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报道详情

用扎实抚平内心不安

0

收藏
翻译 报道时间:2010/7/6 作者:


李彤

■受访人:李 彤(《格言》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采访人:晓 雪(商报记者)

□您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确切地说不是担忧,更多的是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如果我们只把《格言》当成一本期刊或一个产品的话,那么我们会是令人羡慕并骄傲的。但事实正好相反。一个文化或一个产业本身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两项政策的扶持和一两次会议的肯定,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完善而系统的战略工程作为铺垫。经营战略与发展战略的构架往往决定一个产业的方向与未来。

□您认为,未来10年内哪些刊物会率先被数字化替代?理由是什么?哪些纸质期刊最“抗跌”,理由又是什么?《格言》会成为哪一类?

■我非常赞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取舍之间、存留之间、生死之间,有许多充满智慧的哲学原理,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会验证我们现在的一切。中国期刊的未来走向,未来10年的数字化预测,都是一个个非常好而且具有前瞻性的课题,值得每一个有责任心的期刊人去深思。未来的《格言》,会按照我们既定的战略方针,一步一步走在同类期刊的前列。未来的往往是未知的,我们不好做过多的预测与分析。但我们相信这一点:与时俱进,创新求存。

□现在《格言》已经有了网站,也出了系列图书,未来还会有什么样的布局?

■就布局而言,我们目前所出版的一些市场反响比较好的图书、增刊等,都不应该算是我们的布局,对我们来说,做这些图书和增刊,并没有体现出我们真正的功力,我们只是信手做一些自己所能及、读者所能爱的产品罢了。如果说布局,应该是既有高度又有广度并有力度的战略,这才是我们的目标或愿景——集团化、集约化。

□谈发展,我们总要说“先对道路清障”,您觉得哪些因素在制约《格言》未来的发展?

■如果你仔细研究《格言》,分析《格言》,你会发现《格言》的内在张力,这种力量很强,很深,很有底蕴,但为什么没有大规模地爆发?为什么没有化无形之力为有形之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你提到的这一点,瓶颈制约或梗阻环节。《格言》具备这么深厚的力量,想要激活或激发这个力量,需要另一种更为强劲的力量的推动或诱发。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原因。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格言》需要的也是这样一个契机,一个相对健全而完善的好体制好机制。

□您会觉得现在的电子阅读器、iPad以及手机阅读等影响到《格言》的下一个10年吗?

■我觉得不应用“影响”二字。现在的电子阅读器、iPad以及手机阅读等给《格言》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科技改变生活,同样,科技也改变了与生活相关的一切。谈下一个10年过早,我们一步一步领先,一年一年精进,只争朝夕,赢在朝夕。

□很多刊社都在忙着多元经营,介入一些主业以外的事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也是分散未知风险,您对《格言》的拓展又是如何做架构的?

■我佩服一些刊社的手笔和思路。但我觉得多元化的战略选择目前还不适合《格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适合。所以,一心一意把当下的事做好、做实、做强、做大,这是《格言》要做的事情。