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二十年精心锻造“漓江年选”文学品牌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8/1/9 作者:


近日,漓江出版社推出了2017“漓江年选”系列图书。2017年12月27日,由漓江出版社主办、北京大学中文系协办的漓江出版社“年选系列”图书出版20周年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朗润园采薇阁举办。

这是“年选系列”图书20年来首次在线下聚集主编团队进行研讨,也是“漓江年选”打造文化品牌,从“漓江出版”走向“漓江文化”的重要节点。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陈晓明,漓江出版社总编辑张谦、副社长李弘以及“年选系列”主编团队等出席会议。

漓江出版社于1980年在南宁正式挂牌,原是广西人民出版社的副牌;1985年搬迁至桂林,是广西的文艺出版社。现在,漓江出版社是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的6家图书出版机构之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漓江社在外国文学方面的出版成绩斐然。

漓江社现在走进了一个新时期,即以“新漓江·新文艺”为目标,从“漓江出版”走向“漓江文化”的转型时期。未来,漓江社将一方面把主营业务做好,根基扎牢,一方面继续探索新的发展机制。“年选系列”就是根基之一。

“年选系列”图书由漓江社从1997年开始策划,每套包括两本,即“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当时的合作方是《小说选刊》编辑部。从1999年开始,扩张出很多品种。从那时至今,虽然市场上有很多家出版社都曾出版“年选”,但漓江社“年选系列”图书连续出版20年,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成功确立起“漓江年选”的图书出版品牌,引领国内年选图书出版的潮流。

20年来,漓江出版社“年选系列”既是国内同类图书出版的引领者,也是同类图书品质的坚定守护者。20年来,该“年选系列”坚持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机构、名刊、专家学者主持编选,在全面客观、公正专业上严格把关,认真梳理全年文学创作成就,推选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年度优秀作品,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成功确立起“漓江年选”的图书出版品牌,引领国内年选图书出版的潮流。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陈晓明认为,漓江出版社为专家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他们20年如一日,这种专业、专注的精神令人钦佩;“漓江年选”为今天的文学守住了一块有价值的土地,选本丰富,打开了当代文学的一个大的扇面,这个扇面反映出当今时代在文学上的丰富表现。

《2017中国年度报告文学》主编

何建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20年前漓江出版社首创“年选系列”,并建立了年度文学出版的例则,这是对当代文坛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举措。漓江出版社的“年选系列”,除传统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诗歌、散文、随笔等,还包括“年度文学期刊”“年度幽默作品”“年度中小学优秀作文”等图书出版。特别是报告文学年选,这对于梳理和推进报告文学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报告文学作家的关注,同时也带动了更多的读者。因为从一开始就与中国作协等单位有着良好的合作,做到了数量与质量的双重保证,让“年选系列”成了公认品牌。作为漓江出版社报告文学年选的主编,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漓江出版社纯粹的艺术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017中国年度中篇小说(上下)》《2017中国年度短篇小说》主编团队代表

顾建平(中国作协《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一个理想的文学选本,编选者应该具有三种素质:足够勤奋,锐利的文学眼光,尽可能的公正之心。完美的选本是不存在的,但我们一直在努力接近完美。不能因为当今社会普遍的诚信缺失,就放弃我们的原则,放弃努力,放弃对完美的追求。我们的选稿标准,只有平淡无奇的三个字:好作品。我们不持成见、有选无类,关注一切文学性地揭示人性、展现人生且有温度、有意蕴、有创新的小说,努力让年选成为由点及面、客观、高端的文学资料库,成为文学史一个重要文类的忠实档案。

《2017中国年度散文》《2017中国年度散文诗》主编

王剑冰(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中国最美的美景就是漓江,我心中的漓江出版社和漓江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参与到编“年选系列”之中,心里浮现出一种想为美景再添彩的冲动。20年,足够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因而我们能够感受到“年选系列”20年丰收的成果,这成果摞起来,就是一座文字的高厦,让人欣喜与欣慰。我们本着更好的愿望、更高的宗旨,将这个一年当中最好的文学系列图书呈现给广大读者。

《2017中国年度诗歌》主编

林莽(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新诗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作协理事,《诗探索·作品卷》主编):因为编辑“年选系列”,我每年都会用一个月的时间,终审上千人的诗歌作品,有些稿件需要反复阅读多遍,这让我有机会一直保持对当下诗坛态势的了解。对一个作者、研究者和杂志的编者而言,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主编

秦俑(《小小说选刊》主编):每年由不同出版社推出的小小说年选本多则十余种,少则五六种,但小小说作家最在乎漓江版“年选系列”是否选用了他们的作品;“年选系列”也是众多小小说作者书柜里的必藏书目,而小小说的评论家与研究者也会将每年的“年选系列”列入必读书目。

《2017中国年度微型小说》主编

赵智(作家网总编,书画新闻网总编,中国微小说与微电影创作联盟常务副主席):坚守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年选系列”这个品牌积累了20年的品牌价值,20年来在读者心灵上留下了痕迹,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说到年选,就是漓江版“年选系列”。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这种印象是永远擦不去的。

《2017中国年度随笔》主编

徐南铁(广东省文史馆文学院院长):我们不可能把年度选本定位于《昭明文选》式的时代总结高度,也不必赋予它“野无遗贤”的责任。它可以是百花园里的选萃,也可以是视野边沿的有益补充,甚至可以是阴云遮掩下的某种提醒。文字是别人的,内涵却已经化为选编者己有,已经是选编者内心和素养的表达。我认为只有这样去看待选本,才能实现选编的文化意义。

《2017中国年度报告文学》主编

丁晓平(解放军出版社昆仑图书编辑部主任、《军事故事会》杂志主编,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主任):漓江出版社坚持20年如一日推出中国文学“年选系列”图书,把一件具有开创性的工作踏踏实实、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做下来了,这非常不容易。时代变了,作者变了,编辑变了,领导变了,读者变了,只有这件事没有改变。这在经历了文学的潮起潮落、大浪淘沙之后,在经历了出版的波峰浪谷、起起伏伏之后,漓江出版社用这样的坚守、坚韧和坚持,向文学说明一个道理——漓江社永远和文学紧紧地站在一起。

《2017中国年度网络文学(男频卷、女频卷)》主编

邵燕君(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年选系列”之《2017中国年度网络文学》分为男频卷和女频卷,各推介10部入榜作品。这些作品本身未必是经典之作,但一定蕴含着某些经典的要素和指向,或者某种对既有类型的突破和颠覆。推选标准是相对小众精英的,但却不是来自象牙塔的,而是建立在不错的商业业绩和圈内口碑之上的。希望我们的“学院榜”能够在网文圈和学术圈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形成“善循环”,推进网络文学的发展。

“《新周刊》年度佳作”系列主编

张妍(广东《新周刊》杂志社社长):17年前,漓江出版社和《新周刊》杂志社的领导们,以敏锐的市场嗅觉、独到的眼光、开阔的胸怀,一起创造并见证了《新周刊》年度佳作系列在图书市场熠熠生辉的17年。《新周刊》自1996年创办以来,便以新锐的视角成为了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是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和媒体同行眼中的“话题发源地”。17年来,漓江出版社始终坚持以高标准的制作水准,精选、集结《新周刊》杂志中观点鲜明、阅读价值最高的文章,力图给读者呈现一个年度真实的社会面貌和一个小时代的印记,让读者站在一个完整年度的事件与观点的逻辑之上,思考当下与未来,给予他们前行的力量。在纸书日渐式微的市场环境下,《新周刊》年度佳作每年仍以单本数万的销量占据着细分市场的较高份额。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将一如既往、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