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青年艺术家扶持的落地创新“表达”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8/4/13 作者:王双双 王 霖


于霏霏个展“色目”现场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王双双 王 霖

对于青年艺术家的扶持多种多样,但倘若没有可供“落地”的举措,也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综观当下国内艺术机构的扶持规划,中国出版传媒商报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个创新案例,供业界参考。这些案例有一个共同点:对于青年艺术家的扶持具有系列性和可持续性。

案例1 国家艺术基金:三轮资助让艺术走进生活

国家艺术基金成立4年多来,立项资助了4043个项目,其中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类有837个项目。“中国艺术新视界2018”——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美术、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滚动资助作品巡展就是对艺术基金工作成效的一次集中展示。巡展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展现新时代中国美术新生力量的艺术思考与创作实力,呈现中国青年艺术创作的活力与潜能,相对全面、集中地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美术的创作生态与学术旨归。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从三个维度谈到了国家艺术基金对于青年艺术家扶持。第一,提供资金,资助青年艺术家进行创作,创作成果由国家收藏。每位获得资金的青年艺术家可以获得10万元~20万元不等的资金支持。第二,国家艺术基金将青年艺术家创作的成果,通过全国范围的巡展,以提供策展、场地支持、宣传费用支持等形式进行第二轮的资助和扶持。第三,国家艺术基金对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为青年艺术家建立数据档案库,同时推荐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将艺术作品传播到更多的空间中,让优秀的艺术资产在国家各个层级的公共文化空间中呈现出来。

案例2 “蜂巢·生成”项目:艺术家与蜂巢共生共长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蜂巢·生成”项目旨在专业培养、扶持和关注年轻艺术家。这个项目源自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生成”(Becoming)概念,强调为事物的流变性质,恰好于静态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存在(Being)相对立。据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蜂巢·生成”项目负责人杨鉴介绍,该项目设立的初衷,是希望培养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与蜂巢机构本身的学术方向共生共长。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包括在进行中的“色目:于霏霏个展”,“蜂巢·生成”已推出29位年轻艺术家的个展,对于大多数艺术家而言是其创作生涯中的首次个展。

从2017年开始,“蜂巢·生成”进一步拓展项目概念,追求艺术更大的开放度和灵活性,尊重鼓励艺术家创作中个体的差异性与丰富性。在参展艺术家的遴选上,也不再停留在国内,而是在全球范畴内寻找、选择、邀请年轻的华裔艺术家,希望从中发现、培植艺术家理应具备的预见性和敏锐度,激发出他们参与构建当代艺术思潮新的可能性。2018年也是蜂巢合作的艺术家从国内延展到国际开始的一年。今年下半年,蜂巢将会分别推出日本艺术家七户优(Masaru Shichinohe)和德国艺术家乔琳德·芙伊格特(Jorinde·Voigt)的大型个展。而接下来的计划,蜂巢将会物色更多国际艺术家展开合作。

案例3 中国美术馆: 以收藏鼓励创作

2016年8月12日~30日,中国美术馆利用1至9号厅展出2016“首届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作品展”的近300件作品,此次展览是由中国美术馆独立策划的大型青年美术展览,涵盖国画、油画等多种类型。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开启了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计划,全国不同地区、不同院校、不同群体、不同流派的青年美术家,带着风格各异的作品走进中国美术馆,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艺术气场。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曾谈到,中国美术馆建馆半个多世纪以来,收藏和展示了大量国宝级经典作品,其中有许多作品出自当时的青年艺术家之手。随着时光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艺术的发展,这些作品愈来愈显示出其价值。2016年,中国美术馆启动青年美术家作品的收藏计划,“希望通过优秀展览促进收藏,通过收藏鼓励创作,以发展的眼光,为未来积累文化财富,让今天的青年美术成为未来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