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迎“新周期”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7/11/24 作者:陈 莹


(内容详见本期2~4版)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陈 莹

11月14日~15日,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协办的“推进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论坛暨第三届图书库存管控交流会”在京举行。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司长朱伟峰,中宣部出版局原巡视员刘建生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来自出版界、传媒界和新技术领域的近百位代表参会。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社长伍旭升表示,商报通过这一平台,持续推动“调结构,转方式,控库存”的理念和实践探索,得到业界关注和肯定。规模不大但嘉宾阵容强大,切口不大但问题聚焦,问题不新但视角新颖,成为本次论坛的鲜明特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写入十九大报告,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指明方向。作为行业权威媒体,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持续关注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向,此前已连续两年举办图书库存管控交流会,今年又承接了总局《推进新闻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课题。在此背景下,本次论坛以“知识服务——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迎来‘新周期’”为主题,18位来自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出版社、科研院所、技术公司的演讲嘉宾,围绕“政策解读和制度创新”“技术和版权背景下的供给侧改革解决方案”“出版业调结构、去产能、补短板实操分享”3个板块,深入交流研讨,为助推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凝聚行业共识、探寻解决之道。

王涛在题为“抓住改革主线,破解主要矛盾”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在这一科学论断的指引下,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来破解包括出版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是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出版企业新时代最重要的改革发展任务。

朱伟峰在演讲中梳理了十八大以来新闻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并提出,要以推动建立新闻出版业全新的精品力作生产机制为重点,全力实现质量变革;以推动构建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为重点,全力实现效率变革;以推动建立健全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全力实现动力变革。

刘建生以“数字时代的出版供给”为主题,指出虽然高新科学技术改变了生活,但是出版行当的本质没有改变,数字时代同样是出版业大显身手的时代,只不过借助的工具和路径有所改变。

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融合发展、数字化转型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张立介绍了总局知识服务试点工程的现状和成果;总局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施其明介绍了上线1年就获得1.3亿元营收的出版融合项目“现代纸书”的运营模式;分答&在行市场总监吴博着重解析了“知识付费”概念;湛庐文化副总裁陈漪介绍了湛庐开发系列知识付费课程的具体玩法;亿书创始人朱志文、聚能鼎力副总裁范淼则从新技术角度开拓了出版业未来升级发展的新思路,提出了出版与区块链、出版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更多结合可能。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林金安、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王建华、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王壮、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副总经理胡俊生、新华文轩云汉网络传媒总经理唐彬、磨铁集团副总裁魏玲围绕选题、营销、发行、物流、库存等话题,介绍了出版、策划、发行机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战经验。

此外,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重点阐述了十九大报告的精神主旨。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魏鹏举梳理了文化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发展现状,提出文化、旅游、体育相结合的大文化产业有更大发展空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着重分析了社交化商业崛起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