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百佳是这样炼成的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0/6/4 作者:肖 武


西南大学校长王小佳(左一)、重庆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杨恩芳(右一)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荣获的“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揭牌。

■商报记者 肖 武

如果不是西南大学校领导决定以校方的名义举办隆重的纪念大会,或许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25周年社庆活动,依然会以极低调的形式悄然度过;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西南地区大学社中仅有的两家进入全国“百佳”出版社阵容之一的真面目,或许依然为业界所不知。

2010年5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迎来了建社25周年的日子。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欣然题词“书香天下,传承文明”,在5月20日举行的隆重的纪念大会上,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专门发来书面讲话稿,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事忠出席大会并讲话,张拥军、徐维凡、陈亚明分别代表主管部门致辞,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明舟代表全国大学出版社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辞,全国师大社和部分大学社知名领军人物与会,以“2010年大学出版高峰论坛”的形式,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庆生,并就此展开对大学社改革发展之道的研讨。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平实但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从1985年到今天,何以能化地缘劣势为优势,从相对封闭的西南地区走向全国,雄踞一方?它又是如何从探索的挫折中回到最初战略的原点,从1999年3000万码洋10年一路跃进到今天的4亿多码洋的?

1.

战略领先,抢占先机,源于对教育出版本质的认知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之所以能在1999年之后高速发展,迅速崛起,是因为捕捉住了新课标教材的先机。面对业界同行的这一评价,社长周安平却做了这样的解答:机遇从来是给有准备之人的。能抓住新课标的契机,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从1985年建社起,周安平先后担任第一任班子的副社长,第二任班子的总编辑,第三任班子的社长。他说,从建社一开始,就确立了为教育服务、以教材立社的明确理念,基于对师大社服务于基础教育需求的本质认识,他们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基础教育教材和相关助学读物的开发,1986年底,即以一套《小学语文教学指南》、《小学数学教学指南》丛书为拳头产品,打下了基础教育读物出版的坚实基础,也为出版社奠定了发展的根基。他们倾全社之力,一门心思耕耘在基础教育国家教材的开发编写上,到2000年,先后组织编写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实验教材·数学》等15套国家级教材,为出版社积累了丰富而厚实的经验。这期间,尽管出版社也曾走了一段弯路,偏离了基础教育出版这一主轴,但经历了挫折之后,他们又坚定地回到了战略的原点,这使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2000年国家新课标颁发后,得以跻身全国首批参与课程标准教材建设的13家出版社之列,占据了课程教材出版的先机,为出版社加速度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从2001到2003年,新课标教材《数学》、《语文》、《音乐》先后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在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一经推广,即得到热烈反响。为巩固成果、乘势而上,出版社开展了一系列教材体系建设工作:成立专门的课标教材编写、发行、培训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达30多人;深入教学一线,不间断地开展教学调研,反复修改和完善教材;开展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教师培训活动;组织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培养骨干教师等等。在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整合、开发上,再次体现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战略领先眼界,从2003年开始,即与北大方正、中文在线、北京书生公司等开展电子书业务,成为全国第一批最早开发电子书的出版社,随后,又率先在全国出版社中与中央电教馆等单位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职能题库;2009年5月,与中文在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拉开了重庆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建设的序幕,制定了5年数字出版的“12345”战略。这些努力,再次使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数字化浪潮中,站到了制高点上,赢得了先发优势。9年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教材从西南地区不断扩展,走向河南、安徽、山东、广东、江西等10余个省(市),使用学生达1.05亿人次,教材经营码洋达到5.8个亿。

周安平颇有感触地说,善抓先机、果断决策源于他们制定了具有个性化的发展理念,而其本质是对教育出版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坚定实践;如果从机制上看,还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学校的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在编辑、出版、版权等方向硕士生培养、教学工作有密切关系,产、教、研一体的格局,有力地支撑着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后劲。

2.

构建三维战略取向,支撑出版社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一个良好和优化的产品结构,既事关一个社的战略定位及其支点,又事关一个社能否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具体落实到产品线规划及其结构的构筑之中。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来说,正是确立了教材立社、精品办社、项目强社的三大战略支点,确保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实现了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和商业出版的有机平衡,很好地体现了实力与品牌、经营目标和出版价值的有机融合。然而,这一方针的确立,也并非一帆风顺。周安平回忆说,在1998年~2000年前后,关于出版社到底向何处去?发展理念是什么?如何寻找正确而符合出版社实际的战略支点?一系列的问题曾困扰着领导层和广大职工。彼时,出版社的核心支柱——内地版义务教育教材也遭遇了重大挫折,时任社长现任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宋乃庆、总编辑周安平决定打开思路、背水一战,在开展广泛深入调研、调动全社力量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决定依托西南师大在美术、音乐等艺术教育学科的优势,将高校美术教材作为突破口。当时,成人教育已显蓬勃发展之势,于是,出版社迅速组织力量,以最快速度组织出版了《中国美术史纲要》等图书,并成为学校美术专业成教、自考和函授指定教材。这一出击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其后10年的发展再次奠定了先机和优势,也使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走上了建塑品牌图书群的新路。而当时全国几乎还没有能市场化、系统化地出版美术教材的出版社,出版社看准时机,趁势而上,决定将出版高校美术教材作为全社工作的核心,相继推出了《21世纪美术教育丛书》、《21世纪设计家丛书》等为代表的系列教材,成为众多美术院校的首选教材。如,《21世纪美术教育丛书》是唯一通过教育部审定的高校美术专业教材,畅销近10年,累计销售达到200多万册,这些美术类教材以鲜明的“白皮书”、“黑皮书”的装帧设计风格,为美术院校、美术界、出版发行界所熟知,由此,在读者心目中牢固确立起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教育及其后拓展的艺术类精品图书特色,走出了一条“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的发展道路。

重大项目强社的战略考量,是出于对出版价值追求的必然选择。可以说,大凡有所作为的出版社都会自觉地予以规划并努力践行。所不同的是,有许多是作为“门脸工程”,或零打碎敲地进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项目强社,确有其自身的独到理念和策略取向,一是将项目作为战略规划的三大核心之一,追求系统化;二是高起点、高眼界、高标准,按周安平的说法,就是“跑步进京”,要瞄准国家项目、要敢于拿国家项目。比如,他们运作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国家级项目《农村两元钱丛书》。为实现拿国家项目的目标,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也采取了不同一般的做法——开放、联合、共享共赢:他们先后与爱思唯尔集团合作,推出国家十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教育大百科全书》(中文版);与人民出版社等联手,共同承担国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出版项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2008年10月,该文库第一辑面世,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光明日报》撰文盛赞该书“是当代中国最辉煌的出版工程之一”;与巴蜀书社共同承担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重点出版工程《中华大典》,该大典的编纂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先后有6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作出重要批示和题词,其中,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承担的《中华大典·法律典》即将于年内出版。据介绍,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重点工程的7种图书出版项目中,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就占到了2种。这一系列国家级出版工程的获得和顺利出版,为出版社赢得了国家级荣誉的同时,表明出版社具有了国家级的专业水准和独到眼界,体现了出版社的综合实力,实现了出版社的重要价值追求,也进一步锤炼了编辑出版队伍的精品意识,可谓一举四得。

在重大项目强社思想的带动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发挥教学、科研、产业相结合的优势,以研发为先导,学术出版为基轴,在1994年即成立了以学校为名义的出版基金基础上,十几年来持续加大投入,推出一大批重点学术出版工程和专著,如《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大后方文学论稿》、《无限群伦基础》、《三峡库区消落带生物多样性与图谱》、《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术论丛》、《教育学原理学科建设文库》等等,构筑起了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特色的蔚为大观的学术出版群落。

3.

以品牌特色延展产业链,铸就核心竞争力

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正进入品牌营销的时代,然而,遍观中国书业,尽管不乏“品牌立社”的口号,可真切地理解品牌,将品牌理念——差异化竞争、知识产权保护、以读者为中心实施品牌营销、以品牌为核心延伸产业链等等,贯穿于出版营销之中,中国书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作为全国唯一现职带知识产权专业硕士方向的大学社社长,周安平对品牌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说,品牌图书产品的定位应当首先体现在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原创作品上;其次,应当体现在一定的相当长的时期持续强化;再次,以品牌产品为核心,适时延展出系列产品,使之成为市场的品牌而不是库存的“品牌”;最后,是要打造品牌的知识产权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早在1999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就提出了知识产权是核心竞争力的口号,为此,很早就完善了与作者的著作权合同,包括电子音像和数字版权等权利的获得与维护。2005年,即注册了“西师版”、“西师大版”等商标,有力地提升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围绕品牌产品,延展图书品牌群和产业链,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重要法宝。1998年之后,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夯实艺术教材基础,拓宽市场发行领域,优化图书产品结构”的方略,在开发全国高校美术教材大获成功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调研、周密论证,决定将美术教材出版模式移植到音乐教材的开发上来,高起点、大规模地组织出版高校音乐教材。由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全国20多家音乐院校编写的《21世纪全国高师音乐教材》再次异军突起,获得教育部体卫艺司审查通过后迅速畅销全国,目前已成为全国音乐院校的首选教材。为了扩大品牌影响力,出版社及时重组了发行部门,设立专门机构,组建了多达30多人的专营队伍负责西师版艺术教材的全国推广工作,2~3年内,即在全国建立了近千个现货销售网点,还开辟了期货交易这一全新的方式与渠道,每年,仅《色彩》、《素描》等基础美术教材在期货交易环节就发行上万册。今天,翻开《全国大中专教材目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的美术、音乐类教材就有近500种,高居全国第一,牢牢确立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品牌优势。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将视野扩大到更广的大艺术领域,编写出版了如《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教材》等衍生产品,使品牌影响力扩展到舞蹈、书法、影视、戏剧、戏曲等各个艺术门类。

以品牌理念打造产品线、延伸产业链还体现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和《名师工程》等重点系列工程建设上。

“名师工程”系列图书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品牌建设模式的又一佐证。为了巩固出版社已取得的新课标教材出版品牌优势,出版社决定紧紧抓住教师这一核心环节,让品牌意识深入广大教师的心目中。2005年10月,《名师工程》系列丛书项目开始论证,经过反复调研、论证,一个以名师、名课、名校、名校长为对象的思路豁然清晰,随后,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任主任的“学术指导委员会”,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马立,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宋乃庆为主任的“编撰委员会”等机构得以顺利成立。2008年1月,首批图书面世,2009年底,工程已达50多种的规模,获得了十佳渝版图书、全国大学版协优秀图书、西南地区版协优秀图书等佳誉,在广大教师中,传播和树立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的品牌形象。

早在上世纪末,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就敏锐地捕捉到职业教育将有大发展的趋势,策划出版了“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系列实验教材”再次抢占了先机。2008年,根据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态势,果断成立了职业教育分社,并且依托西南大学教学科研优势,以课题研究形式带动新的出版项目的开发。2009年4月正式启动了“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重大战略发展课题”,与课题相配套,正式确立了“以教学科研推动中职教材出版”的模式,一批全新的高端产品呼之欲出。

25载光阴荏苒、几经磨砺,西南师大出版人一路追寻书香书味书品春华秋实。 25年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获得了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两项、新中国百名有突出贡献的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称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全国服务“三农”图书出版发行工作先进单位等国家和省部级奖项500余项,这些奖励正是西师大社“书香天下,传承文明”发展足迹的最好见证,也是对西师大社“魂系祖国,心系出版”的最好褒奖。祝愿西师大社在转企改制和数字出版洪波涌起的新形势下,能发挥战略领先、产学研结合的先发优势,再创新的蓝海,再书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