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卢平:典雅淳朴 如温煦之光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8/3/16 作者:王双双


《竹韵》卢平作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王双双

对卢平最初的印象,来自她的微信头像,亮蓝色的毛衣点缀白色珍珠项链,嘴唇微微上翘,正如她的作品一般,散发着母性的光辉,带给人一种“纯”与“静”的莫名安定感。13岁开始学画、20岁考入四川美术学院、1982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85年调入北京画院任专业画家,卢平告诉记者:“这一路走来幸运地从没有离开过画画这一行。”骨子里对国画的热爱,让卢平在拥有专业素描色彩基础时仍毅然选择了国画。在考上川美的那天起,她就立志研究中西绘画的融会贯通,把西方绘画的优点和中国画的优势相结合,创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来。40年后的今天再回首,卢平用自己的作品兑现了曾经的诺言,她的作品融汇中西,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给人以清新、淳朴、典雅的艺术享受。

人物档案

卢 平: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十一、十二届常委等。百余幅作品入选国内外各种大型画展,并到英国、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地展出。出版《卢平画集》《中国名家作品集粹——卢平专集》《卢平作品选》等,传略编入《世界名人录》《世界华人美术名家年鉴》等10余部辞典辞书。

画如其人,以情动人。是一位女性画家,也是一位母亲,双重身份的重叠,让卢平对妇女儿童题材情有独钟,而自己一手带大的女儿也经常成为卢平画中的模特。著名画家贾浩义曾说过“卢平画的妇女儿童那种微妙的感觉,是许多画家画不出来的。”对此,卢平谈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画家,除了有精湛的技艺之外,还应该具备全面的艺术修养。”画,画到一定的高度之后,就不只是展示技巧了,而是要体现画家的修养和思想深度了,所谓文如其人,画如其人,有怎样的修养一定会在作品中流露出来。曾有人说过,“在卢平的画里能感觉到音乐的旋律”。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品应比生活更典型。从艺40多年,卢平始终坚持从生活当中寻找创作源泉。她认为:“艺术创作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脱离生活的艺术创作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无法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优秀的艺术家就如同蜜蜂,采摘的是花蕊,吐出来的却是蜂蜜。”在作品《秋实》中,3位农村妇女正在收获土豆,金黄色的树叶,烘托出秋收的美景。该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有位朋友问卢平说:“卢老师你画得太美了,这是画的哪儿啊?我都想去看看。”卢平回答道:“这只是我画中的美景,你想去找这个地方是找不到的,我画的是北方农村秋收的场景,但不是某一个具体地方,照片是照不出来的。”在卢平看来,艺术品是各种元素的综合,艺术创作绝不是照抄自然,不能和照片一样,而是需要提炼加工。艺术品应该比生活更典型、更集中、更强烈、更耐人寻味,也更美。“人物画创作除了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准确,更要刻画出人的精神内涵,才能打动人。”

笔墨当随时代,继承传统、博采新知。科学与艺术都有相似之处,都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才能走得更远。李可染有句名言“学习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也就是说要先把传统的绘画基本功学扎实了,然后再跳出来有自己的创意,模仿得再好也不能成为大师。当下,艺术家都在创新,但是绝不能丢掉传统,更不能将中国画做全盘改造。无论怎样,中国画依然姓“中”。

对于美术界中存在的“绘画重在观念,而轻视技巧”的观点,卢平并不认同。她认为,路是人走出来的,一幅优秀的作品需要高超的技艺与深刻的思想内涵相辅相成,技巧也是要不断创新的,笔墨当随时代。以作品《理想情谊》为例,画中宋庆龄头戴毛帽子、身穿裘皮大衣,孙中山穿着绸缎服装,卢平尝试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出皮毛的质感,用水墨表现绸缎的质感。这一创新打破了“只有油画才能表现出物体的质感,中国画很难表现”这一认知,只要勇于实践与探索,都能找到表现不同物体质感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