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开启人工智能时代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7/10/31 作者:陈 莹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陈 莹

10月25日,在沙特阿拉伯未来投资计划大会上,人工智能机器人“索菲亚”被授予沙特国籍,这是类人机器人首次获得国籍。“索菲亚”采用人工智能和谷歌的语音识别技术,可以模拟超过62种面部表情,被媒体称为“最像人的机器人”。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以摧枯拉朽之势颠覆众多行业,而传统新闻业也逐渐意识到人工智能是块待开发的处女地,此时,已经有一些同业走在了前面。

10月28日,由封面传媒自主研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媒体融合支撑平台“封巢智媒体系统”1.0正式上线。封巢智媒体系统瞄准人工智能时代发展趋势,找准AI+媒体的结合点,打造新一代行业云Saas(软件即服务)APP+网站+工作台全套解决方案,颠覆传统媒体行业内容生产流程,实现人工智能时代媒体、技术和用户的交互式融合。

人工智能将成客户端标配

传统媒体已经对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表现出浓厚兴趣,目前,钱江晚报、封面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已经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小冰”展开合作。传统媒体对AI的需求之下,也相继出现了拓尔思、凡闻、中央厨房、封面新闻等专业为传统媒体提供定制化人工智能服务的企业。

“技术+内容”正成为媒体转型趋势。封面传媒董事长李鹏认为人工智能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内容生产者和读者这两个群体,对内容生产者或机构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机器写作、机器辅助写作带来的冲击,而对用户来说主要影响是提升交互体验和服务价值。

今年两会期间,智能机器人“小胖”进驻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的“中央厨房”大厅,担任报道小助手,并获得了一个新名字“小融”。为配合两会报道,“小融”还具有几项特殊功能,包括“最受关注的话题”“点击最高的新闻”等热点舆情语音播报,语音交互聊天、通讯查询等。

今年8月,微软小冰以人工智能记者的身份入职钱江晚报,并在其新闻客户端“浙江24小时”APP上开设了专栏。小冰除了具备记者功能,还可以担当机器人客服,自今年2月8日上线以来,小冰已在钱江晚报版面和客户端累计发稿300多篇,服务用户总数高达122万人次。

作为全国首个引入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客户端,“浙江24小时”除了保持独创的“大新闻”+“小日子”的一体两面特色,还新增了机器人评论、个性化推荐以及人机对话的全新功能。“钱江晚报通过算法推荐、数据融合、精准推送、人机交互实现了技术推动融合、新闻传播价值、服务集聚用户。”浙报集团总编辑鲍洪俊表示。

微软小冰于今年7月13日正式入驻封面新闻,与微软的合作包括个性化推荐策略、微软小冰聊天机器人、封面号微软小冰机器写作文章、文章自动评论、小冰携手大熊猫开启黄金周奇妙之旅活动等。“小冰上线3天就吸引到超过100万用户。”李鹏介绍说,封面新闻今年还开发了具有新闻素养的数据机器人“小封”,以期未来能与社交技能、知识能力很强的小冰并存。

9月19日,封面新闻启动“机器人小冰携手大熊猫开启黄金周奇妙之旅”大型活动。国庆期间,小冰实时播报成都市16条高速路况,全网观看量突破200万;和成都警花警草一起为11只新生熊猫宝宝巡逻护航,得到了全国132万网友在线支持;5天跟拍100对恋人完成首次真正意义的跨国直播。截至10月8日24点活动收官,300万余人在网上见证了小冰的风采。

微软小冰诞生于2014 年5 月,小冰的出现实现了3个技术突破,第一是算法,第二是云计算,第三部分也是最关键部分——在与真实人类交互中得到第一手数据。微软称,小冰目前拥有了1亿用户,积累了超过300亿的直接人机对话。今年8月小冰升级到第5代,小冰开始试着拥有高级感官,尝试突破虚拟世界,包括主动可以给人类打电话,叫住身边的人;还有实时流媒体视觉,可以评论图片,模拟人类感知功能。

传统新闻距离AI还有多远?

微软小冰入驻封面新闻后,在新闻资讯的推荐上,封面用户可以和微软丰富的用户体系打通,利用微软的用户画像体系和技术实现更好的个性化推荐效果。而在聊天机器人小冰的使用上,利用微软丰富的语料库和聊天对话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优的效果和体验。

在李鹏看来,传统新闻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具有普遍性。微软小冰体现了未来内容生产的一个方向,对内容生产有着巨大的思考和借鉴作用。

但是,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专业内容生产者,微软小冰的大多数学习训练素材来源于开放的社交网络和网站,虽然符合一部分用户的兴趣偏好,但是缺乏新闻所具有的严谨性、专业性等新闻媒体素养,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那些细分的、简单的、重复性高的新闻领域已经可以被机器写作替代。”李鹏认为,有观点、引导舆论导向、涉及敏感领域等较为复杂的新闻内容生产,AI短期内无法替换。

而距离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普遍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对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的投入规模阻碍了大量传统媒体。腾讯、今日头条、百度等在人工智能方向上每年耗费数十亿研发资金、数千研发人力,而在投入初期项目短期亏损巨大,这种巨大投入、短期内巨大亏损是绝大多数传统媒体所无法承受的。因此目前大多数媒体多采用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方式来逐步推进人工智能的应用。

其次是传统媒体的转型惯性。传统媒体的经历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稳定运营,具有较强的业务惯性;而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冲击则集中地、突发地体现在最近几年,大多数传统媒体内容生产、运营经营、甚至传媒领域的教育模式等难以快速适应这种变革。

再次是对于人工智能算法偏差的容忍程度。互联网媒体对于技术问题、新产品缺陷、算法偏差的容忍程度高于传统媒体,大多数互联网媒体奉行“敏捷开发”“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产品技术经营发展路线。这与传统媒体政治正确、稳中求进的政策有较大差异。互联网媒体因而显得更大胆、更敢于尝试新技术,推进速度也更快。

最后是经营目标不一致。传统媒体承担着经营、成本等重负,与互联网媒体经营目标不一样。因此互联网媒体就会通过这些传统媒体无法接受的策略,先占领大量传统媒体用户市场并进行洗牌后,再考虑盈利问题。

整体来看,目前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应用处于提升用户体验的第一阶段,人工智能影响内容生产(以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写作、机器辅助写作技术为代表)的第二阶段正逐渐兴起。“这一阶段的特征和信号主要来自大型互联网媒体:大部分互联网媒体的智能推荐、搜索等用户体验技术日趋成熟,甚至正在以开放平台的模式与传统媒体展开合作;同时大型互联网媒体也正逐渐推进机器写作、机器辅助写作技术,以确定下一阶段资讯内容生产的竞争优势。”这是李鹏的判断。

放眼未来,第三阶段预计会是“物联网+智能媒体”时代。伴随各类物联网+智能终端设备的兴起,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会大量结合依赖更多物联网设备和智能终端。例如无人机、全景摄像头、语音转写工具等用于内容生产;而除智能手机外,新闻也将分发至更多终端比如说车载娱乐设备、智能音响、智能家居等,新闻资讯将会以最合适的内容形式、在最恰当的时点、出现在用户需要的任何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