性选择,是对我们文化工作者的巨大挑战,出版业刚好处于满足这样的文化需求的传统业态的最前端。今天,传统业态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例如人们从过去的实体书店购书到如今的购买电子书,甚至不必购买直接通过互联网终端阅读,这对传统出版业来说是一种普遍而残酷的现实。
为此,出版人要对这些变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努力回应人民的多元化和差异化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并且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所以,我们必须加大精品力作的生产力度,在文化消费市场越来越细分化的今天,尤其要加大原创文化精品的生产力度,向社会提供内容更丰富、质量更高的精神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做一名优秀的文化领航者,始终向社会传递优秀文化,传递正能量,引导并把握住当代优秀文化发展的方向和脉搏。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您对此如何理解?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出版业还要如何深入?这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有何意义?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际上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概括起来,就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尊重传统。只有从传统文化的母体中汲取丰富滋养,才能惠及当代、泽被后人。二是古为今用。三是推陈出新。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每个时代,文化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解决面临新问题、与其他文化碰撞交流的过程中,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必然从传统中孕育出新的文化形态。出版业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以这三点为原则。要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就要深刻认识“我是谁”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就需要我们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寻找。可以说,这是我们树立、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
□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及文化创新,“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您认为这对我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出版业应该如何作为?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本土原创IP在文化市场上引领风潮,它们在超人气口碑的基础上,展示了潜在的、能量巨大的商业价值,有时候这种价值甚至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一切,首先要感谢知识产权保护。如今我们整个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已经建立起来,相信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应该说,知识产权保护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
相比其他文化产业,出版业过去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受到的冲击不是最大的,但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阅读、电子出版物的兴起,如何有效抑制盗版已经成为出版业需要面对的一个严峻的议题。这一方面在技术上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也对出版社提供的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正版图书出版如何更好地向读者和市场提供增值服务,读者如何能够通过购买正版得到一种超越图书本身的文化归宿感、认同感,这是我们出版人应该努力思考、努力去做的事情,如果大家都朝这个方向努力,我相信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会得到质的提升,那这也算是出版人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的一分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