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0年无疑已经是电子书阅读器概念火热的一年。刚刚结束的第六届深圳文博会上,出版集团们纷纷秀出自己的电子阅读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带来的自有品牌“大佳阅读器”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重点打造的“辞海悦读器”南北辉映;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手元太科技推出“凤凰电子书包”在创新移动教育服务模式上做文章;重庆出版集团与汉王科技出资建设阅读器生产基地互借内容、渠道、技术优势……新华传媒近日审议通过投资数字发行平台暨阅读器项目,设立项目公司以手持移动阅读终端的硬件作为切入点,整合阅读资源、开发衍生产品。
■商报记者 马 莹
近期以不少出版集团纷纷介入电子阅读器为标志,将电子阅读器的竞争推向白热化。事实上,除了内容提供商,无论是移动运营商、原材料提供商、硬件制造商,还是软件提供商等多种资本都先期进入电子阅读器市场,“抢掘”金矿。部分出版集团同时表示,通过参与这一轮竞争,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更有信心——因为只要内容资源还在手中,就有话语权。然而,内容资源是否会陷入混战甚至供给贫血,版权问题愈发突显如何解决,管理部门怎样宏观调控,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更有前景,技术的飞速变革会不会让阅读器成为昙花一现?
快速升温后的多重隐忧
新闻出版总署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出席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和汉王科技共同举办的“书·报·刊数字化发展高峰论坛”时提醒大家,电子阅读器作为新兴产业要健康发展,避免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的局面。
客观分析,电子阅读器是传统出版社发力数字出版的渠道之一,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全盘否定,当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隐忧。
隐忧一:避免陷入“内容资源战”。有人把电子阅读器比作 “菜篮子”,除了硬件的体验感,读者在购买电子阅读器的同时会越来越着重考虑内容是否充实,更新是否快捷。大佳阅读器预装108种畅销、常销精品图书;辞海悦读器完整内置《辞海》(第六版)和《中华文化通志》等书刊。内容提供商拥有内容资源,而对电子产品终端制造商来说除了做好自己的产品,还必须利用各种途径到处寻找内容。可见,无论产品形态如何变化,附加功能如何强大,电子阅读器所承载的内容是可持续生命力。虽然出版集团握有自己的内容,但是目前还无法形成合力,更易陷入“资源战”,甚至后天性的内容供给贫血。
隐忧二:数字发行劣势需警惕。某出版集团负责数字出版的相关人士归纳,我国出版集团涉足阅读器领域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做平台,拢资源;有的集团和运营商合作,也有的出版集团和阅读器厂商合作,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在建渠道。(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二是做内容的阅读器版,这种方式实现盈利的速度更快,推广也更容易,但是如何解决内容的持续更新是个问题。三是纯粹作为礼品的阅读器,是依附于阅读器厂商的。可以说,电信运营商是构建数字出版产业的“物理”条件的因素,就好像是传统出版里的房地产商(办公地点、店面等)、物流商、发行商,是不能绕过的环节,出版社是产品制造者,争夺的根本在于发行。但是由于传统出版在数字发行环节处于劣势,只能被动应战,又不甘心被压制,且各大集团内容种类相似,且各大集团的作者分散,与运营商议价能力很低,所以目前还很难形成令大家满意的发行模式。
隐忧三:版权复杂交错造成隐忧。中国文著协常务副总干事张洪波表示,据调查,目前全国所有出版社拥有的版权中只有20%左右是数字版权,很多数字版权还在作者和文化机构手中,还有个别数字图书馆虽然获得独家数字版权授权,但没有资格转授权。事实上,版权授权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版权授权情况复杂。作者的电子版权签约大多不超过十年,纸质书出版,数字化,再至置入阅读器,很容易超过版权期限,版权纠纷隐忧较大。张洪波指出,80%图书的数字版权都直接掌握在作者手中,对于仍在作者手中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复制权,出版社没有权利自己使用或转授权。更有媒体提出“电子书内容提供平台十年难盈利,数字版权为发展的‘罪魁祸首’”。
隐忧四:被iPad取代成为过渡产品?iPad的问世让很多人为电子阅读器捏了一把汗。皖版漫画《魔术笔记》作为iPad的首批中文应用软件之一,于今年4月实现其电子书的全球发行。时代漫游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阮凌如此评价此次合作:iPad模式比电子阅读器模式对出版商更友好,更实际。“主要体现在其注重阅读体验,方便传统出版内容与多媒体结合从而实现出版升级,已存在的庞大用户群和程序开发群。”
隐忧五:价格居高谨防山寨阅读器趁机而入。有调查分析,80%的人可以承受电子阅读器的价格在1000元左右,然而目前市场上流行的阅读器多为两三千元,且功能相近相似。目前深圳已经出现了不少山寨电子书阅读器,最低出货价已经打到了600元,市场零售价则在1000元左右。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多个数据综合来看,今年中国电子阅读器的销量在300万~350万台之间,达全球市场的20%。仅仅从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汉王就已经占到了全球市场份额的14.7%。山寨阅读器给阅读器市场带来了一些冲击,尽管产品没有量产,但是仍然在消费者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给品牌阅读器厂商的价格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除此之外,在管理方面,目前电子阅读器缺乏明确政府管理主体,也没有管理法规,相关标准也比较滞后;在技术结构方面,电子阅读器的核心部件是被国外少数公司所掌握的,例如最关键的显示屏技术、核心芯片组、通信芯片组以及操作系统技术,国内尚没有自主产权。
冷思考市场进入时机
环顾电子阅读器市场,除汉王、翰林、文房、易博士等阅读器品牌外,华为、联想、长城、大唐等IT通讯厂商也陆续推出阅读器产品,不少MP3企业也将向移动阅读产业转型,索尼、惠普、三星等国际品牌的加入,再加上山寨的数量,专家推测最终进入这一市场的企业可能会达到400多家。各大势力前仆后继阅读器硬件领域,成为行业竞争的现实。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中国大陆电子阅读器生产企业约为30家,2010年中国大陆计划进入电子阅读器终端企业约为100家。
在电子阅读器市场正处于急速扩张阶段,新闻出版主管部门明确将从产业、产品、标准、准入、管理、技术等方面推动电子阅读产业的发展。广阔的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的推动无疑为电子阅读产业发展加分。正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在“大佳阅读器”亮相时所说,进军电子阅读器市场不是说传统出版业愿不愿意去做的事,而是读者的需求“逼迫”我们这样去做,否则传统出版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将大大落伍。
从今年开始,随着商业模式与平台的成熟,各方力量的加速进入已让电子阅读器市场的竞争焦点全面转向内容。成熟的资源加上在内容的选择、组织、加工和推广上多年的积累,让出版业对这片新兴产业从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困惑转为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然而,在阅读器市场热度不断升高的同时,还是要保持清醒。有专业人士建议将阅读器的价格作为指标,当它降价到999元时,传统出版做好准备;到499元时,应及时进入;到199元时,应占领市场;到99元时,就可以考虑放弃传统出版业务了。然而,目前出版集团在2000元左右的价格即进入市场,且推出的阅读器定价在5000元左右,更多倾向于礼品模式。据记者了解,有的产品由于上游生产商的屏供给有限,基本处于没货状态。由此,出现了真正买得到的产品不多,真正有需求的消费者不多的尴尬。
精耕内容走竞合之路
本质上说,阅读器和电脑、手机等是一致的,只是一个终端。核心的问题是产业链如何形成,出版商要面对的是如何处理好电信运营商、终端商、中间商等各个环节的关系,以形成合理分配的产业链。无论是“技术+内容+渠道”的价值链,还是“买内容+送终端”的营销模式,这个市场最终欲形成多赢的格局自然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单一一方想独占利润或者独家想通吃产业链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数字出版就始终只是一场混战,最终还是走向运营商主导的模式,盲目地跟风,热闹了一场,产业没有进步,前途还是一片迷茫”,广东省出版集团某不愿意透露姓名人士的担忧让记者感触很深。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传统出版自己做平台的同时,更应该积极地去更新数字内容生产、创作、流通的新模式和新技术手段。“针对阅读器特点进行的专门的编辑活动很少,基本是原有PDF文件或txt的照搬,插图缺少、错字较多,重复、遗漏的更是常见”。用户提出的问题是传统出版最擅长的,却恰恰在数字编辑中缺失。
传统出版常常称“内容为王”,但资源不能依赖,更应多元利用,从加强对数字出版资源进行统一的收集、管理、加工和使用,创造产业链终端衍生机会,到不断寻求更加便捷的内容服务方式和内容增值手段,最终在良性的产业链中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